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406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docx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

中国流失海外的十五大极品珍稀文物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当时乾隆看到西方的喷泉后,感觉十分神奇,于是就想让西方的传教士结合中国的特色打造一批中国的喷泉,称之为大水法,于是命令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制作。

郎世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了十二生肖的样式,并推荐法国耶稣会神父蒋友仁监督修建,再由清朝宫廷匠师制作。

十二生肖是立在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12石台上。

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

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起到了报时的作用;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圆明园兽首铜像为什么如此珍贵?

因为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处在巅峰。

一是它所用的铜是专门为宫廷所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铜相同,颜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二是是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表面还以精细的錾工刻划,动物绒毛等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十分细腻,不见一丝马虎,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铜像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

截至2019年11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在内的七尊圆明园流失的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

其中,猪首铜像和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分别于2003年和2019年出资购买后送归国家。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

2019年11月13日,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

又据传龙首在中国台湾。

其余四尊即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十二尊已回七尊,其余五尊兽首未来势必终会回归祖国,实现十二生肖兽首的再聚首。

2、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的唐代摹本至今流失海外。

唐代摹本于1900年被英军士兵盗往英国,原有12段,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我国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一份宋人摹本,虽然水平稍逊,但内容上多出了樊姬、卫女两段,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女史箴》是西晋张华写的一篇讽谏贾后的辞赋。

贾后名南风,是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立过大功的贾充的女儿。

她在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时,就被册封为太子妃。

贾后性情妒忌,凶狠贪暴。

司马衷称帝后将其封为皇后,其独揽大权的野心就更暴露无遗。

为了夺政擅权,她挟惠帝下诏,杀死当时辅政的外戚杨俊及其党羽达数千人之多,以扫除专权的障碍,然后独揽大权长达八九年之久。

张华是西晋大臣,文学家。

因博学能文,辞藻华丽,被当时人所称颂。

贾后器重张华的才学,委以重任并对他特别敬重。

当时张华看到贾后擅权的情况,预料前途不妙,便以当时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礼法和宣扬妇女所谓的德行为内容,撰写了《女史箴》,用来讽谏贾后,并劝说殡妃们要修德养性,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全文长340字,当时认为是"苦口陈篇,庄言警世"的名作。

顾恺之就以这篇名作来做他插图性的话题。

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今人多认为是依据张华的《女史箴》创作的。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女史箴图》在结构与空间处理上,都非常成熟。

3、《列帝图》

流失海外的文物盘点之一。

《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或《十三帝图》,现存的后人摹本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它有别于魏晋时“秀骨清像”的类型化表现,而使人物肖像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它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

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各帝王图前均楷书榜题文字,且均有随侍,人数不等,形成全画卷相对独立的十三组人物,共计四十六人。

博物馆学家杨仁恺曾经评价:

"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好几件,真正说得上接近阎氏之作的,当属《历代帝王像》图卷。

""《历代帝王像》图卷确是传世初唐时代的赫赫名迹,与敦煌唐代壁画人物比较,气息相通,时代风格极为明显,为传世卷轴画稀有之品。

"

此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此图卷有别于魏晋时"秀骨清像"的类型化表现,而使人物肖像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唐昭陵六骏石刻

"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所乘过的六匹骏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的绝峰上。

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两侧有廊庑,"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

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

唐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

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有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

唐昭陵六骏石刻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

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

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李世民组织创作浮雕"昭陵六骏",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战马,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

由于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古今中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并逐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时代精神气质的反映。

"昭陵六骏"是一组集历史、考古、艺术视赏、社会价值于一身的文物精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综合国力最强盛时期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满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

唐以后,"六骏"美术广泛流行,原因则在于"昭陵六骏"高超的艺术性以及后人对盛唐雄风的仰望。

唐代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受到后人的推崇。

5、丧乱帖

《丧乱帖》是书法家王羲之的行草书书法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流落日本一千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

直到2006年,才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展览中展出。

这是《丧乱帖》时隔1300年后首次回到祖国。

《丧乱帖》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时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时期(公元805年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

"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止于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二十批五千余人,往来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僧人鉴真(公元688-763)应邀东渡时。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

《丧乱帖》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丧乱帖》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

6、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是海外流失的国宝文物,为宋代黑釉的建盏,是宋人斗茶用的。

南宋文人当时的闲情雅趣中有一样活动就是斗茶。

比如当年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就非常喜欢闲来无事时猜猜谜,斗斗茶。

《曜变天目茶碗》乃南宋的传世孤品,后流失到了日本,收藏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

此碗因自然窑变而产生纹样,其耀斑在黑暗中会闪出光芒,颜色变幻,高深莫测。

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散发迷人的七彩光晕。

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研发了"曜变"技术。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

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使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

因此,后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十分精妙的陶瓷器物。

曜变天目瓷的烧制方法之所以没能流传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曜变天目茶碗的外观华丽异常,不符合南宋时人们崇尚素洁、清雅、淡然的审美习惯。

再加上曜变瓷的工艺难度极高,烧制的数量本来就少,后来又渐渐不再烧制,存世量少之又少。

后人有些制瓷专家期能恢复前辈的这种烧制工艺,但其水平与南宋时期相差甚远。

7、帝后礼佛图

《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

《帝后礼佛图》原刻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是中国石窟中唯一等身高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也是北魏石刻中等级和艺术水平最高的浮雕作品,于上世纪30年代流失海外。

《帝后礼佛图》由《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两幅浮雕组成,其中《北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帝后礼佛图》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珍品,可惜在三十年代被美国人普爱伦勾结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奸商岳彬盗凿而去。

从原壁被凿的痕迹和残存的浮雕斑痕,以及后来在奸商家中查出的几箱浮雕碎块来看,恐怕原作已被凿毁,现藏于美国的只是复制品。

这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悲剧。

龙门石窟在宾阳洞中被挖去的两组礼佛图,是整个雕像群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

这件作品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8、五色鹦鹉图

《宋赵佶五色鹦鹉图》是宋代赵佶创作的一幅中国画。

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历来系于徽宗名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实出当时画院职业画家之手,体现了徽宗时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水平。

画幅的右侧有赵佶瘦金书诗序并诗,其形式与《祥龙石图》相近似,有的学者进而推测此作当为《宣和睿览册》中之一种。

赵佶这幅《五色鹦鹉图》在宋徽宗的作品中是数一数二的代表作。

《五色鹦鹉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