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800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docx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选做题1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

(选做题)

第一章

1.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开始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不完善的。

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区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可供操作的思想,主要是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按纳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

恩格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最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明确地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

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

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他们并没有凝固自己的某一种思想而将其成为教条,相反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的。

他们的探索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一切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2.请简述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

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就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言,鼓励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十六大报告指出: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元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而且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统一性: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标志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基本制度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必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享受“国民待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这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更是 所有制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与发展。

同时,报告还指出:

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谈谈你关于江泽民通知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的认识?

谈谈你关于江泽民通知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的认识?

谈谈你关于江泽民通知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的认识?

江泽民对中国经济理论的贡献,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他主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新方向。

第二,在社会主议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中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创新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了生产资料的可流动性。

第四,提出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也就是说不是以数量论英雄,而是以谁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谁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才是最重要的。

4.企业确立产权制度的标准是什么,请分别从表象利益指标和内在机制运作能力两方面各列举三个标准。

方面各列举三个标准。

对企业来说如何组织好产权制度,具体标准应是:

1.从表象看利益指标是:

(1)资产增殖情况;

(2)人均劳动效率状况;(3)人均利税状况;(4)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低;(5)企业职工的收益情况;(6)社会贡献率(环境、社会公益、社会稳定、吸纳就业)等标准。

2.从内在机制动作能力看是:

(1)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

(2)从量上看企业机制的收缩与扩张能力,制衡机制是否健全;(3)从质上要求企业制度的创新能力如何;(4)劳动力的过滤,对人力资本的操作与驾驭能力,人力资本的组织管理和应用能力等。

第二章

1.请简述市场经济引起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表现。

由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必然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由直接调控转变为简接调控、从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经济与法律手段为主;②国有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多元持股主体,个体经济的活跃与发展具有必然性;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是其客观要求。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哪些基本成就。

1.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共同发展的局面。

2.价格形成机制发生显著变化,政府直接定价的范围大幅度缩小,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范围不断扩大。

3.市场体系已经逐步发育成长。

4.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财政为主体的统收统支的分配体制已经被打破,国家对企业初次分配的直接干预明显弱化。

5.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从以国家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投资格局,转变成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投资格局。

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7.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也已发生变化。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1.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严重滞后;2.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3.改革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4.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4.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请简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其主要途径可以概括为:

1.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2.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3.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老工业基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基础改造,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固定资产的升级换代,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4.增加全民质量意识,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

5.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如何促进教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何促进教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长期来看,由于科技、教育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超前作用,能够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因此,要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科技、教育的发展放在首位去抓,增加智力投资的比重,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对经济建设的

能动作用,实施好科教兴国的方针。

6.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十七大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十七大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又提我国经济建设的“步走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十七大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要求。

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新的战略部署和更高的发展追求。

并且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规范表述方面,与以前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相互衔接和有机统一,形成了自1980年至2020年连续四十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四番的奋斗目标和雄心壮志。

7.谈谈你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1.基础工业发展落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讲求产值产量的评估体系,促使各地争上短、平、快的发展项目,而忽视了对基础工业的投资。

2.加工工业发展过快。

加工业发展利润丰富,产品价格偏高,各地纷纷上了大量的加工工业项目。

3.农业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1.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

请结合身边的事实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身边的事实说明在现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

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1.经济方式:

(1)财政政策的运用;

(2)货币政策的运用。

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 的供应量。

①再贴现率政策。

②存款准备金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3)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

(4)汇率政策。

2.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国家依靠法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运用法律、法规来调控经济,目的是为了使经济得以平衡发展。

因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起到规范社会经济生活准则的作用,它在调节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经济活动当事人具有普遍的约束。

如果谁违背法律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政监管手段:

从总体来讲,市场经济是反对过多的行政监管的,主要认为行政监管会抵制竞争而导致效率下降,行政监管增加,导致政府  扩张,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各方税负增加;行政监管由于本身需要监督,政府本身也具有经济人的特质,有一定的偏好,会导致不公正与寻租行为的出现;行政监管因信息滞后,它的科学性本身也值得怀疑。

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管是受到一定排斥的。

4.道德规范:

“以德治国”用道德规范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是必要的,它是“以法治国”的有效补充。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一是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

二是体制约束。

体制约束可分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约束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强化。

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有历史的原因,更有体制上的原因。

特别是体制的缺损,表明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盲目性低效益,使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3.政府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成过程中如何应对经济失衡的现实?

体制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在经济体制中,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是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政府自身改革。

目的是打破旧体制下形成的各部门间利益本位,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投融资体制改革。

二是进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搞活微观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如前所述,结构转换依据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的主导力量是市场。

通过体制转轨扫除市场经济的发展障碍,就是为结构转换释放出原动力。

然而,这还不够,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什么?

1.计划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计划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计划调控机制的任务远未完成,新旧体制在转制过程中存在许多摩擦、不协调。

2.财税、金融体制不完善。

财税体制改革后,新体制不完善之处主要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还有待于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