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1570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注意事项:

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

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n)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名词,不得拆分或增减任何字

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1)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

(2)摩尔度量的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摩尔只适用于微观,不适用于宏观

(4)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1mol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

(2)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常用NA表示

(3)6.02X1023mol-1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4)表示或定义摩尔概念时要用“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表示,在具体的计算中要用6.02*1023mol-1这个近似值来算

(5)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摩尔质量(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单位:

g/mol或g.mol-1

(2)数值:

单位用g/mol时,其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体积大小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

粒子的数目、大小及粒子间的距离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单位:

L/mol

(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是相同的。

(3)标准状况下(0℃,101kpa)Vm=22.4L/mol常温(25℃,101kpa)Vm=24.5L/mol

(4)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三同定一同)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

PV=nRT(T—绝对温度,273℃)

气体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1)气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里气体的质量

(2)相对密度是指相同状态下,同体积两种气体的质量比,常用D表示

(3)D=M(A)/M(B)=ρ(A)/ρ(B)

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1)M=m/n(定义式)

(2)M=22.4ρ(ρ为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密度)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aMA+bMB+…)/(a+b+…)其中a,b表示物质的量,MA,MB表示摩尔质量

(2)MAVA%+MBVB%+…其中,VA%、VB%为A,B的体积百分含量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稀释).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贮存

(1)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2)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转入容量瓶中溶液的温度应在20℃左右。

(3)拿容量瓶时,手指应持在瓶颈刻度上部分,以免手温影响,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4)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误差分析:

称量固体时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而且使用了游码(偏小)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偏小)

转移时有溶液流失(偏小)

容量瓶中原来有水(无影响)

加水至刻度线后,上下颠倒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至刻度线(偏小)

溶液稀释的计算

依据: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公式:

C=1000ρw/M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交叉分类法)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能否通过半透膜

实例

溶液

1<

均匀、透明、稳定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1-100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不能

豆浆、牛奶、血液、墨水

浊液

<

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泥水

胶体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微粒的组成分类

A粒子胶体

B分子胶体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分为

A气溶胶(烟、云、雾等)

B液溶胶

C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现象。

它是胶体粒子使光波散色的表现

(2)布朗运动:

可用超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停的、无次序的胶粒运动的现象。

它是胶体中的分子做热运动的反映

(3)电泳现象: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它是胶体粒子带有电荷的表现

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带有同种电荷。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胶体整体不带电

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

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黏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2)医疗卫生:

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日常生活:

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都跟胶体有关。

(4)自然地理:

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形成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

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离子反应

一: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和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如蔗糖、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

主要看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时自身能否电离出阴、阳离子。

水溶液能否导电,只是判断是不是电解质的参考因素

注意:

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氨水、醋酸、HgCl2、(CH3COO)2Pb等

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同条件下溶液导电性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和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弱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书写

等号

可逆符号

大多数的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少部分盐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是碱,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

在水溶液中发生的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是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离子反应类型:

(1)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

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2)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溶液中的置换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之间交换反应的条件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有难溶物(沉淀)或难电离(弱电解质)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的物质生成。

(2)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发生的基本规律,即强氧化性离子跟强还原性离子间易发生反应

离子方程式:

(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拆:

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写化学式

要求写成离子形式的有:

强酸、强碱、可溶于水的盐

要求写成化学式的物质:

弱酸、弱碱、不溶于水的盐、单质、气体、水、氧化物和其它难电离的物质。

(3)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4)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参加反应时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

(2)有些与量有关的反应,要按题意书写

(3)微溶物的处理: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处于澄清状态,写成离子形式;

若为悬浊液或固体,则写成化学式。

微溶物作为生成物,应用化学式表示

(4)具有强氧化性的微粒与强还原性的微粒相遇时,首先要考虑到氧化还原反应

(5)多元弱酸酸式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

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

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3)生成难电离物质:

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形成络合物

(6)发生双水解反应

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1)溶液为无色透明时,没有有色离子:

如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如Mg2+、Zn2+、Al3+、NH4+、Fe2+、Fe3+等

(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如CO32-HCO3-SO32-OH-CH3COO-HSO3-S2-HS-PO43-HPO42-ClO-F-等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1)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2)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3)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4)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5)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6)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2)氧化剂:

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3)还原剂:

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元素化合价变化法

(5)氧化还原的本质:

电子发生转移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还原剂(有还原性):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升、失、氧”

氧化剂(有氧化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降、得、还”

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非金属单质:

F2Cl2Br2I2O2O3等

(2)高价化合物:

KMnO4K2Cr2O7浓硫酸硝酸PbO2等

(3)高价金属阳离子:

Fe3+Sn4+Ag+Cu2+等

常见还原剂:

(1)较活泼的金属单质:

KNaMg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

H2CSiSP等

(3)变价元素的某些低价态化合物:

COH2SHBrHI浓盐酸Fe2+SO2亚硫酸盐NH3等

即可做还原剂,又可做氧化剂:

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化合物和某些非金属单质:

SO2Na2SO3H2O2Na2O2SN2Cl2等

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

(3)根据氧化还原的条件判断

(4)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5)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

(1)箭头要跨过“=”,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中对应元素

(2)箭头上要注明得失电子数

(3)得失电子数必相等

单线桥法:

(1)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

(2)箭头上标明转移电子总数

(3)不要标“得”,“失”,箭头方向即电子转移的方向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依据:

(1)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电子得失守恒(化合价升降总量相等)

(3)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配平步骤:

(1)写出反应式,标出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并找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2)根据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调整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系数,使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3)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使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4)配平后将单线改为等号

氧化还原放映基本规律

(1)等同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同,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同

(2)归中规律:

同一元素的高低价态发生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先后规律:

某一氧化剂若遇若干还原剂,则该氧化剂首先与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反之亦然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活动性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O>

Si>

H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等

化合态:

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游离态:

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一、金属(Na)与非金属的反应

Na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柔软、有金属光泽、熔点较低、导电、导热、密度比水小,但比煤油大、熔点97.8

Na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的反应,与其它非金属反应(Cl2、S等)

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

有的氧化物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锈等;

有的氧化物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物。

二、金属(Na)与酸和水的反应

通过实验得出密度比水小、反应放热、反应后溶液显碱性。

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当火灾现场有大量活泼金属存放时,不能用水灭火,必

须用干燥沙土来灭火

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数:

就中学化学而言,化学计量数实际上就是化学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过去一直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叫做系数

根据: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不纯物质的数值要变成纯净物的数值

(3)列出物理量时要“左右成正比,上下单位同”

(4)数值单位和有效数字位数要伴随始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钠,全部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氧化钠

过氧化钠

氧元素化合价

-2

-1

色、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粉末

物质类别

碱性氧化物;

离子化合物

过氧化物;

稳定性

不稳定,易被氧化

稳定,加热至熔化也不分解

漂白作用

用途

制取氢氧化钠

氧化剂、漂白剂、供氧剂

互相转变

Na2O(O2、△/Na、△)Na2O2

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1)与SO2反应生成硫酸钠(4)与Na2SO3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

(2)与FeCl2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5)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3)与氢硫酸反应生成S单质

Na2CO3和NaHCO3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加水

形成结晶、后溶解,放热

溶解,感觉不到温度变化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1)CO2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的判断:

CO2不足生成碳酸钠,足量生成碳酸氢钠

(2)Na2CO3与盐酸反应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3)侯德榜制碱法:

第一步将CO2气体通入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利用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H4HCO3的溶解度的原理,从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第二步煅烧晶体制得纯碱

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所用火焰本身颜色要浅,否则会干扰颜色的观察。

采用煤气灯为好,如果用酒精灯火焰,则应使用其外焰的侧面

(2)焰色反应蘸取待测液的金属最好是铂丝,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或镍丝等代替,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并灼烧至颜色基本无色方可使用

(3)钠的焰色为黄色,钾的焰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除去钠杂质的干扰)呈紫色

(4)焰色反应只是一种现象,而且焰色反应中只认元素,不认元素的存在形式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氧化铝

物理性质:

白色、熔点高、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化学性质:

与酸、强碱反应。

两性氧化物

氢氧化铝

白色

两性氢氧化物;

加热分解为氧化铝和水

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

十二水硫酸铝钾:

明矾,无色晶体,用做净水剂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主要以+2,+3价的化合物形式存在

铁的氧化物

化学式

FeO

Fe2O3

Fe3O4

-

铁红,赤铁矿

磁性氧化铁

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迅速被氧化成Fe3O4

红棕色粉末,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黑色晶体

氧化物类型

碱性氧化物

均不溶于水

铁的氢氧化物

氢氧化亚铁

氢氧化铁

物理性质

红褐色固体

不稳定性

加热生成FeO

加热生成Fe2O3

氧化反应

生成氢氧化铁

亚铁离子加氢氧根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铁盐和亚铁盐

Fe3+遇硫氰化钾显红色,利用这一反应检验Fe3+

Fe3+的颜色:

无水时呈淡紫色,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显黄色,在结晶水合物(FeCl3•6H2O)中呈棕褐色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合金: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特点:

(1)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组分金属的低

(2)合金是硬度一般比它的各组分金属的高

铜合金

青铜、黄铜、白铜

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

碳素钢(铁和碳的合金):

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合金钢:

在碳素钢中加入其它金属

金属分类:

按冶金工业分类:

黑色金属(铁、铬、锰以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

按密度分:

重金属(密度>

4.5)、轻金属

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分:

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