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136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 冀教版.docx

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冀教版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赏花》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文章结尾)。

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学情分析

文章文字浅显,学生应能读懂,但文章又写得比较含蓄,学生体会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设计理念

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困难。

学习过程设计有易到难,逐步深入。

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难点

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5

结合课前活动谈感受

安排课前活动,语言引导学生谈感受

体验盲人活动,谈亲身感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8

初读课文

感知关爱

出示学习指南

(一)

巡视指导各组交流学习。

组织集体交流评价。

认真的课文,完成学习卡片

(一),组内交流,在集体中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12

品读课文

感受关爱

出示学习指南

(二)

指导各组学习,组织学生交流。

细读课文,完成学习卡片

(二),组长总结本组学习情况,并在集体中交流。

三教学拓展

10

深化理解,升华关爱。

出示学习指南(三)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完成学习卡片(三),有困难时请教组内成员或老师。

四、课堂小结

3分

总结学习情及收获

总结学生表现并评价

结合实际谈收获。

板书设计

盲人游客去郊游

赏花售票员秀子当向导淡淡的花香弥漫车厢

司机为盲人采野花

教学反思

  学习指南

(一)

1.自由读课文,完成学习卡片

(一)。

(建议5分钟)

2.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建议1分钟)

3.小组汇报。

(建议2分钟)

学习卡片

(一)

1.利用查字典自学生字,给下列字注音。

索票盲协郊岔梅亭驾旷夕限

2.借助词典理解。

蹒跚:

心旷神怡:

3.联系上下文理解。

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学习指南

(二)

1.细读课文,完成学习卡片

(二)。

(建议8分钟)

2.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建议2分钟)

3.小组汇报。

(建议2分钟)

学习卡片

(二)

1.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车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

3.从勾画的语句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指南(三)

1.回顾课文学习情况,完成学习卡片(三)(建议6分钟)

2.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完成情况。

(建议2分钟)

3.在集体中汇报学习结果。

(建议2分钟)

学习卡片(三)

想象空间:

车厢内弥漫的只是花香吗?

除了花香还有什么?

试着写写。

花好香啊!

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

()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

()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

()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

()弥漫了整个车厢。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复习导入

3分

回顾课文,根据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出示课后词句积累的词语,引导学生复述

积极回答问题,并学会聆听别人的回答

二、情感延伸

10分

再现生活情境,懂得给与他人关爱

出示学习指南

(一),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卡片

(一)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

(一),小组交流汇报。

三、写字

10分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出示学习指南

(二),指导学生书写

完成学习卡片

(二),组长总结本组学生学习情况,并在集体中汇报。

四、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

15分

把自己得到被人帮助的事情经过写下来

出示任务卡,要求学生完成

认真完成任务卡片,懂得关爱残疾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指南

(一)

1.将题目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完成学习卡片

(一)。

(建议6分钟)

2.组内交流。

(建议2分钟)

3.各组总结,在集体中汇报。

(建议2分钟)

学习卡片

(一)

1.你帮助过别人或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吗?

 

2.当时的心情怎样?

学习指南

(二)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并将自己的方法和同学分享。

(建议6分钟)

2.试着写写本课生字,看谁写的最漂亮。

(建议4分钟)

学习卡片

(二)

1.找到记忆字形的好方法,和同学分享。

索票盲协郊岔梅亭驾旷夕限

2.为生字组词。

索()票()盲()协()郊()限()

岔()梅()亭()驾()旷()夕()

3.练习书写,看谁写的最漂亮。

()()()()()()()()()()()()

任务卡片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

2.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3.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附送: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沪教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155-22054

刘备161-22248

孙权181-25128

诸葛亮181-23428

周瑜175-21034

鲁肃172-21737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

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

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

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

有——占有;资——资本、凭借。

)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

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

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

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

鲁肃主动要求:

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

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

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

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

)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

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

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

“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

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

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

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

(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

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

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

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五、讲读第2段。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

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

(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

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要学生翻译这几句。

)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

“以”:

率领,动词。

“中国”:

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

“若不能。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按”:

停止使用。

“束”:

收起。

“兵”:

武器。

“甲”:

铠甲。

“北面”:

面向北。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这里指投降)。

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

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

(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

(要学生翻译: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

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

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

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六、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

其用意何在?

明确:

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

);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

)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

古人云:

“骄兵必败。

”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

“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

”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

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

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

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

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

)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

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

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七、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

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三、四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

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

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

①操有后患:

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

②操扬短避长:

舍鞍马,仗舟楫。

③天时不利:

盛寒,马无槁草。

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

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

“共治曹操”。

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

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

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

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

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

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

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

是作者详写部分。

“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

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

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

“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

“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

“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

“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

曹军失败的原因是:

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

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

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

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

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

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

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

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

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

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

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

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

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

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

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

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

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

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

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

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

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

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

最后还以“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