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学年高中语文复习 学业水平测试 学考仿真卷1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学年高中语文复习 学业水平测试 学考仿真卷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学年高中语文复习 学业水平测试 学考仿真卷1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B [“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
“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
“表明”,表示清楚;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并存”,同时存在;
“共存”,共同存在.]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
何不善刀而藏,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B.对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他们都全力以赴,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
C.陈老先生为了学诗,无论是大家名家,还是一般诗歌爱好者,他都虚心求教,从不师心自用,也不故步自封。
D.既然深圳已被确定为教改试点,就应该给予其更大的支持,让真正的改革者少遇到一些碰壁和虚与委蛇的情况。
B [A项,善刀而藏:
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
B项,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
应用“立足之地”。
C项,师心自用: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项,虚与委蛇:
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
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
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A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使得”。
C项,语序不当,“特有的”放在“北京人"
后面,并删去一个“的”字.D项,“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
等词。
7.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③谁是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A.①对比 ②比喻 ③反问
B.①对比 ②拟人 ③设问
C.①对偶 ②比喻 ③反问
D.①对偶 ②拟人 ③设问
B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①属于意义相反,运用的是对比。
②句没有出现喻体,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③句是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
]
8.下列句子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
“一饭一蔬,来之不易;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
B.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
“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
C.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
“你色盲啊?
连红绿灯都不分!
D.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
“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
A [B、C两项中的“老鼠"
“色盲”有侮辱人的意思,用词不当.D项,“令爱”只能称呼对方的女儿。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B.②④⑤①③
C.④②⑤③①D.④②①③⑤
C [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句子之间的上下内容的联系,可判断出④句是首句,③①是上下句,由此判断出选项为C。
10.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故乡》——闰土
B.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
C.孙犁——《荷花淀》--水生嫂
D.巴金—-《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
D [巴金不对,应该是老舍。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1)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二、本大题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
艾子在齐,居孟尝君门下者三年,孟尝君礼为上客.既而自齐反乎鲁,与季孙氏遇。
季孙曰:
“先生久于齐,齐之贤者为谁?
艾子曰:
“无如孟尝君。
”季孙曰:
“何德而谓贤?
”艾子曰:
“食客三千,衣廪无倦色,不贤而能之乎?
”季孙曰:
“嘻,先生欺余哉。
三千客余家亦有之,岂独田文?
”艾子不觉敛容而起谢,曰:
“公亦鲁之贤者也,翌日敢造门下,求观三千客。
“诺。
”明旦,艾子衣冠斋洁而往,入其门,寂然也;
升其堂,则无人焉。
艾子疑之,意其必在别馆也。
良久,季孙出见,诘之曰:
“客安在?
季孙怅然曰:
“先生来何暮,三千客各自归家吃饭去矣。
”艾子胡卢而退。
(选自明·
陆灼《艾子后语》)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既而自齐反乎鲁 反:
返回
B.不贤而能之乎之:
这样
C.艾子不觉敛容而起谢谢:
谢绝
D.翌日敢造门下造:
拜访
C [谢:
道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孟尝君礼为上客 名词作状语
B.先生久于齐使动用法
C.艾子衣冠斋洁而往名词作动词
D.艾子衣冠斋洁而往意动用法
C [A项,礼:
名词作动词,礼待。
B项,久:
形容词作动词,待了很久.C项,衣:
名词作动词,穿衣。
D项,冠:
名词作动词,戴上帽子。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笔下的艾子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且重视实地考查验证的人物形象。
B.文章借艾子之口侧面赞扬了孟尝君“食客三千,衣廪无倦色"
的贤者风范。
C.文章刻画人物简洁生动,季孙的“怅然”与艾子的“胡卢而退”堪称妙笔。
D.季孙虽然嫉妒孟尝君的贤能,但自己也拥有三千食客,并借机向艾子展示了一下。
D [“拥有三千食客"
错误,季孙吹嘘自己有食客三千。
15.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明旦,艾子衣冠斋洁而往,入其门,寂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一早,艾子洗漱干净穿戴齐整就去拜访季孙,走进季孙家的大门,静悄悄的;
到了大厅里,连个人影也没有。
艾子对此(很)疑惑,心想食客们一定在其他馆舍中吧.
【参考译文】
艾子在齐国的时候,在孟尝君门下当门客三年,孟尝君把他礼待为上宾。
后来艾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和(鲁国的)季孙氏相遇。
季孙说:
“先生在齐国待了很久,齐国的贤者是谁?
”艾子说:
“没有人比得上孟尝君."
“他有什么德行而被称为贤者?
”艾子说: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人,他供给他们食宿没有怨言,如果他不贤德能够这样吗?
”季孙说:
“嘻,先生看低我吗。
三千食客我家也有,难道只有孟尝君一人有吗?
艾子不由得端正神色站起来谢罪,说:
“原来您也是鲁国的贤者啊,明天我斗胆登门造访,请让我看看您的三千门客。
”季孙说:
“好。
”第二天一早,艾子洗漱干净穿戴齐整就去拜访季孙,走进季孙家的大门,静悄悄的;
艾子对此(很)疑惑,心想食客们一定在其他馆舍中吧。
过了很久,季孙出来接见,艾子责问他:
“门客在哪里?
”季孙很失望地说:
“先生来得为什么这么晚,三千门客各自回家吃饭去了。
”艾子笑着离开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6题.(6分)
16.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②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③,塞上风云接地阴④。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⑤,白帝城高急暮砧⑥。
【注】 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②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③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④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⑤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⑥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有什么作用?
(3分)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在抒情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1)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
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②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③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④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
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
子路》记载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⑤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
如《左传》所言:
“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
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
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
的美好状态。
⑥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
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目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
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⑦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7.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主题。
B.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的独特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B [“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加关系,推断错误.]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B [偷换概念,原文只是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面展开讨论。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记》中“大同社会”描绘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而和谐的思想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与毕达哥拉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
可以说他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D [曲解文意,原文中并没有“找到了”的意思。
四、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
少时,一两家;
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
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
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
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
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
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
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
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
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
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
淮城有民谚:
“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
”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
“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
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
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
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大头菜·
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
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
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
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
冯"
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C [“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
21.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1)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
(2)重亲情。
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
(3)有耐心(坚持不懈)。
(4)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5)谦和有礼。
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答出三点即可)
22.“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