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085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doc

教师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

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的需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呼唤,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然而根据笔者对本人所在区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的调查,现在职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担忧,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升学独木桥上的“落水者”,再加上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由于意志薄弱常常表现出:

自卑、懒惰、焦虑、逆反、偏激等特征,导致厌学、弃学,因此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诸多方面,本文着重就学校因素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性格特征

[正文]:

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迅猛,每个人所处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心理疾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常见病,心理健康将成为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职高学生心理健康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职高学生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为了解笔者所在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本区五所职业学校的476名一、二年级学生(男274,女212)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和家庭情况调查,设置如:

“是否感到自卑,是否感到焦虑,”等项目,通过调查看到现在职高学生普遍存在自卑(95%),焦虑(83%),学习缺乏自信心(76%),对前途失望(56%),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厌学、偏激、多疑、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逆反心理重等现象。

这些现象主要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二、职高学生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

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关,除自身的生理原因外,一般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并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吃喝玩乐、卖淫嫖赌、吸毒贩毒、坑蒙拐骗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他们内心矛盾的冲突加剧,对社会的阴暗面不能正确对待,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心理,再加之各种犯罪分子的欺骗和腐蚀,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在调查中就发现有不少学生沾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接触过毒品。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它是人生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或多或少打上家庭的“印记”家庭的地位、气氛,家长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养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个和睦、温馨、重感情、讲民主、守信用、有礼貌的家庭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家庭的无情、勾心斗角、破裂往往给青少年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导致心理异常。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41.2%(196人)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92.9%(442人)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下,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父母的唠叨式的教育方式反感。

3.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和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习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在以上的三种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影响最大,而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在调查中绝大部分(92%)学生都认为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呢?

三、学生喜欢什么样性格的教师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重要特征,性格对人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影响,性格特征主要包含态度、意志、品质等表现形式。

人的性格与其先天的心理气质有一定关系,然而绝大部分是后天获得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的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学校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性格特征的客观环境,而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就首先应具有好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那些人格特征是学生喜欢的呢。

被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具有威信,有威信的教师会被学生视为榜样而模仿,心理上就会表现出与教师一致的人格特征。

这是学生主观选择的结果,也是学生向师性心理的体现。

据西方学者巴特曾对47000名学生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12项教师的重要人格特征。

依次顺序为:

①合作、民主的态度。

②仁慈善良、体谅人。

③耐心。

④兴趣广。

⑤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

⑥有幽默感。

⑦公正无私。

⑧性情温和、行动刚毅。

⑨对学生的问题感兴趣,关心学生。

⑩教学工具具有灵活性。

⑾善于利用表扬方法。

⑿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

笔者也对我区五所职业学校476名学生作了一次调查,归纳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依次为:

①知识广博,机敏,有幽默感。

②教学方法好。

③愉快、乐观,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

⑥对人事公平合理。

⑦负责任,说到做到,能自我控制。

⑧思想和观念能跟上时代节拍。

⑨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

⑩讲文明,守纪律。

对以上特征归纳分析,我认为,良好教师的人格特征为他们的职业角色所决定。

教师充当以下角色①知识的传授者(具有精通的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表达能力等特征)。

②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具有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③模范公民(希望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总之,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他除了具有一般公民的良好品质外,还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品质。

只有这样严于律己、品质卓越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形成威信力。

所谓“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生才能爱戴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而后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努力地内化他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了中学生社会化的学习,保证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和正常的发展。

四、教师性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工作。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感染不在于抽象的说教中,而在于自己奉行的个性化行动中,具有什么样人格的教师,就会有相应的学生。

如果一位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但缺乏专业知识或良好的教学方法,那么这位教师可以自己设法弥补缺陷,并使学生学到东西。

但是,如果教师只具备专业知识或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人格不健康,那么他要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良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较能乐于接纳教师职业,较容易体验到教育教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也较能促进学生良好情绪的发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容易认为“教师教书令人心烦,学生不服管教”,也容易引发学生异常人格的情况。

因此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教师身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大。

从调查研究表明,在教师许多的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

①精神振作还是沮丧;②兴趣广泛还是狭窄;③性格暴躁还是稳定、和蔼;④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⑤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在美国教师联合会的一份调查中指出:

“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因为对于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那些不能控制自己脾气、具有严重忧郁和极端偏向的教师,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以及有漫骂习惯的教师,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威胁,犹如传染病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例子也证明,对学生教育的无效或负效,往往是由于教师的人格品质中的消极心理造成的。

无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

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学生的依附欲、自我增进欲和求知欲,使得学生也易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性格易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起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不健康的人格,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康。

这是因为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有障碍的教师不适应教育工作,却在教室中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人格所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卫生的角度为优良教师归纳出必须具备的七种条件,:

(1)喜欢学生

(2)心理健康,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

(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4)明了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中学生及其需要。

(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

(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

(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倾向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五、教师心理的自我调节

综上所述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使人产生焦虑,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满足也会存在不一致的时候,心理冲突的产生也在所难免的,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待遇等问题。

那么教师又该怎样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呢。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现实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如:

言行一致,具有协作精神,乐于助人,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处事公正等。

其次,在个人与社会及环境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心理冲突的存在,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造成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就必须善于自我调节,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挫折承受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表现为既不为冲突压倒而产生疾病,又能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朝气勃勃地面向未来。

教师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保证学生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也包括了心理教育及发展,。

再者,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性格培养也十分重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会感受真、善、美,不仅仅只是用眼睛与耳朵,还可以用心灵。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困难。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人类克服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也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生活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力量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清.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朱文玉等.新编心理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叶羽晴川.智商教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6.创造力开发读本.重庆市人事局编印,2000

二OO二年六月

第9页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