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⑵黄海大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⑶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辟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等。
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⑸《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更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指奥匈帝国)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⑵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严重危害):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⑶《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⑴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
答:
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⑶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到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
清政府腐败无能;
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
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㈠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
⑴林则徐禁烟原因: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⑵鸦片输入的危害:
①白银外流;
②银价上涨;
③腐蚀封建统治机构;
④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⑶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
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
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⑷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
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强迫外商交出鸦片;
虎门销烟;
加强海防,积极防御。
⑸虎门销烟史实及意义: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6月25日才销毁完毕。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⑹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㈡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⑴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⑵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⑶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⑷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⑸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⑹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㈢左宗堂收复新疆
⑴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虎视眈眈地想争夺新疆。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
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率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后来,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⑶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在新疆设立行省,有利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西北边防的巩固。
㈣民族英雄邓世昌
⑴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冲锋向前,壮烈殉国。
⑵“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为了悼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㈤义和团运动
⑴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⑵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奋勇抵抗,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
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概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历史。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当然也没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也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层次:
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后来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先进的中国人发动的重大运动中,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对四次近代化探索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1.联系:
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而新文化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区别: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戊戌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采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探索的经历:
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
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⑵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⑶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⑷运动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⑸运动口号: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主张:
师夷长技
⑹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⑺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如:
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工业,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②后期: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创办),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企业),湖北织布局(1889年张之洞创办)。
③筹划海防,创办海军: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时间: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京师同文馆(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目的:
为适应中外交涉,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⑻洋务运动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
⑼失败根本原因: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没有除旧。
⑽运动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⑾评价(意义):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第七课戊戌变法(1895~1898年)(1898年6月~1898年9月,维新变法高潮)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1895年~1898年)运动的序幕。
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⑷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⑸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⑹政治主张:
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
救亡图存。
⑺活动:
①拉开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
②创办刊物:
《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③政治团体:
强学会。
形成标志:
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发行。
④实施变法。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实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
⑼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⑽结果:
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⑾失败原因: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破坏。
⑿意义(作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⒀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八课辛亥革命(1911年)
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②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其它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③领导辛亥革命。
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1911.10.10)后建立中华民国(1912.1.1)
④创建黄埔军校。
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民族主义),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⑶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⑷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⑸辛亥革命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目的:
反帝反封建,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成功: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⑺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脱离人民群众;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段。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1915年)
1.运动兴起时间﹑标志:
1915年;
《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诞生(陈独秀创办)
2.领导阶层:
中国进步知识分子
3.领导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斗争目标:
推翻尊孔复古的封建文化。
5.运动背景:
辛亥革命后,传入的西方新思想和袁世凯推行的旧的专制独裁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6.运动口号(指导思想):
民主、科学。
7.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8.主要内容:
⑴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⑵后期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1917年以后
人物:
李大钊(第一个向中国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章: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
创办刊物:
《每周评论》(北京,1918年)
9.其他:
①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反封建必须反孔。
③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④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10.运动性质: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1.评价: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
(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近代化的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⑴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⑵唐胥铁路:
全长276公里,于1893年通车。
(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
⑶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
2.状元实业家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理解)中国民族工业:
①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存在;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及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日益萎缩和破产:
20世纪30、40年代。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
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资产阶级倾向革命,并逐渐与中共并肩作战,国民党政治上趋于孤立。
⑤得到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国家财政经济获得根本好转。
⑥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
1953——1956年。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也随之而消亡
3.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詹天佑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意义:
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4.警示洪钟《天演论》(推动了维新运动)
严复译《天演论》(适者生存),他是中国思想界的启蒙家。
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5.文学巨匠鲁迅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6.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魏源:
《海国图志》,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的发展状况,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百日维新的唯一成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2.废科举,新学堂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㈠废科举之利
1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3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总结: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㈡科举之弊
1考试内容不实用。
2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性格。
3录取程序不利于人才选拔。
3.《申报》的创办
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4.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十一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照相术:
19世纪30年代末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作用:
①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②保留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③提供珍贵的影像资料。
电影:
1895年由法国人发明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电影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2.剪发辫,改称呼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服饰的变化
西服:
男士正式场合的首选服装
中山装:
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融合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
女式:
高领服装开始流行,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
1.受西方影响
2.人们思想解放
3.追求自然美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十三课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
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
李大钊、陈独秀
(6)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
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⑴历史条件:
五四运动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⑵诞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