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35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1)时区的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为180°

经线。

向东减1天,向西加一天。

7:

地转偏向力

北右南左,赤不偏。

8:

岩石圈

是地壳及软流层上部。

9:

三类岩石

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

板岩,大理岩、

岩浆岩:

花岗岩(侵入,多矿物质)玄武岩(喷出,多孔,少矿物质)

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

A: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从而改变地表环境。

 

10:

地质构造

褶皱

a:

背斜

成谷原因:

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

多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b:

向斜

成山原因:

底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侵蚀成山。

多地下水

c:

断层(华山)

地垒与地堑(水库应避开断层构造)。

11:

地面是低层大气最主要热源。

12:

全球气压带,风带

北半球的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3:

季风气候

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节

亚欧大陆

印度低压

蒙古高压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冰岛低压

14:

锋面

冷:

锋后雨降温,升压,转晴多阴天,刮风,雨雪

暖:

锋前雨升温,降压,转晴连续性降水

准静止锋:

我国江南地区的“梅雨”天气。

15: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气旋:

北逆南顺反气旋:

北顺南逆

台风为北半球夏秋季节的气旋天气系统。

16:

水循环

A:

连续不规则(包括海洋)B:

人类影响最大—地表径流/下渗

意义a: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改造地表形态

促进化学元素迁移

17:

洋流

中低纬以副高为中心,逆时针

南纬40°

(中纬地区)大规模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世界四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18:

气候类型

名称

纬度

成因

自然带

热带雨林

0-10

赤低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

10-20

赤低,信风,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

20-30

信风,副高

热带荒漠带

地中海

30-40大陆西

副高(夏)西风(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

40-60大陆西

西风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季风

北纬10-25大陆东

海陆(冬)气压带(夏)

亚热带季风

北纬25-35大陆东

海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

北纬35-50大陆东

地中海气候(智利-圣地亚哥南非-开普敦欧洲,北非-地中海沿岸)

19:

地域差异

A:

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

垂直地域分异

20:

可持续利用

适度开发

B:

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C: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21:

洪涝灾害

防治工程性措施:

兴修水库,退耕还湖

B: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C:

疏浚河道

D:

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22:

全球变暖

变化原因:

A太阳辐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

B全球海陆位置,分布(温室效应)

C人类活动(植被破坏)

后果: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导致全球灾害性天气增加

C生态系统调整

D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23:

3S技术

RS遥感技术(拍照)

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整理)

必修二:

人文地理

人口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高增长原因:

生产力发展,生活,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增长减速原因:

A生活水平提高B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C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老龄化解决:

A采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等政策

B接纳海外移民,外籍劳工

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的地区。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获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往往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

婚姻与家庭、投靠亲友、逃避种族歧视等。

影响:

迁出区:

A加强了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地矛盾。

B增加就业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家庭教育不完整,不利于老人照顾。

迁入区:

A增加了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社会活力。

B增加住房,交通等压力。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与之呈负相关的因素:

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复杂统计图解读

以科技为例,其0坐标点与劳动力相靠,以1点为例,过1作劳

动力平行线,即为1在科技上的坐标数。

城市化

标准: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不是数量上升)

第三产业局域主导地位

问题;

道路拥挤,交通频发,就业困难,秩序混乱。

对策:

A合理规划B加强管理C建设卫星城,发展新区D加强城市绿化建设E调整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军事,宗教下降科技,旅游上升经济,政治,交通保持平衡

结构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城市功能分区

位置

组成

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

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

靠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工业选择要考虑环境因素

例:

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历史因素

几种城市结构

A同心圆

B多核心

C扇形

D未来田园城市(essential)

农业

A水稻种植业(菲律宾棉兰老岛)

原因: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特点:

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B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东北,西北)

作物:

小麦,玉米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

C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

优势:

A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B便于合理,有效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C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存在问题: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高产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板结(化肥),盐渍化。

工业

A分类

原料指向型

制糖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

面包厂,食品加工厂

动力

有色金属冶炼

劳动力

电子装配厂

技术

精密仪表厂,时装设计

B工业集聚

1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与能源消耗

2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跨国供词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就是工业扩散的体现。

(1)扩散原因:

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2)扩散条件:

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

C工业联系

1物质联系

2生产联系(一种产品为另一种产品原料)

3市场联系

运输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

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

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

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

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必修三:

区域地理

区域

A区域不一定有明确的界线

B可由单一/综合指标来划分

C均质区/功能区

D意义:

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的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E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A有B无)、

开放性(区域交流,协作)

经济全球化

因素:

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科学技术,国家政策。

我国的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

划分依据:

地形、气候

名称: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界限: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人地关系发展

初期

成长

转型

再生

协调

不协调

以匹兹堡为例;

A水运便利(五大湖地区)

B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

C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优质煤矿

D第二次技术革命

整改措施:

A改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

B大力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转变

A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

B人类中心论(人)

C人地伙伴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途径:

经济------

目的:

社会-------

基本原则:

A公平性(消除贫困)B持续性(资源)C共同性(全球合作)D阶段性(分时空进行)

中国可持续(《21世纪议程》)

A问题及对策

1人口基数多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素质较低九年制义务教育

3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

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4人口性别失调禁止人工性别选择

B资源现状

分布不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总量大,人均少,类型多

1增多探明储量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生态

搞好生态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A自然原因:

①生态环境脆弱

②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B人为因素(主要):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

②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A固沟,护坡,保塬工程

B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C提高植被覆盖率(根本性措施)

:

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

人为因素(主要):

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

危害:

生态环境的恶化;

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

治理措施:

人口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问题:

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

生态建设:

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老工业区的新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衰落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

措施:

a、改造传统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b、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南水北调的原因: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2.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

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2)流量稳定:

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

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

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

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可自流供水;

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

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

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西气东输路线:

轮南—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长江开发

1.上游地区

(1)优势:

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

水能资源(三峡工程:

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

(3)存在问题:

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

2.中游地区

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

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问题:

洪水

①自然原因: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

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

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

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

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

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④修建水利工程(如:

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东北发展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土地肥沃:

黑土和黑钙土③宜农荒地多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3.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

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

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4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

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

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5.湿地的保护

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

①地形:

面积广大,平原广阔②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③水源:

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②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

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a:

问题:

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

人地矛盾加剧;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

重复建设突出;

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