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50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常规.doc

神经内科诊疗常规

神经内科门诊诊疗常规

l初诊各项目要填写:

门诊号,科室,日期

1、详细询问病情、疾病史、家族史,并详细记录。

2、体检:

血压和内科系统必要体检,神经系统体检,并详细记录,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对于病情复杂难以诊断患者及时请教上级医生(主治医生以上医生必须给予指导),并做相应的辅助检查。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要交代病情,需要留诊观察时应与急诊室医生联系。

3、诊断:

将明确诊断写在右下部,待诊的患者应有初步印象。

4、处方:

针对性要强,用药要简单,无关的药不开。

l复诊

询问病情变化,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并做记录。

2、将有关辅助检查报告单粘在病历上,并记载在病历中。

3、体检:

如血压高应复测血压,相应的内科系统必要体检,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变化。

并详细记录。

对于病情复杂仍难以诊断患者应安排会诊以明确诊断。

4、诊断:

三次就诊应给与明确诊断。

5、处方:

根据病情变化及服药后反应调整用药。

l取药

写明诊断,病人是否来诊,有无病情变化。

2、将所取药物写在病历上(如页有所取药物,可写取药同上)。

3、3-6个月患者必需复诊一次。

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TIA的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5-20分钟,但症状24小时内恢复,一般神经功能缺损也恢复。

(2)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局灶症状可较刻板。

2、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

可有三偏表现,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主侧半球损害常出现失语,有时出现偏瘫对侧一过性视觉障碍。

上述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

表现为眩晕、眼震、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交叉性感觉运动障碍,可有猝倒发作及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二)辅助检查

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以寻找TIA病因。

(三)鉴别诊断

应与局灶性癫痫、美尼尔氏症、晕厥等相鉴别。

二、治疗

(一)药物治疗

1、脑血管扩容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点,每日一次。

或706代血浆治疗。

2、抗血小板聚集

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每日一次。

3、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抗凝药物为常用的抗凝剂。

普通肝素12500单位加入10%葡萄糖1000ml中,以每分钟10-20滴速度缓慢静点,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

低分子肝素:

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口服抗凝剂:

可选用新抗凝或华法令。

新抗凝第1天8毫克,第2天为1~2毫克,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以调整剂量,维持量一般每日0.5-1毫克。

4、钙拮抗剂

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椎其底动脉系统TIA可使用西比灵5mg,每日1次。

5、中药活血化方瘀治疗

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二)手术治疗

如确定TIA是由颈部大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狭窄约75%以上者,可考虑颈动脉内支架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

(三)病因治疗

主要针对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措施。

禁止吸烟和过度饮洒,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及高血糖症,合理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瓣膜病。

三,工作规范

(一)门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如有条件联系收入院。

不能住院者给予脑血管扩容剂,抗凝,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治疗,根据病情用静点或口服。

同时进行常规生化检查,TCD,颈动脉超声检测。

(二)急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给予脑血管扩容剂静点,根据化验结果可静点抗凝药,口服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

同时进行常规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查。

(三)病房: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给予脑血管扩容剂静点,根据化验结果可静点抗凝药,口服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

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化验结果,调整用药。

同时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尽量寻找病因,采用相应的措施。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高血压或心脏病或糖尿病史;发病前可有TIA发作;起病突然;多于安静休息时或由静态到动态时发病;症状可有一定时间的进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还常有失语。

CT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二)辅助检查

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凝血及纤溶功能。

(三)鉴别诊断

脑出血,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保持大便通常。

(二)治疗急性并发症:

脑水肿,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每日2-4次;10%复方甘油250-500ml静点每日1-2次;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入甘露醇中静点。

癫痫,使用抗痫药。

(三)溶栓治疗:

发病不超过6小时,普通CT扫描未出现病灶,无明显意识障碍。

尿激酶50万IU-200万IU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1次或2次给入,速度每30分钟25万。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100mg快速静点。

(四)抗凝治疗:

病程超过6小时,失去溶栓机会,进展性卒中。

低分子肝素:

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使用时注意血小板记数不低于8万/微升。

(五)抗血小板聚集:

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每日一次。

(六)神经保护剂:

钙拮抗剂,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

脑代谢活化剂,ATP,胞二磷胆碱。

(七)中医治疗:

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八)康复,心理治疗。

三工作规范

(一)门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

急,重病人转急诊。

症状轻,发病时间长,与静点及口服药治疗。

主要脑血管扩容剂,抗凝,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治疗。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随时可变化。

(二)急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

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如有条件转入病房。

同时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查。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三)病房: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MIR检查,根据病因,采用相应的措施。

同时行康复治疗,也可中医治疗。

(四)监护室:

病情危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进行生命体征,血气监测。

脑出血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多有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突然发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疼,恶心,呕吐等颅压高症状,同时有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缺损体征,CT为高密度病灶,CT值为75-80Hu。

(二)辅助检查

CT:

显示血肿大小,部位,中线移位,破入脑室。

DSA:

寻找出血原因。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

(三)鉴别诊断

脑梗死,糖尿病,肝性昏迷,药物中毒,低血糖,CO中毒。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血压生高时,使用降压药,但前3天不要将血压降低到正常高限(140/90mmHg)。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保持大便通常。

(二)降低颅压,有高颅压表现,予甘露醇,监测心,肾功能,心,肾功能不全者可用速尿,复方甘油,白蛋白。

(三)止血药(高血压脑出血常规不用止血药),与使用肝素有关的脑出血,使用鱼精蛋白和6—氨基乙酸。

与使用法华令有关的脑出血,使用冻干健康人血浆和维生素K。

(四)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

(五)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促进血肿吸收:

尼膜同,每日10mg静点,口服脑血平合剂。

(六)合理输液:

无鼻饲者输入液体量一般为1500-2000ml/d,有呕吐及使用脱水剂则另加500ml,24小时尿量保持600ml以上。

(七)外科治疗:

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小脑出血血肿大于10ml,壳核出血血肿大于50ml,或颅压明显增加有可能脑疝者重症脑室出血者可考虑血肿抽吸术,脑室外引流等,特殊原因的出血应外科治疗。

(八)康复,心理治疗。

三工作规范

(一)门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如发现出血转急诊室。

(二)急诊: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病人,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

如果有手术指征,请神经外科会诊。

给予降低颅压,补液治疗。

进行血,生化,电解质检测。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如有意识障碍者可加抗生素。

(三)病房: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严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MIR检查。

治疗合并症,降低颅压,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合理输液,如生命体征平稳,尽早进行康复,心理治疗。

(四)监护室:

病情危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治疗合并症,降低颅压,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合理输液,如生命体征平稳,尽早进行康复,心理治疗。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血气分析,血压监测。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绝大多数(90%以上)突然起病,剧烈全头疼,或头疼先位于局部,很快波及全头常伴恶心,呕吐。

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体温升高。

(二)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MRA,DSA寻找出血原因。

腰穿。

(三)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膜炎。

二治疗

(一)卧床休息,4-6周,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有利排便。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二)镇静止痛,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

保持安静避免血压升高和发生再出血。

可应用人工冬眠配合头部降温。

(三)脱水降颅压,予甘露醇,监测心,肾功能,心,肾功能不全者可用速尿,复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

(四)抗纤溶药物,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延缓血管破裂处血块的溶解,有利于纤维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