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Word格式.docx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二)作品简析
第一单元的总标题是“沿波而讨源”,意为通过文学现象来研讨文学的本质。
《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见解——从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
文章分析了雅与俗的特质,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赏”的变化。
文章纵向梳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语言充满趣味性。
在根据文章内容整理课后练习中“‘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的表格,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原因之前,我们应该对作者谈到的雅与俗在文化方面呈现的特质有个整体的认识。
首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统治者;
而“俗人”指的则是“民”,“小市民和农家子弟”,现代的“农工大众”。
其次,所谓的“俗”,体现在文艺方面,表现为“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俗士的趣味”,更具体地体现为“口语化”,“做诗如说话”,“记述有趣味的杂事”。
以这样的内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雅与俗呈现出来的对立与融合,的确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考点分析及典型例题:
(一)阅读题常见题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5.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常见题目类型
(1)(福建)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重庆)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3)(全国1)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辽宁)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5)(天津)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6)(福建)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答题思路
①“为什么”
例:
(全2)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位置特征:
小结句
内容特征:
关键词“重逢”
题干特征:
“从全文看”
参考答案:
(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3)绵绵土有如生命的故乡(母体),而大沙漠又是绵绵土的故乡(母体)。
练习:
(广东)17.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材料(论据)句
运用修辞,与分论点相关联
联系上下文,结合分论点及修辞手法
【答案】
(1)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为作者认为文字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永存”,而《傅雷文集》正是这种“永存”的代表。
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
“我可以永存。
”
(2)面对“紧闭着嘴巴”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一声不吭”,以反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语”者是谁这一问题。
②“含意”“内涵”“如何理解”
例1:
(重庆)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总起句
关键词——“符号”,与主旨相关联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例2:
(年全1)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
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结束句
运用修辞,关键词——“阴”“状”,与主旨相关联
含意——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
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模拟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A.勉强(qiá
ng)供给(jĭ)蜕变(tuì
)禅宗(zhōng)
B.参差(cī)享受(xiá
ng)譬如(pì
)笼统(ló
ng)
C.逻辑(ji)姣好(jiǎo)颦蹙(cù
)撩人(liāo)
D.单薄(bá
o)卓然(zhuō)哈巴狗(hā)归宿(shù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牵就天份趋势虚妄功效出奇致胜
B.蜂涌辨别结制纯萃押韵纲举目张
C.斩截凑泊薄弱叫嚣逍遥一蹴而就
D.芦管饶怒启图蓄生概叹回肠荡气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
这些俗士需要摆脱得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A.固然而且也B.固然可是也
C.不仅而且还D.不仅可是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但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
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B.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含有消极的东西。
C.欧洲“惠更斯”号探测器1月14日在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以后,通过它搭乘的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成功传回的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
D.“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可它却又是遭劫难最多的城市,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游客望而却步。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2006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9题。
愁乡石
张晓风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
这种向正前方望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
”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
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
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明孝陵的松涛在海浪中来回穿梭,那种声音、那种色泽,恍惚间竟有那么相像。
记忆里那一片乱映的苍绿已经好虚幻好缥缈了,但不知为什么,老忍不住要用一种固执的热情去思念它。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
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
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蓦然间,沁凉的浪打在我的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
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
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庭?
哪里是申包胥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
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
小时侯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的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咸涩的下午。
遂想起那些在金门的日子,想起在马山看对岸的角屿,在湖井头看对岸的何厝。
望着那一带山峦,望着那曾使东方人骄傲了几千年的故土,心灵便脆薄得不堪一声海涛。
那时候忍不住想到自己为什么不是一只候鸟,犹记得在每个江南草长的春天回到旧日的梁前,又恨自己不是鱼,可以绕着故国的沙滩岩岸而流泪。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羞耻。
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
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杆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怡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
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
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烛。
海浪冲逼而来,在阳光下亮着残忍的光芒。
海雨天风,再不放过旅人的悲思。
我们向哪里去躲避?
我们向哪里去遗忘?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
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忽然间,就那样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
那时侯,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
有阳光的假日,满山的拣石者挑剔地品评着每一块小石子。
那段日子为什么那么短呢?
那时侯我们为什么不能预见自己的命运?
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
更不能想象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
它们停留在海滩上想必已经很久了,每一次海浪的冲撞便使它们更浑圆一些。
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
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你拣的就是这个?
游伴们从远远近近的沙滩上走了回来,展示着他们彩色缤纷的贝壳。
而我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七颗黯淡的灰色石子。
“可是,我爱它们。
”我独自走开去,把七颗小石压在胸口上,直压到我疼痛的淌出眼泪来。
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
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
”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
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久违的乡音。
无端的,无端的,又想起姜白石,想起他的那首八归。
愁乡石响着,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后记:
鹅库玛系冲绳岛极北端之海滩,多有异石悲风。
西人设基督教华语电台于斯,以其面对上海及广大的内陆地域。
余今秋曾往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
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一九六八年
6.
(1)作者写海,有时从感觉下笔,比如“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试从文中再找两例这样写海的句子。
答: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
7.文章前后两次说“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请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把那七块灰色的小圆石叫“愁乡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我们”)分别跟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请找出这两组比较;
并分析“我”(“我们”)和他们的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为D薄(bá
o)应改为bó
;
卓(zhuō)应改为zhuó
哈(hā)应改为hă;
宿(shù
)应改为sù
A强(qiá
ng)应改为qiăng;
宗(zhōng)应改为zōng
B享(xiá
ng)应改为xiăng;
笼(ló
ng)应改为lŏng
C姣(jiăo)应改为jiāo;
撩人(liāo)应改为liá
o
2.答案为C
A“牵”应改为“迁”;
“份”应改为“分”;
“致”应改为“制”
B“涌”应改为“拥”;
“结”应改为“节”:
“萃”应改为“粹”
D“怒”应改为“恕”;
“启”应改为“企”;
“蓄”应改为“畜”;
“概”应改为“慨”
3.B
4.B
5.
(1)不能换。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冷清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
借助对“青苔”和“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6.
(1)例如“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
(2)用时间上的遥远间隔来说明心理(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7.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故国深切思念的情感,饱含着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怅惘、无奈;
形式上,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连贯。
8.因为这七块小圆石被来自上海(大陆)的潮水淘洗雕琢,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耻辱),寄托着作者的思乡忧愁,所以作者称它们为“愁乡石”。
9.两组比较:
一组是“我”和其他游人,还有一组是“我”(“我们”)和岛上的居民。
不同:
其他游人拣拾沙滩上的贝壳,陶醉于岛上的风景,我拣起的是波涛中的小圆石,沉浸在乡愁和历史的伤痛之中;
岛上的居民无所知觉地在他人的统治下“幸福”地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使人骄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耻辱使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