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637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第四节Word格式.docx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4.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B.水

C.岩石和土壤D.生物

【解析】 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

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3.B 4.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中新浙江网3月1月电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巨大水库,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材料二 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电 北京时间25日9时49分,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交界处发生5.3级地震,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1)科学家所发现的东亚地区的地下水库,目前能否缓解我国部分城市的缺水现状?

(2)人类已能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

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地震波?

(3)青海与西藏交界处发生的地震为什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解析】 第

(1)题,科学家目前在东亚所发现的地下水库尽管水量相当大,但因其埋藏地球深处,而人类目前还不具备对深层资源开发的技术条件,因此目前还无能力进行开发。

(2)题,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只能借助地震波的变化来进行推测,这些认识都是间接的、肤浅的。

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一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是人类能直接到达或取样的深度又是有限的,所以仍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

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级本身相对较小,且本地区人口稀少,因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答案】 

(1)不能。

(2)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信息更真实可靠。

不能。

(3)①地震震级相对较小,地震的破坏性较小;

②该地人口稀少。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 B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

【答案】 D

3.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D.波速越来越快

【解析】 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

波速越来越小,其中S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

内地核的密度较大。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

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5.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

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地震波来测定矿产。

【答案】 4.D 5.B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

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完成6~7题。

6.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7.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

【解析】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

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6.A 7.D

当地时间2008年10月29日5时10分,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奎达市附近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据此完成8~9题。

8.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

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9.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

的(  )

A.地幔B.地壳

C.内核D.软流层

【解析】 本题组以巴基斯坦地震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地震波的相关知识。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先传到地面,引起上下颠簸,然后是横波引起的左右摇晃;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

【答案】 8.A 9.B

读下图,完成10~13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

A.2个B.3个

C.4个D.5个

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B.岩石

C.树木花草D.大气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图、大气圈;

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0.C 11.B 12.C 13.B

二、综合题

14.实验探究题,完成以下步骤,以研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点。

实验目的:

了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

一个高大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质积木、一盆水

实验步骤:

(1)在讲台上放一盆水、水上放一块积木,并用积木在桌面上搭建一座建筑物。

(2)用榔头敲击讲台一角,观察盆内的积木和积木搭建的建筑物的变化。

实验现象:

(3)①水中积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4)①水中积木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①上下运动 ②先跳动后倒塌

(4)①液态水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

②震动的能量是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播的,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5)纵波能在任何物质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

15.读当雄县地震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B.成都

C.上海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 

(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16.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

    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速度进行比较,则    (B>

E;

B=E;

B<

E),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B=E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B的平均波速要大于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见右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