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385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维持调节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见P26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生物节律?

日节律?

(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

睡眠不同阶段脑电波的特点

(1)

过渡期:

困倦,朦胧状态,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松弛,体温下降

(2)轻睡期:

频率更慢

(3)沉睡期:

梦游,梦呓和尿床现象

(4)快速眼动睡眠:

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

失眠: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梦(内容方面霍尔)

1.梦的特征梦境与自己有关,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

2.受生活环境影响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四)意识的特殊现象

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的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两因素:

态度,信任感;

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3)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催眠记忆消失

催眠理论:

1.角色扮演

2.意识的分离

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概述

感觉:

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转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产生的

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为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阀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1绝对感觉阀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2差别感觉阀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

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Jnd最小可觉差

费希纳定律:

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二)视觉

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

色觉(色调、饱和度、亮度)

视觉机制:

(1)眼睛眼球的外部—角膜

(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棒体细胞?

、锥体细胞?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红绿蓝;

电影正后像?

视觉感受器?

2、拮抗理论;

红绿黄蓝;

颜色互补;

神经细胞的活动?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频率、振幅、波形)

(2)听觉现象:

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音色)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3)听觉机制

耳:

外耳(收集信息);

中耳;

内耳(器官)

听觉理论:

A位置学说(行波学说);

B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知觉的特征:

整体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1.

深度知觉(刺激方面、视觉线索本身)

2.

运动知觉A线索:

自然界现象有机体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3.

时间知觉B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兴趣情绪

(五)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23?

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首因效应: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的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断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学校?

刻板效应: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原因:

1人们希望据少信息作出全面推断2同一群体的个体有许多相似之处3接触机会的限制4满足人的需要,补充缺失信息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刻板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需要的信息。

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人的文化水平越高,刻板印象越容易改变。

简单又经济,利于概括了解,但易先入为主,造成偏差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概述

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编码保持提取

记忆的类型:

(1)成熟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二)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听觉代码占主导地位;

复述是信息保存的条件

(3)长时记忆;

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储存模型—图式

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遗忘

遗忘的原因:

消退和干扰

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是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线索提取有效性的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作用

有意遗忘的作用?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

韵律法;

记笔记

(四)学习

学习:

通过住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梅耶—学习过程模式P99

学习的分类:

(1)依学习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2)依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复习策略:

时间,方法,次数

(2)组织策略:

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

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种类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

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内涵和外延反比日常概念?

科学概念?

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1、人工概念(赫尔首创,布鲁纳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型。

2、自然语言概念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推理:

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过程(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

气氛假说来解释伍德沃斯和赛尔斯

线性推理?

斯滕伯格语言—表象整合模型

条件推理?

(假言推理)

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特征: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A算法式

B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向工作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式;

无关信息的干扰;

功能固着性;

心向

(四)想象和创造性

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高级认知活动。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

是相当对常规思维而言,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特征:

敏感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再定义性;

洞察性

创造性的测量:

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和意向;

2训练的基本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第六章智力

(一)智力概述

智力与能力?

能力的不同类型:

A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倾向性)

B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功能)

C模仿和创造能力(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分)

智商;

离差智商?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人是比内—比内智力测验

(二)智力的理论智力二因素说: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斯皮尔曼)

1智力的因素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

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3智力的认知理论(即信息加工途径)

A智力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BPASS模型达斯(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三)智力的测量

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和团体?

文字和非文字?

速度和难度测验?

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1)信度(再测信度;

评分者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

(2)效度(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

预测效度)

(3)

测验的标准化(常模表示法百分位和标准分数系统)

1)斯坦福—比内测验(个别测试陆志韦修订)

经典智力测验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个别测试使用最多)

3)团体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广泛运用)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潜在才能)、成就测验(成绩测验)的关系?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起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活;

指向;

调节与维持

动机的产生:

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与社会性;

内在与外在;

主导与从属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佳

(二)社会性动机

1)交往动机?

产生原因合作;

情谊;

归属

2)成就动机?

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比避免失败的倾向

特征: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具有坚定信念;

正确的归因方式?

3)工作动机:

X理论、Y理论;

V理论;

Z理论?

(三)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马斯洛)

匮乏动机:

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和痛苦,使潜能实现

3)认知与期待理论

认知理论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动机力量=效价×

期待

(四)情绪情感及其种

情绪的构成:

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

外部行为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需要角度?

发生早晚角度?

反映特点?

它们的联系?

情绪的基本形式: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绪的状态:

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情感的表达:

表情: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五)情绪情感的功能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激励作用,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促进功能,瓦解功能)

3情绪对情感的健康功能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第八章人格

(一)人格性质

人格:

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5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二)人格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冲动与沉思;

系列与同时型(达斯;

帕斯克);

场独立与场依存

气质差异: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差异:

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三)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说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性和个性(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16种根源特质

(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情绪稳定性,外向、开放、随和和谨慎

★人格类型说

起源于德国,施特恩把人格类型分为三种模式: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2对立型模式—内外向人格;

3多元型—阴阳五行说

(四)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艾森克.同卵双生子研究)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4)早期童年经验——肯侬

A人格发展的确受到儿童经验的影响,幸福…不幸….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B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C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五)人格测量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自陈量表式人格的优点:

题目固定,易施测,方便;

缺点:

缺效度,时空,偏向

(3)青年性格问卷:

适合大中学生,是否回答

投射法(依据弗洛伊德无意识驱动)

(1)罗夏克墨渍测验

(2)统觉测验(莫瑞)

投射测验的优点:

弹性大,便于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测验。

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适用个别施测,耗时

(3)句子完成法。

(源于德国,既个人又可团体)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

2合群需要(沙赫特);

3自我肯定的需要

1、

舒茨—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包容,支配和情感需要)

人际交往的理论:

2、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功能12?

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背景

1言语沟通。

(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人际沟通的类型2非言语沟通。

(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1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际吸引的条件2个人品质(兰迪)

3接近性与熟悉性(费斯廷格)

人际关系的测量:

原理与手段?

步骤?

运用?

——莫雷诺

(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

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称作群体。

群体的功能:

归属感;

认同感;

社会性支持

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规范;

凝聚力(正负性力量);

角色;

领导;

社会影响

1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特瑞普里特证实。

扎琼克—动机对作业的影响随作业的性质而定。

2社会惰化: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拉塔奈

社会惰化的原因:

1社会评价的作用2社会认知的作用3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1、不仅公布群体成绩还公布个体成绩,使感到被监控,课评价2帮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到自己是努力的,他人也是努力的3群体不要太大,分为小规模的群体

3去个体化:

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被群体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低,结果冲动,情绪化,破坏的行动中去。

——费斯廷格

去个体化的原因:

1匿名性2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

4群体的决策行为:

群体极化(克鲁特)?

和群体思维(詹尼斯)?

群体极化的原因:

1个体责任的分散2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3领导者的冒险性的促进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成员间互为影响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的原因:

1信息2社会规范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1公正,培养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2鼓励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3请“局外的专家们”带来新思路4安排第二次机会的会议

5从众与服从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阿希

从众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往往会放弃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独立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个体在什么情境下易发生从众?

12345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123

服从:

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法之一。

(米尔格拉姆)

服从与从众的本质区别?

自愿性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3情境因素

个体服从原因:

1合法权力2责任转移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

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界定心理健康的三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二)心理健康与压力

压力:

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它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三种不同含义:

事件或刺激;

身心反映;

过程

压力产生的原因:

躯体性压力源;

心理性;

社会性;

文化性压力源

压力的身心反映?

影响压力的因素:

经验;

准备状态;

认知;

性格;

环境

处理压力的方法:

1.个体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

2.应对方法:

不良应对方法?

正确的应对方法123456

(三)心理健康与挫折

挫折:

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映。

挫折产生的原因:

内外因素。

挫折后的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幻想

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

2)改变不合理观念(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慨全无限夸大后果)

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四)心理健康与焦虑

焦虑的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

2)恐慌障碍?

3)恐惧症(广场恐惧症?

社会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

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的应对策略:

1)认清焦虑状况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不回避;

正面迎战;

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

第十章毕生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个体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横断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

即跟踪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里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

(二)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1)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2)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上到下,内到外,简单无意识到复杂意识控制的动作)

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感知觉发展?

语言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P295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1)依恋行为?

2)性别社会化:

家庭、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和同伴群体)

道德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

?

P300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P303

(三)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

性的发育与成熟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1)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2)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人际关系)

(四)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成年初期:

求职与升学;

婚恋与生育

中年期:

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

中年危机

老年期:

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

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

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面对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