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80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余杭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规模以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指标稳步提升。

——质量效益。

余杭制造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逐步提高,培育出一批浙江省“三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大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融合发展。

余杭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0;

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均明显提高,建成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

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幅度、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均达到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100%,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

到2025年,建成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制造强区,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制造业创新能力、质量效益、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结构更趋合理,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在全省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助推余杭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高品质大都市新区。

表12019年、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2025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7

2.0

2.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79

100

120

规模以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

38.8

47

5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51.33

55

57

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亿元

316.81

415

550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22.4

25

27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每人

16

22.5

30

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

50

融合发展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86.58

>100

装备数控化率

28

65

机器联网率

35

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50.1

60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5

绿色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较2015

年下降16%

较2015年下降28%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幅度

较2015年下降30%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

年下降10%

较2015年下降1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00%

二、产业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和大数据。

依托阿里巴巴、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等,加快研发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云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中间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与工程信息服务公司的合作,建设一批面向制造业的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等,并加快开发基于云的应用服务以及信息安全服务。

提升制造业数据整合能力,着力突破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分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加强产品数据监测和分析、设备异常监控与预测、智能决策等解决方案研发与应用,发展企业级、行业级数据的深加工处理服务和内容增值服务。

——工业软件。

围绕企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依托集控科技、力太科技等企业,加快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过程控制和自动感知系统、工业设计和仿真软件、工业互联网基础平台等工业软件,以及面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成套节能环保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软件。

依托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培育,着力突破智能仓储软件、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车载信息系统等智能装备专用嵌入式软件。

——物联网。

依托未来科技城和杭州国际传感谷等平台,加快突破物联网基础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纳米传感器、MEMS传感器、RFID芯片等感知技术,短距无线网络、异构网络融合等传输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智能监控、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终端系统等系统应用技术。

积极开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专用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人员、物料之间的互联互通,发展工厂物联网的集成、咨询、设计、运维等服务。

(二)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汽车整车。

依托长江汽车、杭州比亚迪、西湖比亚迪、泓源电动车等整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大型客车、轻中型商务车、轿车等新能源乘用车及新能源特种车、物流车、微型车等。

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加快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力争突破多源信息融合、车辆协同控制、人机交互与共驾驶、高集成度的动力系统电动化、太阳能电池整车集成应用等整车智能控制技术,着力研发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加强与整车制造企业的协同制造能力,依托南都动力、中聚(杭州)新能源、五龙电动车零部件产业园、晶志康等,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充电站(桩)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鼓励万通智控、东华链条、德曼汽车、金仁汽车、欧文斯科宁等传统汽车零配件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开发新能源汽车用零部件产品,形成相对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

(三)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装备。

依托运达风电、微光电子、尚越新能源、日风电气等龙头企业,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突破高效太阳能光伏利用、低能耗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大规模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能源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及设备、大功率成套风力发电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和先进储能装置等,积极突破海洋能发电、核电关联产业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高效节能环保装备。

依托华立科技、炬华科技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用成套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电器和智能控制电器、电效管理系统、楼宇节能系统等节电装备;

依托杭锅、杭氧、钱江压缩机、福斯达等,大力发展高效锅炉、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制冷压缩机、空气提纯分离液化等高效节能装备;

依托南方中金环境、兴源环境、天创环境、蓝星膜、双林机械、巴布科克日立(杭州)等企业,发展水处理及回用、新型高效膜分离、海水淡化、烟气处理等环保装备。

——智能特种装备。

依托西奥电梯、春风动力、西子石川岛、双金机械等成套特种装备和机械制造骨干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着力研发具有智能控制、智能检测功能的电梯、立体停车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高铁等用的大型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等。

大力发展基于大型智能装备制造延伸的工程服务、设备租赁、运维服务等,探索形成基于装备智能化的大型装备管控一体化、远程诊断与维护等解决方案。

——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

依托永创机械、厚达智能、浙达精益、锐冠科技、贝克机械、米格电机等,重点发展包装、装配、焊接、切割、涂装、搬运、码垛、检测等工业机器人,着力突破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技术,加快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与应用。

积极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高速、精密、复合、多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和高性能检测设备。

(四)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生物医药。

依托贝达药业、民生药业、赛诺菲民生、天元生物、华方生命科技、胡庆余堂、杏辉天力等企业,大力突破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针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重点突破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产品及治疗制剂,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着力突破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

——高性能医疗器械。

依托未来科技城和东湖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促进医疗器械行业集聚发展。

按照智能、微创、无创、仿生、便携、移联等方向,引进发展分子诊断设备、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等临床检验设备,着力发展可降解血管支架、骨科及口腔材料植入物等功能性植/介入产品,智能型康复治疗设备、健康监测产品(包括可穿戴)等。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重点发展远程医疗、数字健康、移动医疗等产品,开展“产品+网络+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检测、诊断、健康咨询等第三方医学和健康服务。

(五)新材料

——金属新材及关键零部件。

围绕国家和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依托鼎盛铝业、杭汽轮铸锻、华光焊接、宝鼎科技、东华链条等龙头企业,发展大型、专用的锻造件、铸造件、液压件等金属材料制品,包括汽轮机转子、叶轮、风电机组叶片、专用吊钩、特种链条等装备基础件精密机械,及焊材、特种合金材料等新材料。

力争突破中型燃气轮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超长叶片、核电用冷却机主泵、核电汽轮机焊接(整煅)转子等国内空缺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

——高端电子材料。

以未来科技城为创新载体,加快新材料研发团队和企业集聚,重点依托华正新材、乐道战略新材料、尚越新能源、高新橡塑等龙头企业,着力开展有机硅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电池、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积极开展量子热超导材料、超电磁诱导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的研发。

(六)时尚轻纺

——时尚服装服饰。

依托华鼎集团、杭丝时装、嘉溢制衣、盛泽服饰、杰丰服装、尚金缘等服装服饰龙头企业紧跟国际时尚流行趋势,通过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中国元素与国外元素的融合,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丝绸、女装、男装等各类时尚服装及首饰。

追踪消费者需求升级方向和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趋势,发展以绿色、高感性、功能性纤维等作为面料的服装服饰,突出健康、功能、舒适及高附加值。

依托艺尚小镇,大力发展时尚用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包装品设计,培育时尚设计的信息服务、流行趋势发布及交易平台,打造国际化时尚社区和世界级时尚品牌互联网发布中心。

——时尚家居。

依托诺贝尔瓷砖、老板电器、银都餐饮设备、真北集团、中亚布艺、美术地毯、安泊厨具等家装、家纺、家用电器领域龙头企业,围绕现代生活品质需求和时尚家居潮流变化,重点发展时尚美观的家纺、瓷砖、橱柜、工艺品等家居装修装饰用品,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智能高效的厨电家电产品,打造时尚家居、智能厨房整体解决方案。

依托中国品牌布艺总部基地,开创以设计研发为主,打造集展览展示、行业信息中心、产品检测、设计培训、企业总部、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家纺总部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区域战略创新平台建设,将余杭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

重点加快省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为引领,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并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完善一批重点领域相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一批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应用。

鼓励重点企业建设高水平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商业模式。

到2020年建成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以上;

到2025年建成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鼓励龙头企业对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技术路线图、省级重点科技领域,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参与区域性科研平台建设。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围绕余杭区制造业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协同,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等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网上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着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合作形式,从金融端催化关键核心技术科技的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以产品成果与市场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评估交易机制,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

1.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开展百家骨干企业信息化“登高”,深入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培育,并逐步推广优秀解决方案。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实施一批智能制造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并加快在行业内、区域内复制、推广。

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大力发展智能化装备与产品,着力发展智能专用装备、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柔性流水线、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积极开展基于智能装备的商业模式创新。

专栏2智能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样板。

到2020年,全区计划组织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400个,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500台,“机器换人”对规上工业企业的覆盖率达到45%左右,机器人密度(每1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数量)达到150以上。

2.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积极创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鼓励高端装备、智能硬件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在家纺、服装产业开展工业云及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定制生产、定制销售。

在健康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开发可穿戴医疗器械,探索建设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健康服务。

专栏3“互联网+制造”创新创业工程

结合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建设,加快整合集聚制造业与互联网领域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与整合,引导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面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双创”平台,搭建一批面向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组织实施“互联网+”制造创新示范建设,突破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创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区。

到2020年,力争实施完成30个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建成2-3个面向制造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平台,2个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

3.强化信息经济的支撑作用

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串联其他产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一号工程”,继续加大对信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发面向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建立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云平台建设。

大力引培智能制造优秀服务机构、工程服务公司,不断研发创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着力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实验室”,为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方案诊断设计、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售后监测维护、大数据支撑等专业服务。

4.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园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改造,引导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感知设施等的合理发展和布局。

加快工业宽带网络优化升级,推动工业以太网以及IPv6、无线移动、融合组网及SDN等技术在工厂网络中的应用,构建支撑跨工厂、跨企业全面信息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

强化工业领域网络安全保障,依托中控、浙大工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探索制定工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探索建立工业控制漏洞风险数据库及服务平台,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安全监测、评估、验证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1.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引导和支持有条件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综合集成转变。

重点鼓励装备制造、信息经济领域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发展重大装备、成套设备的交钥匙工程;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转型开展设备维护、修理和运营一体化服务,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鼓励时尚产业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

支持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服务;

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专栏4服务型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建设,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领带动,加快整合服务型制造资源,推动制造系统的销售模式、生产模式、系统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供应链服务以及制造资源服务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服务型制造模式,着力培育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到2020年,力争累计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家,实施30个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围绕余杭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加速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与试验、医学科学研究与试验的推广应用,加快工业设计、科技中介、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

融合发展应用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托管、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云计算、信息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

优化发展物流、节能环保等辅助性服务业;

推进发展人力资源、品牌运营、广告营销、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

稳健发展融资租赁、风险投资、金融信托与管理、风险和损失评估等金融服务业。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

根据“浙江制造”知名产品培育要求,重点在以高端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工业领域内,培育行业“明星”品牌、“明星”产品、单向冠军等;

支持新能源汽车、服装家居等消费领域的骨干企业,拓展国内外时尚市场,培育一批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升级换代的知名时尚品牌。

加大涉外商标注册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知名品牌。

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品牌价值测算、市场推广等服务。

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信息经济、家纺布艺等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区域品牌的创建申报,加强区域品牌的使用和管理,研究制定行业联盟标准,打造“余杭精品制造”新名片。

2.加快质量升级

鼓励骨干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设立首席质量官,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办法;

支持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推广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线质量检测控制等管理技术;

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的技术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质量标杆交流学习活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市、区质量奖。

实施“产品换代”计划,着力实现质量的优等化,推动主要工业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工作,支持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