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170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学院新建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4、《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8、国家现行的其它规范及法律、法规

9、**学院筹建处提供的有关资料、数据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1066

一期征地

498

三期征地

499

教工住宅区

69

2

总建筑面积

m2

377589

一期建筑面积

24066

二期建筑面积

85717

三期建筑面积

54225

四期建筑面积

53212

后勤社会化建设面积

107659

教工住宅区建筑面积

52710

3

绿地面积

237000

4

道路及硬化面积

220000

5

水域面积

20000

6

绿化率

主校区

35.7

35

7

容积率

——

0.49

1.15

8

建筑密度

%

24.5

9

总投资

万元

78173.59

一期工程总投资

9695.57

二期工程总投资

16348.01

三期工程总投资

21840.14

四期工程总投资

10762.08

后勤社会化投资

12815.62

教工住宅区投资

6712.17

10

资金筹措

政府投资

30000

开行贷款

28645.8

后勤社会化融资

教工住宅融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随着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服务社会的功能越发显得重要,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产业。

当前,各地兴起了引进大学、建大学城、兴办大学科技园的浪潮。

**的经济实力在**名列前茅,建市二十年来**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全部进入全省前列,将**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强市的目标胜利实现。

然而**的高等教育却相对滞后,这与一个拥有220万人口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辖地级市地位极不相称。

**省11个省辖市中除朔州和**外,其余9个市均办有本科院校。

从**的周边地市来看,与**相邻的长治、临汾、运城、洛阳、焦作等城市均有2所以上的本科大学及若干所专科院校,而**目前仅有一所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2006年全市有15048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但本科录取率仅为19.7%,获得升学机会的人数非常有限。

因此建设一所本科院校,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所大学就是一座思想库,它在拉动经济发展、传播文化、辐射知识等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本科院校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及早着手建设一所本科院校对**市有重要的意义。

2.1.1项目建设将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大学的发展,对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和显著的促进作用。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设施配备标准,每增加一个大学生的办学条件,需要投资8~10万元;

教育部初步核定的理工科大学年生均培养成本为15000元,而学生个人消费每年约需8千元至1万元。

这就是说,除了一次性建设投资外,学校和学生的各种支出在年人均24000元左右,一所万人大学,每年在当地的消费总额为两亿四千万元左右。

由此构成的产业链条,按国际上公认的算法,每增加一个在校大学生,可增加4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本科院校招生达到预定规模时学生总数为1.2万人,需要教职工1500人,所提供的后勤服务就业岗位数倍于教师,并将带动房产、电信、商贸、旅游、IT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地价,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进而增加政府税收。

依附于大学而建立起来的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也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带动第三产业

大学是人员集中地,学生消费必然带动商贸、餐饮、交通、电信等产业的发展;

大学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假期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将产生相当多的旅游需求,同时大学通过提升城市文化含量和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大学聚集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为IT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学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必然会带动周围文化产业的发展。

2、带动房地产业

大学周围服务业发达、公用配套设施齐全、人文环境浓厚、人居环境良好,使投资与需求强劲,形成了提升地价的区域因素。

同时大学的建设会带动餐饮、商贸、IT业等的发展,从而增加了酒店、写字楼、商场的建设需求。

21世纪,社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与人员素质的竞争,随着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来临,人们购房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小区周边有什么样的教育,同时大的跨国公司往往愿意在大专院校周围设立总部基地。

基于以上原因**学院的建设将有力带动项目区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3、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大学的兴建引进了大量资金、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土地的升值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大学为企业提供科研力量的智力支持,从而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比如**要发展工业,大型制造企业、高科技产业、IT公司进来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办一个中型的软件公司,大约需要本科、硕士以上员工近百人。

本地没有大学,找不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员工,大公司一般不会来。

珠海便是典型的例证,世界IT业泰斗戴尔公司曾把珠海作为投资首选,但最后却转投厦门,直接原因是珠海无大学。

没有大学就招不到员工,没有大学就没有科研力量的智力支持;

没有大学,员工全到外地招聘,成本极高;

本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工资必然会不断提高,增加公司成本,影响产品竞争力。

4、带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我国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主要依托大学的科研、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汇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转化高科技成果,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孕育高新技术产业。

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包括:

创新企业的孵化功能、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及创新资源的整合功能。

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作用在于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大学和当地企业的合作,由大学出项目和技术,当地企业出设备和投资,共同进行项目的孵化,从而使企业的原有产品和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大学科技园、高科技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后向联系,即和当地企业建立供应关系,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大学科技园孵化成功的企业出园后一般将厂址设在当地,这些企业会成为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企业,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产业结构;

大学科技园的企业文化同当地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能为当地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

大学科技园自身大量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可能在当地企业工作,这也为提高当地企业的人员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院建成后,将为**市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奠定基础。

2.1.2项目建设将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发布的信息显示:

香港、台北、上海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

报告分别考察了人才、企业、产业、公共部门、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竞争力等8项指标,指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人才和市民素质,其次才是城市产业。

这充分说明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大学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打破人才瓶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并站在其发展前沿,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据统计,在**现有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5%,其中行政单位有1920人,事业单位有5928人,企业内仅有332人,另外非公有企业及未就业的本科生约有1000人,绝大多数分布于行政事业单位。

单从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一项来看,全国平均为2829人,全省为2499人,**市只有98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0.7个百分点。

在**建设本科院校,吸引省内外知名大学落户**,使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汇聚在**,建立国际水平的科研院所。

与此同时,将有万名大学生活跃于**,从根本上改变**市人才匮乏的状况,打破人才瓶颈,使**逐步成为人才、信息的集散地。

2、提高城市品味

较之在人才、科技、经济方面的贡献而言,大学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更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是它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传承文化、发现知识,哪里有大学和大学群,哪里就容易有优秀文化的传播,就容易形成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浓厚风气;

大学是教书育人、讲道德、讲文明的地方,哪里有大学和大学群体,哪里就容易形成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的良好社会规范;

大学是国内外最新信息的汇集地与加工地,哪里有大学和大学群,哪里就容易成为国际知名或高度国际化的城市;

大学引领社会风气,改善市民结构,提高市民素质,赋予城市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座城市,从没有大学到有一所大学,再到有三、五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其所引导的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城市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将会为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文条件和永不枯竭的动力。

3、提升文化竞争力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城市之根。

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

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涵盖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

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互动而成的群体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学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大学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

城市竞争力是指在诸多城市之中,赋予城市深厚内涵,更为优势地创造价值,为居民谋福利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对于其他竞争力而言具有基础性作用。

没有文化竞争力作为底蕴,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必不能持久。

**是一座建市仅20余年的新兴城市,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立了争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城市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进入21世纪以后,**市确立了向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四市”目标。

建设本科院校,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对实现“四市”目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4、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集知识、人才、体制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教育机构,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当地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是建设学习型高校和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高校以其高新技术科学研究成为城市创新体系的基础力量,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形成资源储备,推进城市文明的进程,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学习理念的普及,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高等学校通过其辐射和影响作用,运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和手段,使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整个城市充满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高校是城市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在创新能力、机制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课题研究,并及时把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经济建设中,从而促进城市国民经济发展与知识创新的结合,推动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实的融合,把创新的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高校为城市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

高校在政府引导下,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城市培养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城市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适时转变,并把这种转变作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一个带有战略性特征的举措,加以落实与拓展。

第四,高校在建立健全城市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核心,高校能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开掘办学潜力与空间,为城市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提供一个重要的基地。

并在专业设置、学制安排、教学方式方面不断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城市环境,促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从而使每个市民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1.3项目建设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是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

创办大学,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当代城市化新的路径选择。

从城市发展的规律看,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带;

在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第二批城市大多建在工业发达地区;

在当代信息文明时代,第三批城市出现在知识密集的大学区。

创办大学就是创办科学基地、文明基地、生态基地和产业基地。

高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1、促进城市扩张,扩大城市规模

从宏观角度看,高校促进城市扩张首先是吸引人口通过教育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

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就业成为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的重要方式,同时,高校建设使高素质人口增加,城市整体的文明程度提高,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使城市更显魅力,吸引农村与中小城镇的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其次,教育布局对城市扩展有拉动作用。

教育产业对住宅业、商贸服务业、高新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带动了IT产业与所在城市的发展,一所哈佛大学带动了一个美国硅谷的发展,这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与住宅业、商贸服务业、IT业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住宅、写字楼、商场的需求,这类需求将从空间上扩大城市外延。

两方面的结果将有力促进**向大都市的行列迈进,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区域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次中心将使可供居住的区域扩大,城市的发展更为合理,房地产的市场供需更为合理,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为理想。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

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必然要求以宽带网、“三网合一”为代表的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

大学城建设,既拉动了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又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技术含量,推动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技术提升。

总占地1000多亩的大学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已具备了建设本科院校的条件。

2.2.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政策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发展教育和人才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学院的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造福**人民、福荫子孙后代的一项德政工程。

**学院的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政策,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2.2**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

为加快**学院的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夏振贵市长任组长,李章宏副市长任副组长,由市发改委、教育、人事、财政、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本科学院筹建领导组,先后对全国各类似高校进行了调研、考察,初步确定了**第一所本科院校的名称、选址、办学方向和模式、资金来源等,同时成立了**学院筹建处,全面展开了**学院的建设工作。

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代表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为学院建设顺利进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2.2.3**学院的生源有保障

**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立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将主要以地方生源为主,即以**市生源及省内生源为主。

**省2006年有316298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总录取率为22.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55%。

每年都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高考落榜或被专科录取,若**省本科录取率达到全国水平,每年将至少有40000余名高中毕业生可成为该项目的生源。

**市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送子女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已经成为高中阶段毕业生家长的共同期盼。

能在本地上本科大学,能在毕业后为家乡贡献力量,是许多学子的心愿。

**市丰富的普通教育资源和充足的生源,再加上周边省市的生源,完全能为本科大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源保障。

目前,**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已达到3.5万人,另有职高和中职在校生1.7万余人。

每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1.7万人。

今后几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将超过4万人,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将突破9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约3万人左右,**学院生源有保证。

2.2.4**学院的师资能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相关规定确定本项目教职工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为1:

8,教职工人数应为1500人。

教师来源考虑由联合办学的院校负责培训、调配,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随后学校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自己的师资体系;

这里关键是寻求合作伙伴,从可研分析,**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都有联合办学的积极性,清华、浙大、哈大都有联合办学的可能性,只要积极争取,诚心合作,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

2.2.5学院的建设资金能落实

随着**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对于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

**学院建设预计总投资约7.8亿,其中政府筹集资本金3亿元能够落实,其余利用开行贷款资金和采取后勤社会化办学方式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也能解决。

2.2.6学院建设条件满足

根据**市总体规划,**学院选址位于**市水东新区府城村南,项目区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地质良好、周围无产生污染的工矿企业,满足学院建设的一切条件。

总之,**市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全市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建设一所本科院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章招生规模及实施方案

3.1招生规模

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高职(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为7666人。

目前,**省内院校在校生平均规模为21896人,本科院校在校生平均规模为10541人。

综合以上分析,从**的经济实力、高考人数、周边情况以及参照省内外院校的规模和国家对院校的要求及管理等诸多因素考虑,**学院在校生规模以12000人比较合适。

3.2学校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设立高等学校的有关规定,高校分为专科学校、学院和大学等层次。

对于各类高校的条件,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1986]108号)规定:

大学的条件是:

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3、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4、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

同时根据教育部2001年对“大学”的要求,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一般应达到40%以上;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员一般应在100人左右;

至少有10个硕士点或者1个博士点;

至少承担有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或者至少有2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等。

学院的条件是:

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3、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

根据**市目前状况和国家政策,**市目前不适合建本科大学,而应新建本科院校,院校名称定为**学院。

**学院以工科类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