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589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2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Word格式.docx

一般情况下,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法律规则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

这样的法律制度才更加稳定。

第一讲道德与职业道德

一、伦理与道德之辩解

(一)伦理之辩解

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从字面意义讲,“伦”者,从“人”从“仑”,“仑”原作“轮”解,有“轮毂”之意,演绎为人的“辈分”;

“理”这,从“玉”从“里”,“玉”原为“璞玉”,“里”为从对“璞玉”的“雕琢”而去粗取精,得出“璞玉”之精华。

传统的人伦关系特指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因此,传统的伦理即“人伦关系之理”就包括: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如果以“自我”为原点,向外拓展,就会产生三种基本关系或人的基本存在,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进而与“我”有关,或者说一个人一生需要穷尽的规律、道理主要也有三种:

自然规律(法则)、社会规律(法则)、心理规律(法则)。

(二)道德之辩解

还是从字面意义上讲,“道”者从“足”从“首”,即事物运行不悖的轨迹、规律、道理。

“德”即为“得道”,是对“道”的分享或配享。

如果说“道”既是“伦理规范”的话,那么“德”就是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

“德”有四个部分组成:

双单人;

十;

皿;

一;

心。

意思是指:

“两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同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选择)看见一个“器皿”(稀缺性资源),“心中”(内心深处、人性之中)的那个“一”(道、道理、原则、道德法则)并没有迷失。

这就是“道德”的抉择。

(三)道德的抉择性

因为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相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言,资源稀缺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故而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或多或少的关乎到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利益或感受,所以就有必要做义利权衡,这既是道德产生的缘由,也体现了道德本质特征,即道德的抉择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义利不可兼得,舍利而取义,或者利以义取。

这就是“德-得相通”。

俗话说:

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四)道德的本质是“中道”

“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中庸》即“过尤不及”。

“中”者,既不“过”,也不会“不及”。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虚”;

墨家讲“兼爱”;

佛家崇“尚和”;

亚里士多德讲“中道”。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

尧曰)。

比如说:

“自信”是“自卑”与“自负”的“中道”;

“勇敢”是“懦弱”与“鲁莽”的“中道”;

“节约”是“吝啬”与“浪费”的“中道”;

“谦虚”是“气馁”与“骄傲”的“中道”,等等。

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道德对人的人生发展和事业的进步起巨大作用。

读书非药能医愚,道德无根可树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有两件事:

一是学做人,一是学做事。

一个人,更确切地说,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安伦尽份”,才能“安身立命”。

“德福一致”,“德得相通”,“善恶因果”。

人生时刻都会面临着困惑,生活处处都可能存在着悖论。

在困惑于悖论面前,我们需要做理性的取舍或抉择。

这就是道德。

因此,道德关系着人生的幸福,关系着一个人的事业成功。

更宽泛地说,道德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性提升、人格完善。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可以说,伦理即“人伦之理”,道德是对伦理的分享或配享,即“得道”;

伦理是社会化了的道德;

道德是个体化了的伦理。

道德,就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道德的魅力就在于:

它为我们设定一个“彼岸”的世界,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往着它,却又永远也达不到它。

这就好比“距离能够产生美”。

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要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规矩、一定的规则、一定的标准。

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两大规范: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规范个人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每个人都按道德规范去行事,就意味着人的道德品质的高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会非常和谐、有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

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

三、职业与职业道德

(一)何谓职业?

何为职业?

从字面意义上看,“职”指职位、职责,有权利和义务统一之意;

“业”指行业、事业,含独立工作、从事事业之意。

因此,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

具有收入合法、比较稳定两个必要条件的工作,才能称之为职业。

“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具有服务社会性质的社会活动。

即便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也必须依附于一定社会环境、依托一定的技术条件或手段、依托某一个或几个不同的行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从事的所谓的自由职业,事实上还是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内部由于技术条件的允许而使得人们可以不必在固定的工作场所、固定的时间去工作,但他们仍旧从属于并紧紧依托于某种职业或行业,仍旧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合法性的收入。

只是时间和地点变得更为自由而已。

这是信息技术条件使然。

何谓职业化?

职业化也称为“专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

就是一种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并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

它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态度、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理、行为等方面都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职业化核心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所谓职业道德,也可以视为“从事任何职业的道德资格”,就是按照道德标准行事,是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职业化内容:

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积极进取精神、高标准严要求)。

职业化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职业素养是一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求从业人员自主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2、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是取得职业成就乃至得到社会认可的基本途径。

3、职业化素养还要求在工作和工作的决策中尽量克服主观性,去除个人的私心杂念。

从业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职责的要求设计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为目标,体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职业化素养。

树立新型劳动观。

新型劳动观:

职业化是新型劳动观的核心内容。

劳动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成就自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所以需要从业者严格要求自己,配得上职业人的称号。

职业化不仅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蕴含着一种精神力量,是对事业在尊重和热爱。

员工在追求与实现职业化的过程中,得到是人生价值的升华。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罗素)

职业化对新型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理解职业对个人人生的价值,还要了解职业竞争的重点,乃至职业和劳动态度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由职业化的技术和标准入手,逐步达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取极大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最终在职业境界上达到“道”的要求。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只有职业化的人才能得到认可,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现代职业观:

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愿意付出。

树立正确的现代劳动观。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要求在职场和工作中,从业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职责。

即使职业并不让人满意,或者报酬不能让人满意,也要严格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开展工作。

职业精神:

是指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崇尚敬业、责任、团队、创新和学习,表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以达到职责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慎独)

以职业化的职业精神来从事自己的职业并持续追求体现工作的最优效果,是现代职业观和职业人的理想境界。

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是第一个系统论述“医德”的人,他对医生提出“精诚”二字的要求,即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在医疗道德上要有高尚的“至诚”精神,“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

(二)何谓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各种职业群体及其从业人员在从事正当职业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作风以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专业技术人员行为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也可以用来贻害人类、祸害社会。

(三)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意识性要素: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荣誉。

它反映了一定职业和从业者的价值目标、劳动态度和道德责任感和自尊感。

体现为从业者的敬业、乐业意识。

规范性要素:

包括职业责任、职业行为准则、职业纪律。

什么是责任?

一是分内应作的事;

二是没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分内又包括两重含义:

一是人之为人应尽的义务;

二是人作为社会角色应尽的义务。

首先,职业责任是角色责任:

人生有四种基本角色,即家庭角色、社团角色、公民角色和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角色。

职业责任就是从业者必须且应该自觉履行的社会期待和规定性。

其次,职业责任是法定责任:

职业角色被社会赋予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职业责任具有明确规定的内容。

职业责任具有确定的作用范围,它只对本职业的职工以及本职业活动有效。

职业责任还具有法定的强制性,国家常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各行业的职业规范和纪律,并规定了从业者未尽职责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职业责任是混合责任:

这是职业责任的追究问题。

归责原则大体上有两类:

一是主观归责原则,即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状态作为确定责任归属的根据。

二是客观归责原则,即以人的意志以外的某种客观的事实作为确定责任的归属的根据。

职业责任既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又部分地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

行为性要素:

包括职业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职业作风、职业技能等。

它是从业人员特殊性的价值取向,情操作风、情趣爱好,行为方式和品质的反映和体现。

三者的关系:

意识观念是前提和统帅,规范是核心,行为是目的。

第二讲职业道德的作用与功能

一、职业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

职业是一个人长期独立从事的、能够为从业者提供合法收入的工作。

作为一个社会人,职业生活能够满足一个人生理的需要,也就是为他的衣食住行提供稳定经济来源;

职业生活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能够给他一爱和社会的归属感,能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的尊重,从而找到或树立起自尊,职业生活还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因此可以说,职业活动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人总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

这是因为:

1、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

2、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的需求。

3、职业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二)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1、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2、人的职业道德的提高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3、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途径。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他是人民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概而言之,职业道德是各种职业群体及其从业人员在从事正当职业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作风以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职业特定的社会性质与地位是职业道德存在的客观基础。

没有相应的道德规范,职业就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它的社会职能,也就不可能长久存在。

因此,职业道德既是职业系统自身的,也是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现代职业劳动的交换性质使职业得以必要。

职业活动作为一种产品、劳务交换活动,其公正就表现为交换的公正。

因此,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履行义务,并通过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履行义务。

公正的利益交换昌利益双赢和多赢的前提。

3、职业道德的主体基础在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和活动。

从此意义上可以说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三)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保证。

1、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2、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3、每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四)职业道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职业道德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5、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著名品牌。

(五)职业道德与社会公道、家庭美德的统一性。

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人在家庭、单位和公共场合不同领域的道德行为表现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的。

一个人在家里具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那么在社会上也会自觉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在单位里也会与同事保持较和谐的关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总之,职业道德能在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能维护党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威信,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内在要求。

概括说来,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有:

1、能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更好地发挥道德对人们的行为的条件调节作用,

2、通过对人们职业关系的调节,维护正常职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改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4、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我们从事某种职业奠定了基础。

但是相对于做事而言,做人则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终身的课题。

在某种意义上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从社会生活的层面上看,有的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经常会有怀才不遇之感;

有的人会做人,但不一定会做事,但是却生生活得很好;

有的人既会做人也会会做事,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出人头地,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才是社会的精英;

还有些人既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三、知识越多会越反动吗?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我们掌握的只是和技能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对于人类社会、对于他人,还是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

人们常说,知识和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知识分子、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知识和技术本身没有什么是非、善恶、好坏之分,但是知识分子的德行、科学家的德行却有着善恶、好坏之别。

同样的知识和技能就看掌握在谁的手里,为谁所用。

(一)如果我们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虽然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技术本身可以“伦理不涉”(non-ethics)[1](P8),可以不关注缘何而起、为何而用、为谁而用、如何应用等问题,但是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直接参与科学发明、科学发现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社会存在者,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关乎着价值目标的设定、价值觇标的研判、行为规范的依循。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本身虽可以“伦理不涉”,但是科技工作者却面临着理性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说,这种理性的要求往往是极其苛刻的,甚至是不容商榷的)道德抉择。

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始终清醒意识到并回答“我能、我要和我应”三个基本问题。

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我能”指的是我是否已经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科技运用的专业知识储备、工程技术手段、有效工作方法,但这仅仅意味着我具备了这种能力而已。

“我能”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它涉及到科技工作者的“意图或动机”。

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回答和解决了从事科技工作的“我能”问题之后,紧接着要回答“我要”的问题,即我为什么选择从事科技工作,是出于冲动还是出于热情,是出于需求的满足还是出于人类崇高的事业,抑或是出于个体生命力量的向外膨胀延展,等等。

从事科技工作,不仅是“我能”为的,而且是“我要”为的,我就会悦纳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我就会享受工作,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那种满足感、那种激情、那种自我实现感。

我有能力去做,有能力从事某种科技活动,我也想从事这项科技活动,但是科技活动源何而起、为谁而用?

怎么去从事这项我既能够又想要的科技工作?

这才是摆在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面前最根本的问题。

众所周知,每一项科技发明、每一种科学发现都可能是“双刃剑”,我们既可以用它来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用它来伤害甚至毁灭整个人类。

原子能的发现在为人类带来看似永不枯竭的能源——就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而言——的同时,核武器却可以将人类社会现有文明摧毁数次;

克隆技术在为人类解决了诸多生物和医疗技术难题的同时,却又可能颠覆人类社会千百年业已形成的社会伦常关系以及苦心经营的伦理道德规范。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二)如果我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更需要时刻告诫自己并试图回答“我能、我要和我应”的问题。

古人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师者”,要回答的“我能”的问题有:

我能拿什么传道、传什么样的道,怎么去传道;

我能拿什么授业,能授什么样的业,怎么去授业;

我能拿什么去解惑,解什么样的惑,怎么去解惑。

“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自己必须装满一桶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书更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这一句句、一条条无不彰显社会对“师者”的谆谆戒勉和愿望期待。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要”就是要回答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这一职业对我有何助益?

我对教育工作本身认知有多少?

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为了生活的稳定?

是出于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教书育人的冲动还是仅仅把教书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是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之敬重还是仅仅把教书看成好好活着的“生存哲学”?

教书和育人是什么关系?

等等。

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和动机从事教育工作,直接关乎着每一教师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动力、绩效和幸福感。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的工作中去,才能时刻体验并享受到教育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和满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应”就是要回答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理、什么样的知识、为学生解答什么样的困惑?

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去传道、授业、解惑?

我应该把学生向何处引领?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榜样,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前行的指路明灯。

作为高校教师,更要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学会生存、学会关爱、学会学习、学会选择。

如果我们自己却不能如此行为,缺少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缺乏对生活的热情,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缺乏服务社会的热忱,科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不能以诚信为本,剽窃他人之风盛行,又怎么能够教育青年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呢?

(三)如果我们是一名社会先进思潮引领者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特性角色规约了我们必须始终以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创新社会先进文化和引领社会先进思潮为己任,理应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英”。

说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并不是让我们因为有了“精英”这个美誉或美名而沾沾自喜,“精英”这个美名的背后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社会责任。

说我们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潮的“引领者”,并不是让我们因为了有了“引领者”这个美誉或美名而忘乎所以,“引领者”这个美名的背后是比大海还要深的愿望期待。

作为“精英”,我们要始终牢记社会的重托、民族的厚望、人民的期待;

作为“引领者”,我们要始终清醒自己角色的担当、社会的责任、职业的神圣。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不能运用自己手里掌握的科学技术而贻害自然、贻害他人、贻害整个社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自己学习、研究和掌握的最新、最真的知识、道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而作为一名社会先进思潮的引领者,面对身心发展远未成熟、人生方向尚不稳定、人格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始终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口径”的原则,不狂言,不妄语,少发牢骚,多做对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意义的事,说有意义的话,对于青年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思想、心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并且要高屋建瓴地给予分析、引导。

作为一名社会先进思潮的引领者,我们不能像明星般地到处走穴,更不能成为不法商贩制假贩假的鼓吹手和帮凶,不能成为贪污腐化、道德败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