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5 电磁波传播特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设C板的反射系数为R,T0为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Tc为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
固定板A和可移动板B都是金属板,反射系数均为-1。
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天线PR处的相干波分别为
图1电磁波参量测试原理图
这里
其中,ΔL=|L2-L1|为B板移动距离,而
与
传播的路程差为2ΔL。
由于
的相位差为
,因此,当2ΔL满足
同相相加,接收指示为最大。
当2ΔL时满足
反相抵消,接收指示为零。
这里,n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场的波节点数。
沿一个方向改变反射板B的位置,使PR输出重复出现最大指示,或重复出现零指示即可测出电磁波波长λ。
为测准λ值,一般采用PR零指示方法。
图2相干波
和
的分布
相干波
的分布如图2所示,图中n=0的节点处ΔL0作为第一个波节点(参考点),对于n≠0的各值则有
n=1,2ΔL1=3/2λ,对应第二个波节点,或第一个半波长数。
n=2,2ΔL2=5/2λ,对应第三个波节点,或第二个半波长数。
……
n=N,2ΔLN=(2N+1)/2λ,对应第N+1个波节点,或第N个半波长数。
由此可知,两个相邻波节点(接收零值)间的距离为ΔLn-ΔLn-1=λ/2,(n+1)个波节点之间共有n个半波长,即ΔLn-ΔL0=nλ/2,可得波长的平均值为
λ=2(ΔLn-ΔL0)/n
再把式该式代回,可以得到被测电磁波的K和v等参量。
实验中可移动板B移动时不可能出现无限多个驻波节点,测试中一般取n=4已足够,它相当于5个驻波节点,这时被测电磁波波长的平均值为
λ=2(ΔL4-ΔL0)/4
四、实验步骤
(1)整体机械调整(见附录一),使PT、PR相向,轴线在同一水平面线上,调整信号电平,使PR表头指示接近满刻度。
(2)安装反射板A和B、半透射板C,如图1所示,注意A、B轴向成90°
角,C板法向与A板法向成45°
角,并注意反射板A、B的法向分别与PR、PT的轴向重合。
(3)固定A板,用旋转手柄移动B板,使PR表头指示接近零,记下零指示的起始位置。
(4)用旋转手柄使B板移动,再从表头上测出n个极小值,同时从读数机构上得到相应于(3)的起始零指示位置求得反射板移动的位置(ΔLn-ΔL0),连续测三次,求平均值,取n=3或4即可。
(5)根据测得的(ΔLn-ΔL0)值,计算λ、K和v值。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1电磁波波长、相位常数、波速的测量
示零计数
n=1
n=2
n=3
n=4
读数
65.652mm
49.565mm
34.291mm
18.326mm
|ΔLn-ΔL1|
16.087mm
31.361mm
47.326mm
λ=2(ΔLn-ΔL0)/(n-1)
——
32.174mm
31.161mm
31.551mm
波长平均值λ=(λ1+λ2+λ3)/3
31.629mm
因而测得的电磁波波长为31.629nm。
与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的出射电磁波参数的比较:
由于f=9.37GHz,因而电磁波波长理论值为
λ理论=32.017mm
理论与实际间的误差为
可见具有较大的准确性。
同时进行标准差的计算:
因而测得波长可写为λ=31.629(±
0.295)mm。
六、实验后思考
1.误差分析
测得的波长值和真实值间的误差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产生原因:
(1)读数误差:
对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存在偶然误差;
(2)装置搭建时产生的误差:
由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反射板和45°
放置的玻璃板均为手动放置,且缺少准确测量摆放角度的方式,因而搭建时难免与理想装置相差较大:
(3)电流示零处并非一个精确的点,而是在一段区间内均呈现为0。
在实验中,虽然我们统一选取了“即将离开零点”处的值作为零点记录,但对于“即将离开零点”的定义难免会产生偏差;
(4)反射板和玻璃板并不理想,存在的不平整的平面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2.对装置改进的建议
根据对误差来源的分析,可对装置做如下的改进:
(1)针对自行搭建装置时产生的角度误差:
永久固定反射板和玻璃板的位置;
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便捷地确定所放置的板的位置及角度。
(2)针对零点选择时的偏差,可设计一个数字式读数装置,当探测到的电流从0开始正向经过一个极小量(如1μA)时,发出提醒,则实验中仅需缓慢移动活动臂,便可根据提醒,准确地记录下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Part2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
(1)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2)研究电磁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
(3)研究电磁波在介质表面发生无反射的条件。
(3)测试用介质板、金属板。
三、实验原理
1.电磁波斜入射到两种不同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定律
(2)折射定律
式中ε1、ε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介电常数;
θ1、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2.平行极化波入射到两种介质分解面上发生无反射(全透射)的条件
平行极化波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R||和透射系数T||的菲涅尔公式为:
其中,E1为入射波场强、E1’为反射波场强、E2为折射波场强。
欲使平行极化波斜入射时发生无反射,即R||=0,由上式应有
n2cosθ1=n1cosθ2
可以解出无反射时的入射角为
θB称为布鲁斯特角。
平行极化波斜入射到厚度为d的介质板上,如图3所示,当θ1=θB时,入射波在第一个界面上发生全折射,折射波入射在第二个界面上,仍然满足上式中的条件发生全折射,在介质板后面就可以接收到全部入射信号。
图3斜入射时的全折射
3.垂直极化波不可能产生无反射(全折射)
垂直极化波入射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反射系数R⊥和折射系数T⊥分别为
一般而言,ε1≠ε2,可以证明垂直极化波无论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还是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总有n1cosθ1≠n2cosθ2,故R⊥≠0,不可能产生全折射。
沿任意方向计划的平面电磁波以θ1=θB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反射波中只有垂直极化波分量,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垂直极化波。
4.电磁波斜入射到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对于良导体,E2=0
四、实验内容
1.调试实验装置
首先使两个喇叭天线相互对正,它们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
具体方法如下:
旋转工作平台使0°
刻线与固定臂上的指针对正,再转活动臂使活动臂上的指针对正工作平台上的180°
刻线,然后锁定活动臂。
打开固态信号源开关,连接在接收喇叭天线上的微安表将有指示,分别微调发射喇叭天线和接收喇叭天线的方向,使微安表的指示最大,这时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就相互对正了。
2.电磁波入射到良导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首先不加反射板,使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相互对正,调整固态信号源,测出入射波电场E1(可使微安表指示60μA),然后把良导体反射板放在转台上,使导体板平面对准转台上的90°
刻线,这时转台上的0°
刻线与导体板的法线方向一致,转动转台改变入射角θ1,测量在反射角
时的反射波场强
(仍用微安表指示的电流表示),把测试数据填入表2中,最后可把接收天线转到导体板后(180°
刻线处),观察有无折射波。
3.观察、测试介质板上的反射与折射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把导体板换成介质板(有机玻璃板),观察、测试电磁波在介质板上的反射和折射,把测试数据填入表3中,并验证|R|+|T|=1。
图4介质板上的反射与折射
4.平行极化波斜入射到介质板上无反射实验
(1)把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转到平行极化波工作状态(喇叭天线短边平行于地面)。
首先测量入射波电场E1(可使微安表指示60μA),然后把有机玻璃板放在转台上,使有机玻璃板平面对准转台上的90°
刻线。
转动转台改变入射角,使E2=E1,反射波场强E1’=0(可把接收天线转到反射波方向验证),这时θ1=θB,把测试数据填入表4中。
(2)把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转到垂直极化波工作状态(喇叭天线短边垂直于地面),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有无全反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把发射天线转到任意方向(例如顺时针旋转45°
),使入射角θ1=θB,在反射波方向分别测量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记录实验结果。
表2良导体表面的反射
入射角θ1
20°
30°
40°
50°
60°
70°
80°
反射角θ1’
20.8°
27.8°
38.0°
47.5°
58.5°
72.5°
78.5°
反射角与理论值误差
4.0%
7.3%
5.0%
2.5%
3.6%
1.9%
入射场强E1(μA)
72.0
反射场强E1’(μA)
71.0
81.0
80.0
55.0
56.0
衰减系数
0.014
0.000
-0.125
-0.111
0.236
0.222
图5理论与实际反射角的对比曲线图
从测得反射角和理论值的误差比较中可以看到,两者吻合地非常好,最大也仅有7%的误差。
图5给出了理论和实际的对比曲线:
而比较入射和反射的场强则会发现有明显的反常情况:
在30°
左右,入射和反射的电磁波可以近似看成相等;
但在60°
左右出现比入射光更强的电磁波。
对比图如图6所示。
对于低入射角和高入射角处的数值,我们给出的解释是:
由于入射光束是几乎垂直地打在反射板上,因而反射后能够几乎完全地被探测器检测到。
而对于大角度光线,则由于光束有更大地机率向其他方向散射,因而反射光线会有较大程度的衰减。
而对于60°
左右处探测场强大于入射场强的反常现象,我们怀疑在这个角度处,由于反射板的缺陷,入射光线也部分地被探测器收集到了。
图6入射与反射场强的对比曲线图
附录:
电磁波综合实验系统
一、电磁波综合测试仪
电磁波综合测试仪如附图1所示。
附图1电磁波综合测试仪
(1)系统简介
①固定臂。
②活动臂,可以自由转动。
③转台,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动,转动的角度可由边缘的刻度读出,左右各180°
④固态信号源。
⑤衰减器,用于控制发射信号大小。
⑥发射天线,是角锥喇叭天线,可绕水平或垂直轴线转动。
⑦接收天线,也是角锥喇叭天线,也可绕水平或垂直轴线转动。
⑧振荡器,是一个波导谐振腔,调整调节螺栓可使接收信号发生谐振,从而使接收信号增强。
⑨检波器。
⑩指示器,是一个微安表头,可以定量指示接收信号大小。
(2)仪器的调整
①调整底座上的三个螺栓,使转台平面水平,调整时可以用水平仪。
②使收、发天线对正:
旋转转台,使180°
刻线与固定臂上的指针对正,使活动臂上的指针与0°
刻线对正;
通过目测,使收、发天线对正,收、发天线的上沿都应水平;
打开信号源,左右轻微转动收、发天线,使接收信号最大;
最后固定收、发天线,系统就调整好了。
(3)附件
单缝衍射板、双缝干涉板。
反射板(金属板),板透射板(玻璃),水平、垂直金属丝栅。
二、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
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由振荡器、隔离机和主机组成,主机面板如附图2所示。
体效应管装在工作于TE101模的波导谐振腔中,调节振荡器的螺旋测微器,可改变调谐杆伸入波导腔的深度,从而连续平滑地改变微波谐振频率。
调节位于波导腔前面法兰盘中心处的调配螺钉,可使波导腔与外电路实现最佳耦合。
隔离器保证振荡器与负载间的匹配与隔离,使微波输出和功率更加稳定。
附图2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
(1)主要技术指标
频率范围:
8.6-9.6GHz。
频率误差:
±
5MHz。
输出功率:
不小于20mW。
(2)使用方法
琴键式开关分别是等幅波/方波选择,电压/电流选择和电源开关,实验中一般选择等幅波、方波形式。
开机前,先不要将固态源振荡器连线插入主机的“输出”插口。
按下电源开关,此时数字表头应有指示。
当工作状态为“等幅”,在电压指示状态下,数字表头应指示10-12V左右的电压;
按下电流按键,数字表头的指示应接近零值。
关闭电源开关,再将固态源振荡器连线插入主机的“输出”插口,然后再打开电源开关,固态源便开始振荡,微波能量从波导口输出。
调节螺栓测微器可改变振荡器的输出频率。
从测微器的读数对照“频率—测微器读数对照表”可简易确定振荡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