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325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doc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

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

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的性格和爱好。

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

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数吗?

”学生乙:

“因为自然数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数是不可能找到的”。

教室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知识。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

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

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新课标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课根本不感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看法。

不试不知道,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甲:

“老师,我们早就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就有兴趣了”,学生乙:

“老师,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形式”,学生丙:

“老师,我们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在学习活动中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

有时,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高难偏的题型。

从而导致学生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呢?

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元后,我在班级宣布:

本单元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励。

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

学生甲:

“王爷爷买来一些沙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积?

”,学生乙:

“唐老鸭对米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帮米老鼠算一算’”。

考试那天,我发现学生们的脸上都充满了喜悦,是啊,学生们怎么能不喜欢解答自已出的题目呢?

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从以往教师出题评价学生到学生出题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并激发学生在主体地能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试想,会积极地主动地自我评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实践证明,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只有把学习的主

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的角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产生质的飞跃,才能保证数学教学始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

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

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

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

,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

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

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成为人有

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

会怎么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捏塑。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指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

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

这是别人不能替代,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

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

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

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4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