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374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doc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教学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

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纸有什么特点?

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

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

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

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

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

司马迁。

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

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

(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

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

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

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

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收获:

两汉科技文化

教学反思

回想整节课,我虽然与学生有一定的对话,但是对话没有深入地展开,没有真正地实现与学生的思想交锋。

这样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较浅层次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