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118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语文《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品悟语言引领美读

感受品质激越情感

晋城市阳城县白桑联校白桑完小崔扩胜

邮编048101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共四篇课文。

单元的主题紧紧围绕一个“爱”字,每每读着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那种无声的爱感动着我,使我总是不能自已,以至泪雨滂沱了。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真挚感人”。

因此,我把“品悟语言,引领美读,感受人物品质,让课堂情感激越”作为本课追求的目标。

一、关注文本的情感性

2003年春季,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但对于四年级刚十岁的孩子来说早以记忆淡漠;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也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孩子们更是难以真切、深刻地感受到。

备课时,我首先入情入境,反复品读课文,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情唤情,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情感,激发、调动、感染学生的情感。

力求在课堂上搭建语言解读感悟的平台,引领学生入情、真情、深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在教学中营造真情自然升华的诗意氛围,激发学生体会护士长叶欣对患者高度负责、对同事高度关怀、对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尚情操。

其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品读想象,融情于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章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感人的音乐、感动的画面,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之时,让他们朗读、感悟课文重点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的生命安全,面对危险和死亡体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

最后,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紧扣“永不疲倦”、“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真情无悔”等词语反复咀嚼,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尽情地读,读出语感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表现和传达理解的过程。

这样从画面、音乐的渲染,从文字、美读的品味,从书里的情境到心中的感触,与其说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还不如说引领孩子进行了一次人文情感的洗礼!

  二、关注教学的整体性

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首先写了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叶欣的离去,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和痛惜;然后追忆了叶欣不顾个人安危救治病人直至离开人间的感人事迹;最后回应开头,强调叶欣虽死犹生,她的美好品质、她的灿烂微笑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点明了题目,她是一个“永远的白衣战士”。

课题“永远”一词含蓄地写出了叶欣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深切怀念。

教学中可以抓住“永远的白衣战士”巧妙链接,牵一发而动全身。

[

首先从课题探究入手:

“永远的白衣战士”指谁?

通过阅读第一节,知道她是千万个护士中的普通一员;再通过阅读最后一节,追问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她的离去为什么“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而且称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然后抓住这个问题再来细读课文,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做了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通过品读感悟,加强讨论和交流,既尊重学生对重点段落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又可以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形成共同的内涵探究,让护士长叶欣这个牺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英勇“战士”的伟大人格,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让学生真正明了:

因为叶欣牺牲了,可是她留给人们“爽朗的笑声”,还有“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她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另外,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在事迹的回忆中采用了按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的方法:

由叶欣不知疲倦“高强度”工作,到在危险和死亡面前“高风险”、“高效率”工作,到最后终于为此而献身。

情节在发展,情操在递升,文章也越来越感人,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

同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通过夹叙夹议来烘托人物的高尚品质。

在领悟文章主旨时,不仅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构成的板块,还要抓住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关键语句来品味,才能让学生的感受落实在文本的字句中。

在学生汇报读书感受时,要提醒学生联系前后文揣摩,结合上下文思考、体会,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逐渐领略文字之中的情意。

这样,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课文,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朗读表达情感,前后贯通,从而实现阅读的“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性

传统课堂教学较少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使课堂变得刻板和程式化。

叶澜教授说: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形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

[

基于这一思想的指导,在备课时,可以紧扣文本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开放的教学内容,比如:

如果你就是叶欣身边的医护人员或叶欣救治过的患者,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再如课文中对时间介绍为何这样详细?

……这样就能增大课程资源生成的可能性,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汇报读书感受为教学主线,在此基础上相机进行拓展学习,组织学生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或搜集叶欣生平事迹资料,进行补充阅读交流。

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文本多重对话的平台。

由于每个学生经验阅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对教材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

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往往有独特的视角。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些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教师教学而言,这些是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学生汇报感受时,教者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想象、思维的点击点,捕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契机,不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由浅入深的解读,调控进程。

哪些环节要拿起笔圈圈画画、写写批注;哪些地方要激活学生的经验库存,倾诉情感;什么时候让学生走出文本,扩大视野……都可以依据文本内容适时适度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在文本世界里,在真情的激荡下,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通过动态的构建教学,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生命被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而我们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这样的课堂,才会像马卡连柯所描述的一样:

“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