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9432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易误辨析]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教材补遗]__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葛兆光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程朱理学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先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史料二: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

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提示:

精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

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

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史论归纳]

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特点

(1)新发展

①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

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A [材料的意思是认为富贵是贤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了人的实际情况。

人没有利,平时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

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故A项正确。

]

2.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C [根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

3.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

这是因为(  )

A.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B [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项正确;

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项错误;

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项错误。

4.王阳明认为:

“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

【导学号:

67930073】

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A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项。

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项。

考点2|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经济: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

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

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

《焚书》《藏书》等。

3.思想主张

(1)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自治、自由。

(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4.影响:

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轻巧识记]李贽的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

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黄宗羲

政治上: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

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

经济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顾炎武

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

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

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日知录》

《天下郡国

利病书》

王夫之

哲学上:

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

认识论上: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

知行关系上:

强调行是知的基础;

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

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

《读通鉴论》

《宋论》

4.影响:

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教材补遗]__

1.西学东渐、东学西渐

(1)西学东渐:

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东学西渐:

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

中国的东学西渐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2.黄宗羲的“学校”

黄宗羲认为:

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

黄宗羲还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听学官讲学。

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然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却是难能可贵的。

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当初的萌芽。

另外,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对君主专制。

(3)史料三: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文化专制的束缚。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

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

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1.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

A.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C [本题考查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的弊端愈发突出,故产生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对理学进行批判,故C项正确;

抗清斗争与反理学思潮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

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理学思想导致,故B项错误;

当时还没有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故D项错误。

2.黄宗羲认为:

“(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67930074】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B [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

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

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

3.顾炎武说: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表明他主张(  )

A.倡明理学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

C [A项属于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排除;

材料中“明道也,以救世”的信息说明主张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

有风俗,然后有政事;

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  )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政治改革的条件

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D.社会教化的作用

D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道德教化有利于政事国家,故选D项;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所以A项错误;

材料并未提及政治改革以及君主专制的黑暗。

所以B、C两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208页)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主题立意]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交汇]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致良知:

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主题二 开时代之新风——明清之际的儒学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1.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1)积极影响

①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②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局限性

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

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

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209页)

近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14·

全国卷Ⅰ·

25

儒学的政治地位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6

对人性的认识

宋明理学

2013·

儒学名称的演变

2012·

全国卷·

27

王阳明心学思想

高考真题体验——找规律

1.(2014·

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利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大规模地‘灭佛’”,可将该题干转化为佛、道地位忽高忽低,地位不稳固,相对而言,儒学地位最为稳固。

2.(2014·

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

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3.(2013·

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

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

4.(2012·

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

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

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

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

高考命题预测——明趋向

视角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

解题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史料,从社会进步性方面分析。

[对点1]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作者认为(  )

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理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B [从“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可知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仅是作者主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