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4429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少版音乐一上《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文档格式.docx

X.XXXX小鼓唱了什么?

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

小鼓还会怎样唱呢?

请个别小朋友来敲鼓,大家一起学

二、欣赏音乐,感受欢快的情绪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说说这音乐的感觉?

(活泼、欢快)听了这音乐你想干吗?

2、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

“瞧,你们动听的音乐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今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

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

”(听音乐敲)

“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怎样跳来跳去的?

为什么跳的高?

”说说学学。

小结:

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

”(注意强弱)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

”(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

我们一起听听。

“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吧。

请小鼓听听我们唱的怎么样。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

那请小朋友用腿做鼓面,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

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在歌曲中有两句:

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

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

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

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

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

“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

“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

”“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

“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

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

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嗯唱的真好听。

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

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七、游戏:

鼓和米粒

老师敲鼓,小朋友做米粒,请幼儿排好队,听鼓声的快慢、高低走路,最后随鼓声出活动室。

 

中班音乐:

鼓上的小米粒

绿梅幼儿园张丽

一、教材分析:

《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非常的活泼生动,深受幼儿的喜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

”这个形象的语言能使幼儿对敲鼓的轻重有具体的认识。

在活动中,利用幼儿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歌曲中形象的歌词并借助敲小鼓,米粒跳,从而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而后,在熟悉旋律、学会歌曲的演唱后尝试用肢体动作表演。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能按图谱学唱歌曲。

2、感知歌曲中的强弱变化,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三、教学准备:

鼓鼓槌、画有小鼓唱歌,小米粒跳舞的图谱一套、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塑料凳(或小鼓替代品)和饮料瓶子(鼓槌替代品)。

四、教学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我带来了一面小鼓,它要给我们歌唱呢!

听一听,小鼓是怎么歌唱的。

(教师敲出轻重两种节奏)

1、小鼓是怎么歌唱的?

2、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引导幼儿讲出轻重两种节奏)

3、如果我的鼓上有小米粒,小米粒会怎样?

(引导幼儿讲一讲,跳一跳)

4、小鼓唱的响,小米粒会跳得怎样?

(跳得高)

5、小鼓唱的轻,小米粒又会跳得怎样?

(跳得低)

6、小结:

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

我的小鼓又要开始歌唱了,如果我的小鼓唱的好,你们可要拍手鼓掌哦!

(二)教师示范唱。

教师跟着琴声有感情地边敲鼓边唱歌。

(唱出强弱音)

1、刚才,我的小鼓是怎么歌唱的?

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幼儿讲出一句,教师用歌声回应)

2、让小鼓再来唱一遍。

教师第二遍点图谱唱。

3、这一次你听到了什么?

请你用歌曲里的话来说一说。

(幼儿讲出一句,教师用歌声来回应,并请幼儿逐句学唱)。

讲解知识点:

反复记号。

4、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里跟其它地方一样吗?

(这个画有两条线的是反复记号,表示这一句歌词要唱两遍,这里第一遍是唱的,第二遍是念的)。

(三)幼儿学唱。

(引导幼儿唱出强弱音)

1、小鼓还想请你们一起来歌唱呢!

让我们看着图谱来唱一唱。

(唱好后,提出要求)

2、幼儿第二次看着图谱学唱。

(提出新的要求)

3、让我们再来试一试,这一次可要跟小鼓唱的一样哦!

哦!

这一次你们唱的可跟小鼓一样,有响的,有轻的,还让小米粒在重音的地方跳了起来,真不错,给自己鼓鼓掌。

(四)角色体验。

让幼儿扮演小米粒,边唱边跳。

小鼓还想请你们来做小米粒呢!

那小鼓唱的响,米粒会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后跳一跳)

小鼓唱的轻,米粒又会怎样?

(请几名幼儿来跳一跳)教师引导幼儿要跳的轻巧,一下一下的跳。

我的小鼓马上又要开始歌唱了,我要请在鼓面上做的好的小米粒来跳。

注意,我还没请你的时候,你可不要跳哦!

1、教师敲鼓唱歌,先请个别幼儿扮演小米粒来跳一跳。

2、教师敲鼓唱歌,请全体幼儿扮演小米粒来跳一跳。

(每跳一次,教师要提出新的要求)

让幼儿扮演小鼓手,边唱边敲。

小鼓还想请你们来做小鼓手呢!

3、小鼓手在什么时候,请你们的小鼓来歌唱呢!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4、小鼓手应该怎么敲啊?

(让幼儿徒手来练习,一下一下地敲)

角色分配:

先请一部分幼儿扮演小鼓手,边唱边敲,一部分扮演小米粒,边唱边跳。

看看是小鼓手敲的好,还是小米粒跳得好。

再角色对换,进行表演。

如果幼儿还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多玩几遍。

(五)延伸活动。

除了小米粒会在鼓上跳舞,还有什么小种子也会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讲出花生、瓜子、红枣、黄豆等)噢!

还有这么多小种子也会在鼓上跳舞啊!

下次,我们也请这些小种子到鼓上来跳一跳。

五、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在构思、设计、教学程序、组织形式上都努力打破歌唱教学固有的模式,运用看图谱来学唱歌曲,有利于幼儿记住歌词、发展节奏,把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和富有情趣。

特别是最后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在听听、说说、唱唱、敲敲、跳跳中学唱歌曲,表演歌曲,易给幼儿带来共鸣,能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好动的特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和发展。

大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老师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强。

2、理解歌词,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演唱歌曲。

3、能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初次尝试创编歌曲。

1、空间准备——幼儿座位摆成半圆形。

2、物质准备——小鼓一个,彩色米粒若干,纸制小动物,歌曲录音带,节奏图谱,动物图谱。

一、引起幼儿兴趣

1、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

师:

看,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认真听小鼓唱了什么?

2、教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辨强弱。

3、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强弱。

教师启发幼儿用拍手、拍腿等动作表现轻重不同的鼓声。

二、老师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出示米粒。

今天,小鼓和米粒做游戏,请仔细听,认真看。

2、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观察米粒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出示节奏图谱和动作图谱,引导幼儿按“×

∣×

×

—∣的节奏念以上两句儿歌。

4、幼儿模仿米粒,听鼓声的强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5、教师示范唱,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6、幼儿当米粒,教室地面当鼓,听音乐边唱边做游戏“鼓上的小米粒“,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最后一句上定格,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各自形象。

7、引导幼儿分析、处理歌曲。

敲得响用什么声音演唱?

敲得轻应唱得怎样?

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了,我们应该怎样唱?

教师和幼儿一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声音上表现强弱。

三、拓展、创编

1、出示纸制动物放在鼓上,引导幼儿讨论:

重重敲,轻轻敲,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幼儿创编新歌:

鼓上的小动物“,并能边唱边做游戏。

提问“除了小米粒,小动物能在鼓上跳舞,还有谁会在鼓上跳舞?

”启发幼儿大胆创编。

四、结束活动:

提问“小米粒能在鼓上跳舞,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上跳舞啊?

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

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

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

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目标关系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

一、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才能发挥其效能。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到生活里去,捕捉题材内容,因此,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尤其重要。

园外生活经验积累的多少,关健是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大部分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要求孩子学计算、识字,现在更时兴学英语。

对孩子选择学习美术,不予支持。

更由于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关注较少。

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幼儿画展、幼儿作业。

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以加深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认识。

幼儿园也是幼儿美术题材的主要来源。

教师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及时引导幼儿把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并教给幼儿一些观察的方法,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分辨细节、判断前后远近等。

此外,加强语言引导,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带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感受美术创作的多样性,使其在美术学习中去观察、想象和创造,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范画、实物,结合语言引导,组织幼儿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之下,讲述画中的故事,因此,绘画与语言表达架起了一座自己沟通的桥梁。

在绘画中,幼儿体会了观察、思考、审美和创造,学会了语言表达,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加深了他们的视觉印象。

教师还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幼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

如:

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

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

二、适当地教幼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

虽然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深知靠教师传授图式——教师先示范画,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会令幼儿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将在无形中消失,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

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在传授技巧时,由于小班的幼儿手部肌肉还未发育成熟,因而先让幼儿从欣赏哥哥姐姐们的画开始,感受色彩、认识色彩,引导幼儿入门,让他们随意画,大胆画,不追求描画细致。

手指点画;

脚掌、手掌印画;

吹画,撕纸贴画等,从而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思维有了提高,但表现技巧跟不上,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表现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当幼儿在将意象转换为画面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适当地教幼儿一些基本的技巧,以帮助幼儿完成这种转换。

让幼儿慢慢学,坚持练,逐渐投入到感兴趣的美术活动中去。

而在大班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象、思维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如在大班国画兴趣班就教一些基本的勾、染、晕等技能,但从不以技巧评价幼儿,而是给幼儿创造体验国画美,表现国画美的环境和机会,利用国画这种艺术途径让有兴趣的孩子感悟美和表现美。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提高美术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能力

1、幼儿园应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

积极开展幼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同时亦让家长对孩子的美术活动有所了解,从画的变化中发现幼儿的进步。

2、让孩子参予课室1.2米以下墙的布置,在老师的指导下布置手工、美术角,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或画、或粘或剪,他们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得到了提高。

经过孩子自己布置的课室,墙壁上画着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画,玩具架上摆着孩子制作的玩具,墙角设置着孩子喜欢的手工作品,孩子充满信心,体验着成功,孩子从而更加爱护周围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

3、因地制宜,在幼儿园中开展陶艺活动,并在陶艺教学中紧紧抓住游戏泥土这一快乐原则、创新原则。

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玩泥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四、幼儿园应多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各项美术交流活动,体现创作的乐趣,提高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

重视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组织幼儿参加各项美术比赛:

即席挥毫、庆“六一”大型绘画赛,发扬团队的精神。

让他们领略到创作的信心,体验到创作并不是高不可攀,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的表现。

美术教育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提高了幼儿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各自      不同的审美个性,放手让幼儿更大胆去想象表现自我,收集幼儿的美术作品,参加大型幼儿画展,出幼儿画册。

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浅谈如何指导中班幼儿美术活动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

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

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

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性潜能,只要得到适时的科学的开发,就能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而且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能越大。

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

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适合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

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

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

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幼儿往往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每一次活动都要选择一个全新的内容呢?

并非如此,我们提倡“适度新颖”。

这是因为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内容,容易使幼儿一无所知而无法理解,难以入手,从而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反,太熟悉的内容,只会让幼儿重复已有的经验,失去探索与学习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末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

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

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

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皮亚杰也曾说过:

“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让现实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美术教育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

”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故事、猜谜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例如;

在活动“有花纹的鱼”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小鱼有的游戏,让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鱼在水里游的感觉,最后学习画鱼。

二、创造适应的美术环境 

创设具有可参与性的美术物质环境和可操作性。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的发挥,而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条件有关。

约束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画画只会死板临摹,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创造性思维埋没了,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自由交流和表现。

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同伴讨论互相走动看一看,随时与他人交流有关上课的内容,互相学、互相启发。

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如在幼儿画“太阳”时,教师带幼儿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去欣赏太阳的美景,早晨金灿灿的太阳披着朝霞,中午银光闪闪的太阳、白花花的云朵,傍晚红彤彤的太阳与晚霞,通过审美环境的体验,引起幼儿对美的事物产生了敏锐的感知,从而画出的太阳不再是一个模样、一个色彩。

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美创造性的发挥。

三、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幼儿美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自己的稚嫩而纯真的内在情感。

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

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

对作品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宜采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应从其个人的发展水平来评价。

美术活动时,看着他们的作品总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忍不住拿过画笔,边说边画:

“这里应该这样!

”“颜色要涂匀,不能留白!

”正当我为自己改过的作品而自豪时,一个怯怯的声音:

“老师,别帮我,我能行!

”在离园活动时,家长总不免要让自己的孩子带他们看看绘画作业,或者在一些美术作品展览时,他们总说:

“哪幅是你画的啊?

”这时孩子会指着自己的作品说:

“这是我的,这里是老师帮我画的。

” 

这些小小片段,相信不只是我有过如此的经历吧?

也许老师们会理解为孩子已经在我们的指导中明白了,领悟了。

可细细想来,这似乎又提醒老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

”当我们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认为精彩的一笔时,孩子就觉得,那已经不是他独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他了。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屡见不鲜,老师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趋完美,总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审美出发,为孩子的作品添一点,改一点。

目的也是让展示的作品更好,但从幼儿的发展目标来看,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

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因为童年时代特有的想象、创造能力一经压制很难再萌发。

因此,不管幼儿画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应鼓励幼儿独立想象和创造,尽量与众不同,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因为一件作品在成人看来或许没什么,而孩子却是认真的。

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融入教学活动中的,教教师要抓住发生在幼儿身上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释放出来。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始终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使幼儿感想,能极大的发挥潜能。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的、稚气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并精心的培育。

美术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