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309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5周+江城吹角水茫茫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Word下载.docx

列夫·

托尔斯泰

我穿过田野回家,正是仲夏时节,草地已经割完了,黑麦刚要动手收割。

我采了一大束各种的花朵走回家去。

这时,我看见沟里有一朵异样的、深红的、盛开着的牛蒡花,我们那里管它叫“鞑靼花”。

割草人竭力避免割它,如果偶尔割掉一枝,割草人怕它刺手,总是把它从草堆里扔出去。

我忽然想要折下这枝牛蒡花,把它放在花束当中。

我走下沟去,一只手钻到花蕊中间,把在那里正睡得甜甜蜜蜜懒洋洋的山马蜂赶走,就开始折花了。

然而这却是非常困难的:

且不说花梗四面八方地刺人,甚至刺透了我用来裹手的手巾——它并且是这样惊人的坚韧,我得一丝丝地劈开纤维,差不多同它搏斗了五分钟的光景。

末了,我把那朵花折了下来,这时花梗已经破碎不堪,并且花朵已经不那么鲜艳了。

此外,由于它的粗犷和不驯,同花束中娇嫩的花朵也不协调。

我惋惜我白糟蹋了一枝花,它本来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好好的,于是把它扔掉了。

“然而生命是多么富于精力和力量啊,”我回忆折花时所费气力,想道,“它是如何努力地防卫着,并且高傲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呵。

在我前面道路的右边,发现了一棵灌木。

当我走近了的时候,我认出这棵灌木仍然是“鞑靼花”,跟我徒然把它的花折来并且扔掉的那棵一样。

这“鞑靼花”有三个枝杈。

其中下枝已经断掉了,残枝像砍断的胳膊突出着。

另外两枝都有一朵花。

这两朵花原是红的,现在变黑了。

一枝是断的,断枝头上有一朵沾了泥的花耷拉着,另一枝也涂抹了黑泥,但仍然向上挺着,看样子,整棵灌木曾被车压过,过后才抬起头来,因此它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了。

就好像从它身上撕下一块肉,取出五脏,砍掉一只胳膊,挖去一只眼睛。

但它仍然站了起来,对那消灭了它周围弟兄们的人,决不低头。

“好大的精力!

”我想道,“人战胜了一切,毁灭了成百万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依然不屈服。

[精要指导]

作者: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擅长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形象生动逼真;

语言优美,用词准确鲜明。

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牛蒡花》一文主要描写作者一次采牛蒡花的经历。

突出表现牛蒡花坚韧、永不屈辱,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从写作技巧上看采用托物寓意,形象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语句认真体会。

《牛蒡花》一文构思巧妙。

它以作者偶尔采花为叙述线索,一边叙述自己的采花经历、一边抒发自己的议论和感慨。

从作者的慢慢叙述中,由表及里地渲染,使牛蒡花的特点愈来愈清晰。

同时思路明确,结构衔接自然、连贯。

从写作技巧上看,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且议论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出现。

比如在叙述完自己采花的经过之后,作者“惋惜我白糟蹋了一枝花,它本来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好好的,于是把它扔掉了”。

这时作者议论道:

“然而生命是多么富于精力和力量啊,”“它是如何努力地防卫着,并且高傲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呵。

”议论句巧妙点评了所叙事件(即作者的行为),也点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再比如文章结尾处:

“好大的精力!

”进一步突出了牛蒡花的永不屈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也明确了主旨。

此外文章托物寓意,形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本文借牛蒡花,寓含着一定的象征性,借牛蒡花的具体特征,象征人的坚韧、顽强、不屈服。

此花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启示。

排比、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突出了花的象征意义。

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星期三:

记精品成语

杞人忧天

[释义]杞:

古时国名;

忧天:

担心天塌陷。

一个杞国的人担心天要塌下来。

比喻毫无必要的、没有任何根据的担心和忧虑。

[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杞国人,总爱瞎操心,整天担心天塌地崩,自己没有地方躲藏,因此惶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

有个好心人见他整天这样忧愁,就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由很厚很厚的大气积聚而成,你每天都生活在天的中间,天怎么会塌下来呢?

你就放心,天不会掉下来。

谁知听了这话,杞人更忧愁了。

他说:

“虽天是气体,那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太阳和星星是永远不变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的,不可能掉下来。

”好心人向他解释。

那个杞人还是不放心,又问:

“那地崩塌了怎么办呢?

“地是由泥土、石块组成的,结结实实,没有一点儿空隙,你天天在上面走啊、跳啊的,怎么会崩塌呢?

杞人听了这些话,才稍宽了些心,但他始终摆脱不了那些忧虑给他带来的恐惧。

(出自《列子·

天瑞》)

骑虎难下

[释义]骑在老虎背上就很难再下来。

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势态,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

[故事]隋文帝杨坚北周时为隋国公。

周宣帝死后,静帝继位,他被封为隋王。

杨坚见静帝年幼,便以辅佐为名,担任相国,住入宫内,操纵国家大权,静帝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

杨坚的妻子独孤氏见丈夫已经完全把持了朝中大权,便怂恿他进一步夺取帝位。

她对杨坚说:

“现在的形势十分清楚,就好比你已经骑到猛兽的背上了,绝对不能下来,若要下来的话非把猛兽打死不可,你下决心干吧!

杨坚也认为篡位夺权的时机己经成熟,于是杀掉周静帝,自立为帝,国号为隋。

就这样,杨坚当上了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独孤氏当上了皇后。

“骑虎难下”这句成语由“骑兽之势,必不得下”演变而来。

(出自《隋书,后云己传》)

星期四:

读名人故事

 老舍的真诚与爱心 

   

下馆子

下小馆是老舍的爱好之一。

但是,老舍并不嗜食。

按饮食的档次分类,他只能归了“粗茶淡饭”那一类。

他的肠胃个甚健壮。

在他的眼里,最好吃的:

早饭——一豆浆油条;

午饭——炸酱面;

晚饭一酱肘子烧饼,还有小米粥。

他很能将就,只要能按时吃饭就成。

如此看来,下小馆最多是别人的。

这一点,在老舍的许多朋友的回忆中都呼以找到根据。

像巴金、曹禺、减克家、吴组缃、新凤霞、萧涤非诸先生,部曾在文章中提到老合下小馆的事。

在武汉与重庆的时候,老舍全靠写作谋生,生活相当艰难。

穿的衣服是用一种叫“自来旧”的布做成的,一下水就一蹶不振,永远难看。

吴组缃先生给了它一个雅号,称之为“斯文扫地的衣裳”。

即使如此,遇到朋友的来访,老舍总会想出一些词来,到小饭馆一叙,诸如:

“我找到一个北方小面馆,物美价廉,去尝尝吧。

“咱们还还是边吃边聊吧,我认识一家熟铺于。

“今天我来付钱.谁叫我多少比你们宽裕一点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不乎,老舍卖掉一身衣服请客的事,也是有的。

譬如,老友罗常培先生由昆明来到北碚,老舍便有此举,一时传为佳话。

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

其中。

几乎顿顿都请的事,发生过两次。

一次是1941年他到云南.遇到了杨今甫、闻一多、沈从文、下之琳、陈梦家、朱自清、罗膺中、魏建功、章川岛……诸文坛老将,到吃饭的时候每每是大家一同出去吃价钱最便宜的小馆。

这些教授当时极穷,外面吃饭请不起,便轮流地把老舍请到家中,或包饺子,或炒几样荣,或烤几罐上茶,一谈就是几个钟头。

另一次是1946年2月,老舍到上海。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记载,15天之内,有叶先生本人参加的为老舍、曹禹作饯的宴会有九次之多,出席者还有郑振锋、许广平、夏衍、胡风、吴祖光、赵家壁、叶以群、莲子等。

总之,老舍的人缘极好,出门大家争着给他吃饭,甚至连开车的司机也掏出钱请老舍喝酒。

解放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于,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

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清等好友来赏花。

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

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

打开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不得切成薄片,很是精致。

在北京,这叫做“盒子菜”。

大家吃得兴高采烈。

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

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问,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声音又尖义高,简直不是唱而是喊:

“清早起来,出得门来,大腿朝后,屁股朝前厂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台。

这样的聚会,一年之中有好几次,不过食品总不会重样,即使常来的客人,也回回部要发出惊讶的赞叹,回回都要刨根问底,打听老舍是由哪儿把它们“变”出来的。

老舍尤其注意不要冷淡了那些挨了整的老朋友,他们来到北京,一般都不声张。

遇到这种情况,老舍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找到,郑重其事地邀请一起去吃一顿饭。

他精心地挑选饭馆,挑选菜肴,为的是给遭难的朋友一点温暖。

见了面,他热烈地同他们握手,根本不谈那些敏感的问题,而是天南海北,做信天游。

不出五分钟,朋友的拘谨已经无影无踪,开始快活地笑,快活地说,快活地吃。

生活的勇气仿佛又在向他们招手。

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于里,没人敢理这些倒了霉的人,甚至没有人和他们握手。

这顿饭,对他们来说,远不是一顿饭,是人情!

是温情!

是激情!

著名演员石挥,著名作家孟超,他们都在危难中吃过老舍的饭,尝过这情的滋味。

给人温暖

文学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谁都敢批,胡风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胡风先生在晚年时说过一句话:

“我没骂过老舍!

’看来,这很难得,不论是对胡风,还是对老舍。

老舍在胡风的危难之际帮过他的忙。

胡风在武汉时是靠卖文、搞翻译、编《七月》杂志为生的。

武汉撤退,杂志停刊,胡风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便成了问题。

胡风曾向老舍求援,要求帮他找一件事做。

老舍去求搬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伍蠡甫教授,请他聘胡风到复旦去任教,教“创作论”和“日语精读”。

当胡风经宜都、宜昌、万县抵达重庆的第二天,老舍将聘书和时间表亲手交给了胡风,救了他的急,使得他得以在重庆立足。

在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中,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胡风任研究部主任,两人台作得很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到50年代初胡风受批判的时候,老舍常把胡风拉到家里来,劝说,开导他。

1965年胡风被判刑,第二年实行监外执行,但必须到四川成都去落户,胡风大悲,在离京前写了四封信,表示告别,这四位收信人是徐冰,乔冠华,陈家康和老舍。

老舍可能是文艺界中惟一的收信人,足见他们之间友谊的笃厚,不同一般。

所有这些,大概就是那“我没骂过老舍”的来由。

老舍和作家赵少候是老朋友,早在30年代他们就合作过,一起著过一篇叫《天书代存》的长篇小说,是《牛赐传》的续集。

老舍还向赵少候学过一点法文。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赵少候也被冲击。

有一次在文联大楼里开会,老舍坐在主席台上,赵少候坐在大厅里,他找了最后一排的一个偏座,不想让大家看见。

散会之后,大家往外走,只见老舍下了主席台,径直走到赵少候的旁边,当着众人的面,站下来,并不看赵少候,扬着头,眼睛看着前方,双手拄着手杖,慢慢地说:

“少候呀,听说‘白魁’刚开张,尝尝去!

”“白魁”是东四的一家老字号小饭馆,很会做几样独特的风味菜。

老舍的意思很清楚:

咱们还是老朋友!

石挥是中国最有才华的话剧和电影演员之一,可惜的是,1957年石挥也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以后便由舞台和银幕上消失。

有一年,老舍突然听说:

石挥由上海到了北京,躲在一个什么小旅馆里,不愿见人。

他立刻把文联的秘书长请来,让千方百计要把石挥找到,然后去订一桌丰盛的酒席,邀他赴宴。

秘书长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石挥找到,向他说明了来意。

石挥不肯答应。

最后,秘书长只好摊牌,说这是老舍先生布置的。

石挥欣然从命,跟着上了车。

先到老舍家,老舍根本不提那些政治运动方面的事,让他看花,看画,看猫,说了好多笑话。

石挥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痛痛快快地听老舍摆布。

[感想]

  看完《老舍的真诚与爱心》一文后,心中强烈的感触是:

平淡之中见真诚。

老舍,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他是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朋友的。

老舍即使在生活艰难之时,遇到朋友来访,也总喜欢请朋友下小馆。

没钱时甚至试过卖掉一身衣服来请客。

也许有人认为老舍是在“充阔佬”,自家生计都成问题,却还老喜欢请容。

也许有的人认为老舍太傻气了,居然卖掉衣服只为了请客。

然而,我却觉得老舍是一个重情之人,老舍确实生活艰难,也请不起朋友吃贵的,他所请的只不过是小面馆里的一碗面,普通熟食铺子里的一点家常,然而这一碗面,这一点家常却饱含着老舍对朋友的真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卖掉衣服请客确实大傻气,然而这傻气却是源于老舍对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的真切惰意。

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这傻气是否更显得弥足珍贵?

有友如此,夫复问求?

人生总会有起落,当你跌落深谷时,当你被冷漠、无情淹没时,一点温情也许足以让你重获勇气与信心。

然而当关系到利益与安全之时,人们也许连一声问候都吝于给予。

在中国,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人人自危,对那些挨批判的人.人们常常是漠然以对。

“夫妻本是同林乌,大难临头各自飞”,也许是当时最贴切的诠释。

 

而老舍呢?

真是一个重义之人;

不但不疏远他们,反而更加热情的招待他们,明确表达出:

我们依然是老朋友,不会因外界对你们的不公正而否定你们;

面对如此真诚的,如此重情义的朋友,就算是冷了的心也会重新沸腾起来。

也许就是这一份挚情,让遭难的朋友重获生活的勇气,重拾信念。

因为:

人间自有真情在……

也许正是因着对人,对生活的这一份真诚,让老舍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验,从而能够写出“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的《骆驼祥子》。

星期五:

赏名家名作

诵美文时文:

[走近作者]杨绛(1911~),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江苏无锡人。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回忆录《我们仨》等。

其散文思想深湛,文字平实中见犀利,隽永耐读。

[代表作品]

隐身衣

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

各披一件,同出遨游。

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

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

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

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

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

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

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

家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

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未具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

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

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

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忽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有你;

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

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

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且看咱们的常言俗语:

要做个“人上人”呀,“出类拔萃”呀,“出人头地”呀,“脱颖而出”呀,“出锋头”或“拔尖”“冒尖”呀等等,可以想见一般人都不甘心受轻忽。

他们或悒悒而怨,或愤愤而怒,只求有朝一日挣脱身上这件隐身衣,显身而露面。

英美人把社会比作蛇阱(snakepit)。

阱里压压挤挤的蛇,一条条都拼命钻出脑袋,探出身子,把别的蛇排挤开,压下去;

一个个冒出又没入的蛇头,一条条拱起又压下的蛇身,扭结我团、难分难解的蛇尾,你上我下,你死我活,不断的挣扎斗争。

钻不出头,一辈子埋没在下;

钻出头,就好比大海里坐在浪尖儿上的跳珠飞沫,迎日月之光而生辉,可说是大丈夫得志了。

人生短促,浪尖儿上的一刹那,也可作一生成就的标志,足以自豪。

你是“窝囊废”吗?

你就甘心郁郁久居人下?

但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

万具枯骨,才造得一员名将;

小兵小卒,岂能都成为有名的英雄。

世上有坐轿的,有抬轿的;

有坐席的主人和宾客,有端茶上菜的侍仆。

席面上,有人坐首位,有人陪末座。

厨房里,有掌勺的上灶,有烧火的灶下婢。

天之生材也不齐,怎能一律均等。

人的志趣也各不相同。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

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有人企求飞上高枝,有人宁愿“曳尾涂中”。

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有人是别有怀抱,旁人强不过他。

譬如他宁愿“曳尾涂中”,也只好由他。

有人是有志不伸,自己强不过命运。

譬如庸庸碌碌之辈,偏要做“人上人”,这可怎么办呢?

常言道,“烦恼皆因强出头。

”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秃又红的丑相就愈加显露;

自己不知道身上只穿着“皇帝的新衣”却忙不迭地挣脱“隐身衣”,出乖露丑。

好些略具才能的人,一辈子挣扎着求在人上,虚耗了毕生精力,一事无成,真是何苦来呢。

我国古人说:

“彼人也,予亦人也。

”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话,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

西班牙谚云:

“干什么事,成什么人。

”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

“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

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

我乡童谣有“三月三,养菜开花赛牡丹”的话。

养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

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

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

社会可以比作“蛇阱”,

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

“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而且在隐身衣的掩盖下,还会别有所得,不怕旁人争夺。

苏东坡说:

“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

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

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

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

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

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还是不会开眼的。

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有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英国威尔斯(H·

Wells)的科学幻想小说《隐形人》(InvisibleMan)里,写一个人使用科学方法,得以隐形。

可是隐形之后,大吃苦头。

例如天冷了不能穿衣服,穿了衣服只好躲在家里,出门只好光着身子,因为穿戴着衣服鞋帽手套而没有脸的人,跑上街去,不是兴妖作怪吗?

他得把必需外露的面部封闭得严严密密上部用帽檐遮盖,下部用围巾包裹,中部架上黑眼镜,鼻子和两颊包上纱布,贴满橡皮膏。

要掩饰自己的无形,还需这样煞费苦心!

当然,这是死心眼儿的科学制造,比不上仙家的隐身衣。

仙家的隐身衣随时可脱,而且能把凡人的衣服一并隐掉。

不过,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

别说刀枪的袭击,或水烫火灼,就连砖头木块的磕碰,或笨重的踩上一脚,都受不了。

如果没有及时逃避的法术,就需炼成金刚不坏之躯,才保得无事。

穿了凡间的隐身衣有同样不便。

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要炼成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功夫,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这份功夫,偏偏有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就难保不气破了肺,刺伤了心,哪还有闲情逸致把它当好戏看呢。

况且,不是演来娱乐观众的戏,不看也罢。

假如法国小说家勒萨日笔下的瘸腿魔鬼请我夜游,揭起一个个屋顶让我观看屋里的情景,我一定辞谢不去。

获得人间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

身经目击必定获得智慧吗?

人生几何!

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

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的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

[名师导读]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

文章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

作品在关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资料联网]

在新时期的散文园地上,女作家的成果颇为令人瞩目,除了女性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觉外,作家的文化修养也有着很大影响,起点高、品质好。

杨绛就是这样,她首先是一个学者,同时又是一个女性。

有的评论家说:

“近年来杨绛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决不低干她所从事的本行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每周一练

隋书·

李崇传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

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

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

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

起家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

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仪同三司。

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

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

尉迟迥反,遣使招之。

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

“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

”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

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

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上柱国。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

突厥犯塞,崇辄破之。

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

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

突厥围之。

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

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

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

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