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334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8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2常见气体的制备Word文件下载.docx

CaCl2+2NH3↑+2H2O

CO2

稳定强酸与碳酸盐的复分解

CaCO3+2HCl→CaCl2+CO2↑+H2O

SO2

浓的稳定强酸与亚硫酸盐复分解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NO2

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的氧化反应

Cu+4HNO3→Cu(NO3)2+2NO2↑+2H2O

NO

不活泼金属与稀硝酸的氧化反应

Cu+8HNO3→3Cu(NO3)2+2NO↑+4H2O

CO

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脱水作用

HCOOH

CO↑+H2O

CH4

羧酸盐的脱羧反应

C2H4

脱水剂使乙醇脱水

C2H2

金属碳化物水解

CaC2+2H2O

Ca(OH)2+CH≡CH↑

2、常见气体的溶解性

(1)常见气体的溶解性

极易溶——NH3(1:

700)、HX易溶——HCHO、SO2(1:

40)

能溶或可溶——CO2(1:

1)、Cl2(1:

2)、H2S(1:

2.6)微溶——C2H2

难溶——O2、H2、、CO、NO、CH4、CH3Cl、C2H4、C2H6与水反应的——F2、NO2

(2)气体的喷泉实验

①喷泉实验目的: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

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③喷泉的方法:

减小内压法、增加外压法、综合法。

减小内压法:

A、降低气体的温度(T)。

我们可以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2)。

B、将气体溶解。

如图1,用胶头滴管向烧瓶里挤压水,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C、增大气体的体积。

图2装置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增加外压法:

在图3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浓硫酸、生石灰、烧碱,则于溶解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温度升高挥发,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中,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在图4的装置中,不需要加热,只要通导管A向盛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锥形内压强增大,也能产生喷泉。

综合法:

图5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

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

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

喷入约10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

如此重复操作几次。

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

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

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3、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

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反应条件(常温还是加热)反应物状态(液体还是固体)。

(1)固-固加热型:

O2、NH3、CH4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却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管口l/3处。

③固体药品要放在试管底部平铺开,加热时首先均匀预热,然后在试管的最后部位集中加热,并逐步前移。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不能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

以防止水倒流。

⑥若用KMnO4制取O2时,为了防止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

(2)固-液(液-液)加热型:

Cl2、HCl、CO、C2H4

①应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铁圈,要垫上石棉网,再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应先将固体放在烧瓶里,用分液漏斗来控制滴加液体,瓶内反应物体积不宜超过烧瓶容积的1/2。

③若被加热液体沸点较低,加热前应放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④为了顺利滴加液体,用导管将分液漏斗上下连通起来(改进方法见c)。

⑤为了防止气体从分液漏斗处逸出,可在漏斗下端接一个小试管,将其液封,((改进方法见a)。

⑥若制乙烯,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插入液面下,如图d。

(3)固-液不加热型:

CO2、H2、H2S、O2、SO2、NO、NO2、C2H2

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的——CO2、H2、H2S

①要先放固体,再加液体。

②用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体速度,控制反应的速率。

③若用长颈漏斗,漏斗颈的下端必须插到液面下,起液封的作用。

④反应用器可视制气量的多少,选择试管、广口瓶、烧瓶、锥形瓶等。

⑤若用a、b、c、d装置,加入的必须是块状固体,如果太小,会使固体落入底部使反应无法停止,造成容器内压力过大,导致酸液溢出。

⑥生成气体在水中溶解度要小。

⑦若改用m装置,只要反应液倾倒到另一支管即可使反应停止;

若改用n装置,只要将注射器倒放即可使反应停止。

⑧在制取C2H2时,若用大试管为反应器时,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防止生成的泡沫喷出。

4、制气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1)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时间:

在装置连接好之后,装入药品之前。

(2)气密性检查思路:

使要检查气密性装置(及附加的装置)构成一个封闭体系,其系统内有一部分气体,设法改变体系内气体压强(改变温度、鼓气),观察产生的现象(水柱、水面升降、气泡等),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写方案时既要说明操作方法,又要说明观察到的现象,还要说明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的标准,三者缺一不可。

气密性检查具体步骤:

观察装置出口数目,若有多个出口,则通过关闭止水夹、分液漏斗活塞或用水封等方法,使装置构成封闭体系。

采用改变温度、加水增压法、鼓气、抽气法等改变封闭体系内气体压强。

观察水柱、水面升降、气泡等现象得出结论。

(3)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①热胀冷缩法

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双手捂住反应器或微热反应器。

若有气泡产生,移开手掌或热源,有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这是教材上介绍的常用的一种方法,操作简便行,但有四个缺点:

A、如果仪器玻璃较厚、装置较大,或者手掌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差不大时,都不会产生气泡,更不能形成水柱;

B、每检查一次用时间偏长;

C、导气管的尾端被水浸湿,不适宜做避免水参与的实验(如制氨气、制氯化氢等),可外接一根橡皮管和导管;

D、若装置内已经装入了试剂就不能再行检查。

②液差法

通过漏斗向密闭容器内加水,水占领一定空间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大。

现象是使加水的漏斗颈中的水被下方的气体“托住”,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此法适用于检查启普发生器或类似于启普发生器的装置。

首先关闭排气导管,从顶部漏斗口注水,当漏斗下端被水封闭后再注水,水面不下降,表明装置气密性好;

如果水面下降,表明装置气密性差。

如果是图A装置,则关闭K,把干燥燥管下端深度浸入水中(图B所示),使干燥管内液体面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若液面差不变小,表明气密性良好。

此法有两个缺点:

A、装置内部被水浸湿;

B、如果已装入了固体试剂则不能再行检查。

方案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淹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

用注射器对着导管口注气。

试管中的水沿长颈漏斗向上移动,

停止注气水位不变

实验装置不漏气

2

用注射器对着导管口抽气。

长颈漏斗下端口

冒气泡,漏斗内液面下降,停止抽气,液面不变。

③注气或抽气法

④滴水压气法

在封闭空间内(关闭K,关闭分液漏斗),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再打开分液漏斗开关,若分液漏斗滴入少量水后就不能再往下滴水,则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此法会使相关仪器变湿,有可能会给后面加药品带来不便。

因此分液漏斗,常用加热法, 

长颈漏斗则常用加水法,通过是否形成液面差,判断气密性。

 

⑤若连接的仪器很多,应分段检查

其一,关闭活塞a,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长颈漏斗与试管存在液面差,则说明A、B、C不漏气,用酒精灯微热D,若右侧试管内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说明左侧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其二,向长颈漏斗加水淹没漏斗导管,打开活塞a,用酒精灯微热烧瓶B,若长颈漏斗水面上升及E中导管有气泡逸出,则气密良好

5、常见气体的性质

(1)有颜色的——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NO2(红棕色)、Br2(红棕色)

(2)具有刺激性气味的——F2、Cl2、Br2(气)、HX、SO2、NO2、NH3、HCHO

臭鸡蛋气味的——H2S

稍有甜味的——C2H4

(3)能用排水法收集的——H2、O2、CO、NO、CH4、CH3Cl、C2H6、C2H4、C2H2

(4)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CO、N2、C2H4、NO、C2H6

(5)易液化的气体——Cl2、SO2、NH3

(6)有毒的气体——Cl2、F2、H2S、SO2、NO2、CO、NO

(7)能在空气中燃烧的——H2、CO、H2S、CH4、C2H6、C2H4、C2H2

(8)只能在纯氧中燃烧的——NH3

(9)制备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Cl2、H2、O2、NO、NO2

(10)能用浓H2SO4制取的——HF、HCl、CO、C2H4

(11)制备时不需加热的——H2S、CO2、H2、SO2、NO、C2H2

(12)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Cl2、SO2、NO2

(1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是——HX、SO2、H2S、CO2

(14)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H2S、SO2、HBr、HI、C2H4、C2H2

(15)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NH3

(16)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的——H2S

(17)不能用浓H2SO4干燥的——H2S、HBr、HI、NH3

(18)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Cl2、HX、SO2、H2S、CO2、NO2

(19)不能用CaCl2干燥的——NH3

(20)能使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的——Cl2、Br2(气)、NO2、O3

6、常见气体的收集

(1)设计原则:

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①易溶或与水反应的气体:

用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

②与空气成分反应或与空气密度相近的气体:

排水(液)法;

③可溶性气体考虑用排液法,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2,排饱和NaHCO3溶液法收集CO2;

④两种方法皆可用时,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若欲制取的气体要求干燥,用排空气法或排非水溶剂法。

(2)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类型

排水(液)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装置

示意图

适用范围

不溶于水(液)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典型气体

H2、O2、NO、CO、CH4、C2H4、C2H2

Cl2、HCl、CO2、SO2、H2S

H2、NH3、CH4

注意点:

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由于氨气极易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导致外部空气向试管里“冲”,里面氨气向外逸出,收集氨气的小试管口必须放一疏松棉花。

7、常见气体的净化

根据净化药品的状态及条件

干燥装置一般常用的有洗气瓶、干燥管、U形管和双通加热管几种。

及适用范围

液体除杂剂

(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加热)

常见

干燥剂

浓硫酸(酸性、

强氧化性)

无水氯化钙

(中性)

碱石灰

(碱性)

除杂试剂

Cu、CuO、Mg等

可干燥

的气体

H2、Cl2、O2、SO2、N2、HCl、CO2、

CO、CH4

H2、Cl2、O2、SO2、N2、CO2、HCl、CO、CH4

H2、O2、N2、CO、CH4、NH3

可除去H2、O2、N2、

不可干燥

HBr、NH3、HI、H2S

Cl2、SO2、CO2、NO2等

(3)气体净化剂和净化装置的选择

A、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气体净化剂:

①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水来吸收;

②酸性杂质可用碱性物质吸收;

③碱性杂质可用酸性物质吸收;

④水分可用干燥剂来吸收;

⑤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但不能生成另一种杂质气体)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B、根据吸收剂的状态选择净化装置:

①洗气瓶中一般装入液体除杂试剂。

除杂试剂应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或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制取的气体。

常见除杂试剂有:

a、强碱溶液:

如NaOH溶液可吸收CO2、SO2、H2S、Cl2、NO2等呈酸性的气体。

b、饱和的酸式盐溶液,可将杂质气体吸收转化,如:

  饱和NaHCO3溶液能除去CO2中混有的HCl、SO2等强酸性气体。

  饱和NaHSO3溶液能除去SO2中混有的HCl、SO3等气体。

  饱和NaHS溶液能除去H2S中混有的HCl气体。

  c、浓H2SO4:

利用它的吸水性,可除去H2、SO2、HCl、CO、NO2、CH4等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但由于浓H2SO4有强氧化性和酸性,不能用来干燥具有强还原性气体,如H2S、HBr、HI、NH3等。

  d、酸性KMnO4溶液:

利用它的强氧化性,可以除去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除去混在CO2气体中的SO2、H2S等。

  ②干燥管、U形管一般装入固体的干燥剂。

常见的固体干燥剂有:

  a、酸性干燥剂,用来干燥酸性气体。

如P2O5、硅胶等。

  b、碱性干燥剂,用来干燥碱性气体。

如CaO、碱石灰、固体NaOH等。

  c、中性干燥剂,既能干燥碱性气体又能干燥酸性气体。

如CaCl2(但CaCl2不能干燥NH3,因易形成CaCl2·

8NH3氨合物)。

  ③双通加热管一般装入固体除杂剂。

除杂试剂和混合气体中的某一组分反应。

例如:

Cu和混合气体中O2反应而将O2除去。

另外还常用固体的无水CuSO4装入干燥管中,通过颜色变化检验水蒸气的存在(但不能用CuSO4作干燥剂,因CuSO4吸水率低)。

用Na2O2固体也可将CO2、H2O(气)转化为O2。

(4)气体净化与干燥注意事项

①一般情况下,若采用溶液作除杂试剂,则是先除杂后干燥;

若采用加热除去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

②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不能与提纯的物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③除杂反应要迅速、定量,不选择可逆反应或条件苛刻的反应。

④除杂气体很难除去时,可先吸收欲净化的气体,再反应放出欲净化的气体。

8、尾气的处理

(1)尾气处理的方法

对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尾气处理通常采用四种方法:

一是直接吸收法;

二是防倒吸吸收;

三是收集法,即先将气体收集起来,后再处理;

四是点燃法,就是将气体点燃,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气体。

对于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吸收,可将导管插入液体中进行直接吸收,如Cl2、H2S等。

如果气体溶解度很大、吸收速度很快的气体,必须防倒吸,导管必须悬空吸收或用倒置漏斗进行吸收,如HCl、NH3等。

难以用吸收剂吸收但可燃的气体采用收集法可点燃法,如尾气CO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CO2气体,也可先收集在气袋里后再点燃。

气体吸收的原理同气体的净化一样,若用碱性吸收剂可以吸收酸性气体,如NaOH可吸收Cl2、SO2、NO2、CO2等酸性气体;

若用还原性吸收剂可吸收氧化性气体,如装Na2SO3可吸收Cl2、SO2、NO2等。

(2)防倒吸装置

①悬空法吸收,气-液接触面积小,气体吸收不充分,同时又不密封,气体会向外扩散。

②倒立漏斗式:

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

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在导气管的末端连接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使倒吸上来的液体不至于通过容器进入到容器后的导气管中去就行了。

所以除了选择像漏斗这样的大体积容器之外,还要注意漏斗放在烧杯中的位置,不能深入太多,只要漏斗面和液面接触就行了。

③肚容式:

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

④分液式:

对于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气体在有机溶剂不会倒吸。

⑤液封式:

吸收液起到液封的作用,气体溶解,体系内压强减小,如果是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右边的液面下降,使U形管底部上管面与水面脱离接触,空气进入U形管左侧,弥补左侧的压强的减小,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下来,重新起到液封作用。

如果是导管插入小试管中,小试管液面下降,导管脱离液面上,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下来,重新起到液封作用。

⑥平衡压强式:

这也是起到液封的作用,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

⑦蓄液式:

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

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

⑧储液式:

也是起到液封作用,防倒吸的原理与U型管类似。

9、气体的冷凝

10、气体实验装置的设计顺序

(1)装置顺序:

制气装置→净化装置→反应或收集装置→除尾气装置

(2)安装顺序:

由下向上,由左向右

(3)操作顺序:

装配仪器→检验气密性→加入药品(→点燃)→反应或收集→(先撤管后灭灯)

【例题精析】

【例1】四位同学要检查下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分别设计了下列操作,比较四种方法的优劣。

A.用手堵住长颈漏斗,在导管末端接一个橡皮球,再用手握住广口瓶,若橡皮球体积增大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B.广口瓶内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入液面以下,烧杯中注入水,若烧杯中出现气泡,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C.从长颈漏斗口向下吹气,看烧杯中的水中是否冒出气泡,来判定装置是否漏气。

D.分别向广口瓶和烧杯内注入适量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和导管口都浸入水面以下,然后,用手握住广口瓶,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移开,过一会烧杯中的水升到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考点分析】此题考查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考查的问题有二:

一是怎样增大体系内气体的压强;

二是能否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思维点悟】气密性检查思路:

首先使待检查装置(及附加的装置)构成一个封闭体系,适量地改变体系内气体压强(如改变温度、鼓气、抽气),观察产生的现象(水柱、水面升降、气泡等),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方法A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用手堵住”不一定能密闭;

其二“用手握住广口瓶”,手温不足以引起瓶内很大的温度变化,即使在不漏气的情况下,也难以引起橡皮球体积增大的变化。

方法B不妥。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CO2气体,即使在装置漏气的情况下,烧杯中仍可能出现气泡。

方法C是太不现实。

方法D相对比较稳妥,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和导管中形成的一段水柱。

但如果玻璃瓶壁较厚,或者手掌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差不大时,现象就不一定明显。

【正确答案】A、B、C均不妥,D相对比较稳妥一点。

【例2】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思维点悟】A选项:

实验室制备乙烯控制乙醇的分解温度是关键,乙醇在圆底烧瓶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置于反应混合液的液面以下测乙醇的分解温度;

C选项:

实验室制备氯气是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该装置没有热源,由于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盐酸的挥发性导致一部分氯化氢气体随着氯气挥发出来,同时伴有少量的水蒸气的产生,所以在收集装置前应该连有两个洗气瓶,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一个装有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而该装置中没有热源和除杂装置;

D选项: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向下排空气法;

只有B选项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都正确。

 

【正确答案】B

【例3】实验室里可按下图所示的装置干燥、储存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R是

A.NO2B.HClC.CH4D.NH3

【考点分析】此题考查气体的干燥、收集和吸收方法和原理。

【思维点悟】从储气瓶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可以看出,气体R的密度比空气小,从吸收装置可以看出,气体是极易溶于水的,所以该是NH3,即D选项。

【正确答案】D

【例4】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气体X,将滴管内的溶液Y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溶液Z会进入集气瓶,然后又会有溶液被压回烧杯,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X是甲烷,Y是高锰酸钾溶液,Z水

X是HCl,Y是浓硫酸,Z溴水

X是氨气,Y是盐酸,Z浓氢氧化钠溶液

X是SO2,Y是氢氧化钠溶液,Z浓硫酸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考点分析】此题考查气体的性质,涉及到有关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现象关系。

【思维点悟】①甲烷与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瓶内的压强不会减小,Z溶液不会进入集气瓶。

②HCl与浓硫酸不反应,瓶内的压强也不会减小,Z溶液也不会进入集气瓶。

③氨气极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

NH3+HCl→NH4Cl,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Z浓氢氧化钠溶液进入集气瓶,浓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反应产生NH3:

NH4Cl+NaOH→NH3↑+H2O+NaCl,又使瓶内压强增大,溶液又被压回烧杯。

④S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SO2+2NaOH→Na2SO3+H2O,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Z浓硫酸进入集气瓶,然后浓硫酸与Na2SO3反应又重新生成SO2气体:

H2SO4+Na2SO3→SO2↑+H2O+Na2SO3,又使瓶内压强增大,溶液又被压回烧杯。

所以正确的组合是③④。

【正确答案】C

【例5】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为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并且收集得较纯的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

(3)实验室用氯化铵与熟石灰两种固体加热制取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推断:

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