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552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

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

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观、实践观、意思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

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

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

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

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

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

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

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7楼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⑴、定义:

理性因素:

是指认识和逻辑的因素;

非理性因素:

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⑵、作用:

⒈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

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⑴、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

⑵、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⑴、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

⑵、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⑶、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⑷、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2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⑴、含义: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⑵、理由:

⒈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⒉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努力程度的限制,如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

26、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因而认识就是无限的。

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认识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指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8、认识发展规律重要意义:

⑴、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错误。

⑵、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就是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9、真理的定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30、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⑴、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⑵、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任汝芬注:

真理没有阶级性。

31、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是指任何真理即主观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如果超出了这些具体限定,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内容和要求是: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⑵、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观点。

⑷、真理是具体的。

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2、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表现!

⑴、真理是思想形式;

⑵、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⑶、有用就是真理;

⑷、圣人之言是真理等。

3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⑴、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两者是不能相互包含的。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⑴、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⒈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⒉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⑵、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两个方面:

⒈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⒉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

3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它们的统一表现为:

⑴、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⑵、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定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个规律。

3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⑴、首先,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⑵、其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能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标准。

实践不仅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

38、真理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

承认实践标准是绝对和相对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

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知识绝对化,阻碍科学的发展。

39、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是指从已知的前提包括概念、判断出发,经过推理,推出果种结论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逻辑证明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手段,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对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的指导和依据,也是人们进行科学化决策的方法与依据。

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代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结论同前提的一致性、合理性,而不能证明结论的真理性,因为逻辑证明的结论、前提、逻辑规则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

因此,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既要重视和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更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实践基础上把两者统一起来。

4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人们为了研究在思维活动中把它们分开。

人类认识世界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人类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造世界,实现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包括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即创造价值的需要。

⑵、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两者的含义或规定不同,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观同主观的一致。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真理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41、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⑴、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和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⑵、党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央文件有两种概括:

一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属于认识;

理论:

系统化的;

路线:

最普通、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

纲领:

路线的展开(1、新民主主义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

方针:

在某一领域普遍、基本的准则;

政策:

处理问题的准则。

马哲:

1、思想路线;

2、认识路线;

3、群众路线;

毛概:

4、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纲领;

5、基本路线。

5、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本章(及6、7等章节)重点:

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历史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⑴、主要缺陷:

⒈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⒉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⑵、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

⒈唯意志论: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⒉宿命论:

: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以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的支配力量。

4、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⑴、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⑶、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⑷、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⑴、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

⒉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