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862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3、下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

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8、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

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A.清政府的政策支持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10、1948年8月,某人写道:

“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

11、“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

它的实施

A.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12、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

“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3、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调整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左”倾思潮的影响

14、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A.建国后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B.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

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D.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

15、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

”这一政策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1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

A.已经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国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17、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

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1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

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说明

A.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电影事业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

21、“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

”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马可•波罗

22、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

A.英国具有制度优势B.西班牙是“黄金漏斗”

C.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3、19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1137公升)80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

这一规定

A.适应了自由贸易的原则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木工、纺织工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年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B.英国工业革命主推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2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

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D.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26、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

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

这表明德国

A.与英国等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B.工业化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7、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胡佛政府的政策

A.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B.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C.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书中评价道: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A.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9、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

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作“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

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

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B.一些美国人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误解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30、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1、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

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C.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D.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和发展

3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遭到敌对分子的仇视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3、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

“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这一规定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保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