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44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第十八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43

第十九节加强渭南创新创业基地建设45

第六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46

第二十节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47

第二十一节构建循环经济体系48

第二十二节强化环境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49

第七章健全保障体系共享美好生活52

第二十三节实现全面脱贫52

第二十四节提高教育质量54

第二十五节提高民众健康水平56

第二十六节强化社会保障56

第二十七节优化文体服务57

第二十八节抓好公共安全58

第八章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60

第二十九节构建协同创新体系60

第三十节建设创新型临渭61

第九章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管理效率63

第三十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3

第三十二节推进法治临渭建设64

第三十三节加强开放合作66

第十章强化机制保障确保规划实施66

附:

1、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2、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项目汇总表

《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五年规划;

也是新常态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面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脱贫攻坚决战期的五年规划;

更是临渭区引领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实现“宜居宜游、富美临渭”总目标决胜期的五年规划。

根据中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而编制。

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重点,是引领全区人民与全国同步迈向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建设富美临渭全面建成小康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以城市建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十二五”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实现。

但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影响,还有几项预期性指标未如期实现,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始终处于全市经济第一方阵,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全区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方式不断转变、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日益优化、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迈向中高速增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同步建成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济总量扩大,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9.19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6%;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79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97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27%;

农村居民收入达到9045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

投资环境优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我区持续深入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制定了《投资环境考核办法》,建立了投资环境快速反应机制,严格落实投资环境建设责任制,严查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投资环境更加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区招商引进项目102个,到位资金150亿元,其中上亿元项目62个,直接解决就业人口35900余人。

争取到位中省资金10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倍。

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67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8.4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17.6%。

城市功能凸现,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新改建区级公路152公里,加宽通村公路400公里,大西高铁、渭玉高速、宁西二线、108国道改线、750千伏变电站、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全面建成。

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8%。

一是“一城四创”见成效,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日益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

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52.2亿元,年均增长23.6%;

编制了18个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规,争取棚改政策性贷款41亿元,实施城建城改项目327个,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

城市拆迁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拆除违章建筑15万平方米,美化背街小巷350条,东入口区域改造基本完成,朝阳大街东段、解放路中段、胜利大街中段和民生街拓宽改造均已建成通车,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二是重点镇建设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编制了所有镇总体规划,成功申报为革命老区,下邽镇、阳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累计投入2亿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集中供水率达到75%,建成综合市场15个,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9.7平方公里。

下邽镇建成照慧路等商业街,被评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

阳郭镇、桥南镇建成2个移民安置社区,帮助550户贫困户搬出山区,阳光社区被评为省级新型农村社区,雨露社区被确定为市级新型农村社区。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快速推进,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投资1亿多元,实施农村净、绿、亮、美工程,拆改旱厕2.8万个,栽植苗木36万株,硬化巷道27公里,安装路灯1.5万盏,建成村级活动广场181个,打造了牒吴村等36个示范村,武赵村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

累计投入资金6.54亿元,新修加固河堤19.8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2座,实施渭北排水系统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解决了39.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综合产业强区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7.2∶36.9∶45.9调整到2015年的15.2∶39.8∶45,产业向服务业扩张型、工业效益型、农业精细型转变和产城融合型转变。

一是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实施重点服务业项目100多个,华润万家购物中心、天弘广场购物中心、时代广场购物中心、美莎国际酒店、鑫城国际酒店、苏宁云商、国美电器、信达商业综合体、新洲华盛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运营。

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百余家国际一线品牌入驻城区,信达、新洲华盛等中心商业圈基本形成,消费拉动能力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新扩建各类市场100个,建成镇级物流配送中心6个,批发零售网点达到1.3万个,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10个,其中新培育45个。

编制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4个旅游咨询服务点,沋河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评审,秦代文化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军事博览园、桃花园、天留山森林公园初具雏形,“三贤故里一日游”线路全面启动;

渭南老街成为国家3A级景区,下邽镇被评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

渭南葡萄产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先后荣获“全省特色美食商业街区”、“陕菜之乡”等称号,成功列入全省旅游示范试点县。

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

“十二五”末,从事服务业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3.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消费、稳定投资、新增就业主要渠道。

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双创园”和电子商务园建成运营,入驻工商企业513户、电商企业39户;

创新创业基地累计投资2375万元,园区水、电、路、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企业入驻要求,进驻环保型企业20户,合同引资12亿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

“十二五”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户,其中新增10户;

2015年工业产值实现74.13亿元。

三是特色农业崛起,聚集发展优势显现,建成36个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市级园区分别达到6个,葡萄发展到25万亩、核桃18.5万亩、猕猴桃4.8万亩、生猪存栏68万头、羊存栏12万只、家禽存栏530万只;

建成十大特色产业基地、16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粮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聚集化发展态势;

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户(其中省级13户);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

先后荣获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2015中国果品百强品牌、中国十大葡萄品牌、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区、中国果菜最具投资潜力示范区等称号;

“临渭葡萄”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产品,被省工商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

“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加快,“秦浓”牌红地球葡萄获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定,陕西兴田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葡萄出口基地认证;

渭南葡萄产业园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沁园山庄现代农业科技园、必捷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等实现了农业园区向生态观光园区的转型。

生态环境优化,发展魅力不断增强。

投资3亿多元,扩容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厂和4个垃圾中转站,购置大型环卫车50多辆,拆除各类燃煤锅炉480余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

建成5个市级生态镇和10个生态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治理水土流失152.1平方公里。

全面完成了南塬城区段绿化三期工程,绿化面积2.3万亩,建成长达24公里的南部生态屏障;

完成西潼高速防护林带补植栽植工程;

绿化渭河近堤29.5公里,建成防护林带2680亩;

绿化渭北渠路350公里,秦东大地园林化造林15.4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9.3%,被列为全省绿化模范区,阳郭镇被命名为市级生态镇,蔡脑村、天刘村、赤水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

全面开展辖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渭河干流水质监测4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5%,较2010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每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60天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增强了城市发展魅力。

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先后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站南街道秦牛社区、四号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实施民生工程564个,完成投资57.7亿元。

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11个,创业示范企业3个,全区接受创业培训2295人,农民工培训6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次。

西张小学和丰荫小学建成投用,育红初中迁建项目基本竣工,完成城区10所中小学规划布局,3所开工建设;

新建成公办幼儿园24所,完成3所农村高中进城,成功创建省级双高双普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全省校本研修先进区、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建成市一院门诊综合楼、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楼、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服务楼,市二院迁建启动实施,完成下邽镇中心卫生院和程家卫生院整体搬迁,实施14个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建成434个规范化卫生室,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

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控制在6‰以内,成功创建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

建成科技研发机构3个,引进新技术27项,申请专利300件,授权177件,省级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5家,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629人,职业农民人数达到126人,先后荣获渭南市2014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第二十二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积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1.7万套,建成2个镇文体中心、18个街镇文化站、20个街镇健身广场,成功承办全国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参加第12届市运动会取得金牌、总分双第一;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街、镇、村(社区)基层点及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保障房建设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开建保障房5.4万套,分配1.2万套;

建成21个城市社区服务站、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6个农村幸福院,完成了中心敬老院建设一期工程。

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达到22.5万人;

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发放养老金4.6亿元。

4.6万贫困户享受城乡低保,4万库区移民享受移民补贴,1.8万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

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投入扶贫资金3.5亿元,9.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达到4745元,增幅达到15%以上。

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依靠改革破解机制障碍,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承接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85项,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职能85项。

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减少机构7个,撤消整合事业机构12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推行;

镇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街镇“六办三站”设置到位,撤并行政村138个。

实行划片入学和大学区制,组建教育共同体6个,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

在全市率先实施养老保险经办柜员制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行医疗机构协作和区镇医疗一体化,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10万多农户颁发了土地确权证。

深化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范围,启动了公车管理改革。

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强化了老城公司、城投公司融资职能,理顺了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体制。

“六五”普法收效良好,在全市率先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区,公安临渭分局禁毒工作受到全国表彰,站南街道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

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5件、政协委员提案1034件,办复率连续五年达到100%。

统计、审计、农机、移民、物价、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建立了区级便民服务中心,组建了街镇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全面推行“一条龙”服务和干部代办制度,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区“三公”经费下降26%,精减会议20%以上、文件30%以上,清理办公用房1320平方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树立了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临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缺乏支撑带动未来长远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创新驱动力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属工业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附加值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

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以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基础建设能力不足,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亟待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任务艰巨。

表1渭南市临渭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类别

2010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数值

年均

增速%

经济发展

1、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125

285

16

229.19

12.66

第一产业

21.41

35

7

34.8

5.21

第二产业

46.21

104

15

91.19

12.56

第三产业

57.38

146

18

103.2

12.52

全区人均GDP(元)

14088

36200

27709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1.4

[600]

[1018.44]

17.6

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78.57

280以上

30

74.13

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17

148

25

100.79

15.9

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70

75

50.11

7、城镇化率(%)

47

55(力争60)

48

科技

8、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

3

0.2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0

94.3

资源环境

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18]

[19.2]

1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0]

[12]

氨氮

二氧化硫

[5]

氮氧化物

12、城镇污水处理率(%)

80

86.5

13、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60

100

14、林木覆盖率(%)

28.2

29.3

人民生活

15、总人口(万元)

94.06

100左右

<6‰

81.65

16、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4

2.8

1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495

40000

19

26897

10.27

19、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元)

4565

11500

20

9045

14.6

第二节面临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陕西经济持续走在上升通道,全市步入转变发展方式、追赶超越发展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从外部环境看,系列利好政策同期叠加,临渭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西移、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关中-天水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陕甘宁革命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陕西东大门建设等多重利好政策同期叠加,为临渭区实现率先发展、突破发展、创新发展,争当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激活发展潜力、开发创新动力、释放区域活力、展示文化旅游魅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陕西建设东大门,将临渭区融入大西安经济圈的速度提升,临渭区城市建设将迎来加速发展期,尤其是大同—渭南—西安高铁、宁西铁路扩能改造、咸阳—渭南、西安—运城城际铁路、西安大环线、渭南—玉山高速公路、108国道改线、渭南主城区—富平—卤阳湖开发区—华州区—华山景区快速干道和渭南—大荔—澄城县际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升了临渭区内外通达能力,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化开放合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条件。

三是国家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省市将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加大城镇化试点示范,深化农村改革,“三农”问题有望在国家层面迎来解决机遇。

四是国家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省市力推多项改革,简政放权,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

临渭区依托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搭建差异化、互补式创新创业平台,可为高新区、经开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带动区内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五是国家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实现解困民生向基本民生转型、基本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型,临渭区社会事业有望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从内部环境看,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力大,临渭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中原通沿海,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也是西部地区率先开通两条高铁线的渭南地级市核心区,境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顺畅;

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纵贯东西,108国道和107省道、关中环线纵贯南北;

距省会西安40公里,距咸阳国际航空港45分钟车程,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彰显地域生态文化,发展魅力优,境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关中特色宜居城市建设和生态旅游文化积淀储备了丰富资源。

三是产业基础牢固扎实,发展特色显著,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乡村亮点纷呈,渭河北堤全线绿化,南堤万亩花海景观成为吸引全社会新亮点;

创新创业基地已打造成为省级县域重点工业园,与高新区、经开区形成产业互补;

国际一线百余家品牌相继入驻,引领渭南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为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产城融合将形成倍增效应,临渭区作为渭南市服务业功能区,实施“三产强区”战略,有利于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有利于地域文化与特色旅游渗透、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

有利于全面提升“宜居宜游、富美临渭”城市功能、产业档次;

有利于与西安等外围区域联合,实现服务业延伸发展、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城乡消费升级、基础设施提升。

五是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全区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广大干部群众卖力、奋力、给力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综合来看,临渭区“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但总体上仍处于一个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

展望未来,在新常态下“争当渭南排头兵”已成为各层面的共识。

只要应对得当、遵循规律,就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与全省全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总目标,实施“重大项目拉动、特色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带动、改革创新驱动、产业园区联动”五大战略;

构建“生态优良、三产强区、率先突破、民生为本、城乡统筹”五大体系,努力把临渭区建设成为大西安都市圈副中心、秦东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关中东部中心城市、生态田园宜居区、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155”发展思路

一个总目标:

宜居宜游、富美临渭

五大联动战略:

——重大项目拉动:

跟踪新的投资方向,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策划一批经济转型类、基础设施类、民生发展类、生态环保类重大项目,创新融资模式,释放新的投资拉动力。

——特色经济推动:

重点壮大葡萄、核桃、猕猴桃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积极发展科技型配套产业,积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