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第一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毕业第一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第一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胃阴亏虚
患者因嗜酒而致胃部疼痛。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见胃痛隐隐;
阴虚津少,无以上乘,则口干咽燥;
阴虚液耗,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少,脉细小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胃脘部疼痛10年病史。
2.有胃脘部隐痛典型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3.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
胃镜:
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
0.8cm溃疡灶。
B超:
肝胆未见异常。
胃痛(胃阴亏虚)西医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法:
养阴益胃。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芍药30g甘草9g
2、肝气犯胃
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
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息;
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
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
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中医诊断:
胃痛(肝气犯胃)西医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枳壳9g芍药12g香附9g川芎9g甘草6g服法:
3、饮食停滞
暴食多饮,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胃失腐熟,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故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
吐则宿食上越,故吐后痛减;
胃中饮食停滞,故大便不爽;
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
胃痛饮食停滞西医诊断:
胃溃疡治法: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山楂15g神曲12g莱菔子包煎15g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连翘12g服法:
日一剂,早晚分服
4、脾胃虚寒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由于反复的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均能引起脾阳不振。
中焦虚寒,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则纳呆,食少;
脾在体合肉,健运四肢,中阳不足,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手足不温;
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白,脉沉弱,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胃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法: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黄芪9g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饴糖冲服30g生姜10g大枣4枚服法:
【❤】胁痛
1、肝胆湿热
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右胁痛连背,口苦。
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
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
舌红,苔黄腻,脉弦为肝胆湿热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
胁痛
方剂: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包煎15g生地25g当归20g柴胡10g甘草10g泽泻15g:
【❤】哮病
1、寒哮
主诉:
反复发作呼吸困难2年,再发2小时。
寒痰伏肺,遇感引发,痰升气阻,气道不畅,以致呼吸困难而哮鸣有声。
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
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
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渴而喜热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皆为寒盛之象。
哮证发作期(寒哮)。
西医诊断:
支气管哮喘。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射干9g炙麻黄6g干姜9g细辛3g半夏9g紫菀12g款冬花12g五味子6g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
4、痰热壅肺
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息,喉间痰鸣,呛咳,气粗;
痰热胶结,故咯痰黄稠难吐;
痰火郁蒸,则面赤,口干口苦,汗出;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内盛之征。
哮证?
热哮热壅肺诊断: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加减。
麻黄9g黄芩9g生石膏先煎18g桑白皮12g仁9g半夏99款冬花12g苏子12g9g甘草6g:
【❤】喘病
1、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喘证。
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患者外感风寒,内合于肺,寒邪闭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
寒邪凝滞,经气不利,则头痛;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
中医病症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
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
实喘之风寒壅肺证。
中医治法:
宣肺散寒。
方 剂: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12g 紫苏12g 半夏9g 橘红9g杏仁9g 苏子9g 紫菀9g 白前9g
服法:
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痢疾
1、辨病辨证依据:
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壅塞肠中,导致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
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损,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
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之象。
本病需与泄泻鉴别,二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
痢疾则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
西医诊断依据(仅限具有规定学历人员):
1.有饮食不洁史;
2.有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3.发热,左下腹压痛;
4.血常规自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高;
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
痢疾(湿热痢)。
急性细菌性痢疾。
清肠化湿。
芍药汤加减。
白芍30g黄芩12g黄连12g当归10g槟榔12g木香9g大黄2g(后下)肉桂5g甘草6g
2、辨病辨证依据:
痢疾日久,脾肾虚寒,寒湿壅塞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
痢久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
寒盛正虚,肠中失去温养,故腹部隐痛,喜温喜按;
脾阳不振,胃气虚弱,故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
脾虚及肾,肾阳亦虚,关门不固,因而可见腰膝痠软,滑脱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皆为虚寒之象。
痢疾虚寒痢
慢性细菌性痢疾
温补牌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加减。
党参9g白术12g干姜10g诃子6g
粳米15g肉桂6g赤石脂9g肉豆蔻6g当归12g白芍12g木香9g甘草6g
【❤】咳嗽
1、痰湿蕴肺
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
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
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
中医病证鉴别:
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嗽。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半夏10g 茯苓15g 佛耳草6g川朴10g 陈皮6g 苍术10g苏子12g 莱菔子10g(包煎)
日一剂,早晚分服。
2、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
肺热伤津,故喉燥咽痛;
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黄稠,鼻流黄涕;
风热犯表,故恶风身热;
头痛,鼻塞;
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咳嗽风热犯肺西医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加减。
桑叶9g菊花12g薄荷后下9g连翘12g桔梗9g杏仁9g芦根9g贝母12g黄芩12g射干9g甘草6g服法:
3、肺阴亏耗
患者耄耋之年,病变日久,且嗜好吸烟,灼伤肺阴,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咳嗽反复,干咳不已,咳声短促;
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而粘,色白,痰中夹血;
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嘶哑,口干咽燥;
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
阴精不能充养而形体消瘦,神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咳嗽肺阴亏耗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5g麦冬15g花粉15g百合15g桑叶12g扁豆12g杏仁9g贝母12g甘草6g服法:
4、痰热郁肺
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粗息促,痰黄稠量多,咯吐不爽;
肺热内郁,则有口干欲饮;
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候。
咳嗽痰热郁肺西医诊断: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15g黄芩10g山栀10g知母15g贝母10g瓜蒌15g桔梗15g茯苓15g陈皮15g麦冬15g甘草10g服法:
【❤】心悸
1、阴虚火旺
以心悸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胸闷,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腰膝痠软,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证。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悸、少寐多梦;
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髓海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阴虚火旺,虚火内蒸,故手足心热,盗汗;
口渴,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心悸。
阴虚火旺证。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 剂:
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5g 玄参15g 丹参20g 茯苓20g五味子15g 远志5g 桔梗5g 当归身15g天冬15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5g 生地20g服法:
2、心虚胆怯
惊则气乱,气乱则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
心不藏神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而易醒;
多思虑则伤脾,故饮食不佳,多梦;
脉代而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
心悸心虚胆怯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味。
龙齿先煎15g茯神15g人参3g远志10g石菖蒲12g茯苓12g琥珀粉冲服2g服法:
3、心血不足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不华;
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现心悸;
心血亏损不能上荣于脑,故而头晕;
气虚血亏,则神疲倦怠无力;
心血不足,舌、脉失于濡养,则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时而有结代。
心悸心血不足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治法:
益气养心,滋阴复脉。
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0g人参15g桂枝9g生姜6g生地黄20g麦冬20g火麻仁12g阿胶烊化10g大枣三枚
【❤】胸痹
1、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
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患者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因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致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引肩背;
生气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气虚运血无力亦加重血瘀,故生气及劳累则诱发。
胸痹。
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12g 桃仁10g 红花9g 赤芍6g柴胡6g 桔梗5g 枳壳6g 牛膝9g当归9g 生地9g 降香9g 郁金9g
2、痰浊壅塞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
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
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
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
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胸痹痰浊壅塞西医诊断:
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栝蒌30g薤白10g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3g服法:
【❤】眩晕
1、肝阳上亢
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
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
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患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目胀痛,颜面潮红;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
情志抑郁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及加重头晕;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诊断:
眩晕。
肝阳上亢证。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剂: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 石决明30g(打碎先煎) 牛膝12g钩藤12g(后下) 杜仲12g 桑寄生12g黄芩12g 山栀12g 菊花12g 白芍12g
3剂,水煎服。
2、气血亏虚
长期偏食,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头目失养,故而头晕眼花,倦怠无力;
气血亏虚,血不养心,故心悸,夜寐梦扰;
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红,脉细弱。
眩晕气血亏虚
缺铁性贫血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12g白术12g甘草6g当归12g龙眼肉9g酸枣仁9g茯神9g远志6g木香9g服法:
3、痰浊中阻
患者形体肥胖,为气虚痰湿之体,劳则气耗,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故出现眩晕头重如蒙;
痰阻中焦,浊气不降,故恶心、呕吐;
舌淡暗,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浊内蕴之象。
眩晕痰浊中阻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6g白术12g天麻先煎12g茯苓12g陈皮9g党参15g竹茹12g白蔻仁9g葛根15g丹参15g服法:
【❤】黄疸
1、阳黄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为主症,诊断为黄疸。
患者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
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
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
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
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
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
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
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
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黄疸。
证侯诊断:
阳黄(热重于湿证)中医治法: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g 山栀15g 生大黄9g(后下)茯苓15g 黄连3g 陈皮12g 郁金12g
滑石15g(包煎) 猪苓9g服法:
【❤】痫病
1、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
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患者癎病反复发病,耗伤心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神疲乏力;
心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故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心脾两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苍白;
脾主肌肉,脾虚生化乏源故体瘦;
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大便溏薄。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诊断:
癎病。
心脾两虚证。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剂: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9g 茯苓12g白术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姜半夏9g
当归6g 丹参9g 熟地9g 酸枣仁12g远志6g 五味子6g3剂,水煎服。
【❤】水肿
1、以颜面及下肢浮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
患者左上臂疮疖后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尿黄赤,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辨证为湿毒侵淫证。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因肌肤疮疖未能及时清除,湿毒内归脾肺,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肺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颜面,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
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故小便不利;
中焦水湿内蕴,胃失和降,故见恶心;
脾气受困,清阳不升,故见乏力;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邪夹湿毒所致。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水肿。
湿毒侵淫证。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12g 赤小豆30g 野菊花15g蒲公英15g 麻黄9g 杏仁12g 桑白皮12g连翘15g 紫花地丁15g 生草6g服法:
2、中医诊断:
水肿?
阴水脾阳虚衰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法:
温运脾阳,利水渗湿方药:
实脾饮加减
熟附子先煎6g干姜6g桂枝10g大腹皮15g茯苓15g厚朴5g白术10g泽泻15g
木瓜10g木香5g草果10g甘草5g服法:
3、辨病辨证依据: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小便不利,全身浮肿;
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阳水风水相搏西医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治法:
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9g生石膏先煎24g白术9g甘草6g白茅根30g连翘15g茯苓15g泽泻1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法:
【❤】癃闭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小便短涩疼痛,尿中砂石为主症,诊断为淋证。
患者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舌红而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
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嗜烟酒、肥甘之品,酿成湿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
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腰腹绞痛;
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血尿色红赤;
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淋证。
石淋。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石苇散加减。
车前子15g(包) 金钱草30g 海金砂15g(包)
鸡内金15g 石苇30g 冬葵子15g 翟麦15g滑石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