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347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doc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姓名陈瑛

单位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

时间2009年7月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倡合作学习,而课堂小组讨论是实施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关键词:

新课标小组讨论优化措施有效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推广和实施,英语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生教学相长的促进,特别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因此,课堂小组讨论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重视和推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实践中操作不当,难以引发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浓厚兴趣,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

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冷场”的尴尬局面。

小组讨论开始之后,小组成员面对讨论话题,既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该如何说,结果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局面尴尬。

二.学生的合作不到位,出现“虚热”的混乱局面。

教师布置了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借机会浑水摸鱼,大谈无关紧要或与讨论话题相差甚远的东西。

三.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发现很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独立行事,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出现“独白”的演说场面。

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掌控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体组员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尤其对于内向、文静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

“小权威”往往独断专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

那些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不敢也不愿表达思想,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都表现得漠不关心。

针对上述小组讨论的低效,形式化现象,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

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

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

例如,在NSEFCmodule3unit2的“Healthyeating”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天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的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一转,开始讨论“Doyouthinkyouarehavingahealthydiet?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饮食中关注什么是healthyfood,什么是unhealthyfood。

又如,在NSEFCmodule7unit5“Travellingabroad”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目前出外留学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存在很多争议,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的同学再分成小组讨论“Whataretheadvantagesofstudyingabroad?

”和“Whatarethedisadvantagesofstudyingabroad?

”。

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见解的年轻人,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连老师都为之赞叹。

二.合理分组,调控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有效的学生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4或6个同学组成,在座位的编排上最好以前后左右4人或6人为宜,这样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随时性。

另外,组内的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小组讨论这一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防止大部分同学充当“听众”。

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的讨论搜集资料等。

三.排除障碍,保证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长辈等方式预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例如,在上NSEFCunit4Globalwarming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后先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观察本市的环境污染情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讨论“Whateffectsdoesglobalwarminghaveonhumanbeingsandthenature?

”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话可说,避免了从众心理。

另外,老师也应该为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例如,在上module5unit5“HeroicTeenagersReceivesAwards”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完了刺伤的急救措施之后,我再引申到其他危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我先给学生提供四幅图,分别是关于在火灾,溺水,车祸,和抢劫中受伤的人,先要求学生描绘图片中发生的事情,然后再根据课文中John如何向遭刺伤的妇女实施急救的事例,结合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分组讨论如何向这些人实施急救。

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前,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句型及表达法,如“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applypressureto…”,“mouth-to-mouth”等等,这样就为学生讨论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不仅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还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动于各小组之间,了解情况,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讨论,帮助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

作为教师应既要引导学生在讨论时不要离题太远,钻牛角尖,又要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并尽量给中下学生发言的机会。

而且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做必要的小结,指出讨论中的得失,并阐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过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

因此,尽管课堂小组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解决问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时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调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讨论中,教师应选择重点的句式,设计适当的语言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重要的句式,能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为此,在设计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学习与活动的有机结合,即让小组活动成为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活动与无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平台。

例如在上module3unit3“WhoamI”这一节课的时候,在上完整体理解之后,我先让学生对句型“Iagree/don’tagreewith...because...”和“Without...wecannot.../With...wecan...”进行造句,进行有意识的句型操练,然后再让学生在讨论“Whatifyoucannotusecomputersanymore?

”这个话题中灵活使用这个句型。

学生通过这种操练后又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使用语言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机械性操练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的单调、枯燥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Iagree/don’tagreewith...because...”和“Without...wecannot.../With...wecan...”这些句型,又会使用这些句型。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学习,真正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通过讨论中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相互间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

而且在讨论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

因此,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实施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一再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1

2.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6-2007学年第15期

3.HowtoteachEnglish,JerenyHarmer,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4.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孙原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