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97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初稿1Word下载.docx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旅游是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冉琼等,2010)。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生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环保产业,而且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附加值高、富民效果好,也是当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冉琼,等,2010)。

安徽省皖南地区区域优势突出、典型性明朗,其优化产业战略值得分析研究。

对其研究问题的深入以及为其他类似发展模式的地区合理开发、科学运作提供借鉴有着重大意义。

文化生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008年1月2日,经文化部批准全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涵盖宋至明清徽州一府六县(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地域,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面积1.3881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对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普遍认为,古徽州之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代表的近5000处徽州古村落星罗棋布于黄山、白岳之间、新安江画廊之上,10000多处地面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徽州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相对完整的独特地理文化单元,干百年的吐纳凝聚,蕴积提升,渐成地域特色而又顽强承传中华文脉、壮实了中华文魂(方利山,2009)。

中国学者充分认识到,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破坏性较小、可持续性较高的旅游发展形式。

它特别强调利用文化因素来吸引游客,这些因素可以是物质的,如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等;

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宗教活动、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吸引游客去体验和探索自己不熟悉的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传统、文化遗产等文化内涵。

实际上,文化旅游越来越同所谓“奇异”和“原始”文化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诱使人们去参观访问这些社会(陈刚,2009)。

有学者总结了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规划理念滞后、开发人才匮乏,开发形式单一、内容重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开发度低;

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投资力度较低、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宏观指导、支持不足,交通相对不便;

原生态文化的异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冉琼等,2010)。

具体到徽州旅游开发这一具体问题,学者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开发面较窄,削弱了徽州文化的魅力;

开发深度不够,游客体验较少;

市场定位不清,无序竞争明显;

资源浪费严重,效益低下;

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投人,后劲不足(朱生东,2008)。

关于文化保护,学者们认为,我们要加快立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宣传和公众教育;

明确管理责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监管(余韵等,2010)。

也有学者强调文化生态旅游要强化管理,指出要做好四个方面,分别是加强立法与管理;

文化生态旅游教育;

文化生态旅游研究;

文化生态旅游人才培养(黄安民等,2000)。

国内学者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比较有特点如,引进、培养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保护与开发并重;

合理的旅游经营模式;

构建合理的旅游利益相关者;

各利益相关者角色的合理定位(冉琼等,2010)。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旅游的综合研究,有学者指出,提高民族(区域)文化旅游地居民的文化适应性,保护民族(区域)旅游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民族(区域)文化自觉意识是把人类学中的“民族的自觉意识”与“文化自觉”两者相结合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王敏,2008)。

首先,提高民族(区域)旅游地区的民族(区域)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在民族(区域)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将自己文化中的更优秀的东西展现给旅游者。

再其次,能够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文化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能够体现并促进民族(区域)文化素质的提高。

(王敏,2008)。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选题研究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自觉理论,认知徽州文化、生态旅游,并深入探索其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此我们把研究内容分为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保护与文化利用四个维度,其中文化自觉又具体可操作化为,各美其美:

文化认同;

美人之美:

文化包容与文化接纳;

美美与共:

文化自豪与文化传播;

天下大同:

态度与愿景四个方面。

以期宏观把握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现状,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政策建议并予以讨论。

(二)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

本选题通过问卷调查为主、文献分析为辅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70份,筛选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为90.351%。

本次调查为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工具为《皖南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查问卷》,该问卷共28题,其中基本信息4题,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保护、文化利用等四部分共24题。

(三)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案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为徽州文化地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本选题选取徽州文化核心区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三个区县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皖南地区宣城市的郎溪县、宣州区两个区县做对比研究。

(四)资料分析方法

运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51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录入、筛选、改错、检验和统计分析。

(五)调查组织

本次调查由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具体组织实施,使用经专业老师路幸福指导修订过调查工具《皖南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人日均调查12份,每份问卷的调查时间均不低于10分钟。

而后,由研究者对回收的全部问卷进行审核、筛选,并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最后由调查员人均录入50份问卷至SPSS13.0FORWINDOWS,研究者汇总数据初稿并审核、抽检。

研究者根据数据终稿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515份问卷,其中徽州文化核心区占75.7%,皖南地区宣城市占24.3%,符合调查设计。

这其中徽州文化核心区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分别占调查总量的24.9%、27.3%、23.1%,除黄山市市区略多外,基本持平。

调查者中,本地居民占86.0%,游客样本量也超过72份,超过50份,属于大样本,具有代表性。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3%,女性占42.5%,基本符合人口性别比,男性偏多于女性的现状,可见我们的抽样还是很科学的。

本次调查涉及了各个年龄段,18-40周岁是主要的被调查人群,占总数的61.6%;

此外,18周岁以下被调查者占12.3%,41-60周岁的被调查者占21.4%;

60周岁以上较少,但依然有4.7%。

在515名被调查者中,填写的职业近百种,基本囊括了各行各业的人群。

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得出,被调查者中,学生占25.2%,个体经营者占17.6%,服务业从业者占10.7%,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占9.2%,各类企业工作人员占8.9%,农民占3.5%,工人占2.6%,无业、待业人员占7.2%。

本次调查涉及了各类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除小学及以下和本科以上分别仅占4.9%和2.2%外,初中(26.4%)、高中、中专(31.5%)、大专、本科(34.8%)分布较为平均,具有代表性和区分度。

(二)文化认知状况

1.文化遗产的认知

调查显示,徽菜是皖南地区徽州非文化遗产知晓度最高的一项,知晓率高达74.4%,除此之外,徽剧(46.7%)、绿茶(45.5%)、徽州三雕(41.8%)、歙砚(40.6%)是知晓率较高的几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知晓率为28.90%。

其中在徽州文化核心区,各种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晓率整体略高,平均知晓率为29.80%,徽菜知晓率高达75.00%,徽州三雕(49.23%)、徽剧(46.91%)、绿茶(44.33%)、歙砚(43.81%)紧随其后,徽州三雕在徽州文化核心区知晓率明显高于整个皖南地区,此外,“其他非遗”的选择率仅有0.77%,说明问卷选项设置完备,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在选项中,部分选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皖南非徽州文化核心区,譬如小马灯,显而易见,其在宣城市郎溪县的知晓率59.77%远高于整个皖南地区18.4%的知晓率,同样的,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在万安镇所在的休宁县知晓率就高达63.03%,这些从侧面也证明了本次调查各调查地域选取恰当,调查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认知途径

分析显示,通过从老一辈那里得知、从政府或相关部门宣传得知、从书籍网络中得知、从实践中得知等四种途径是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认知途径,仅有0.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其认知途径。

从书籍网络中得知(56.5%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应答百分比为31.0%)、从老一辈那里得知(56.1%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应答百分比为30.8%)是主要认知途径,两者总计超过了60%,此外,从政府或相关部门宣传得知和从实践中得知仅占19.9%和17.4%。

鉴于此,我们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居民对徽州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同时,我们也倡导更多的居民能够积极融入文化,关注生活,通过亲身实践去发现文化的丰富和精彩。

3.文化保护认知

调查显示,分别有44.7%和43.1%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本地文化重在百姓的自觉保护和政府的保护,可见广大居民认为百姓自己和政府是文化保护的主体和主力。

有11.1%的人认为社会团体的保护也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绝大多数居民并部看好企业公司能在文化保护上起多少作用,仅有4.0%的居民认可企业公司在文化保护中的一些作用。

(三)文化自觉

1.各美其美:

文化认同

调查显示,本地居民多认为(79.6%)徽州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仅有5.2%的本地居民不认可徽州文化,认为他封闭落后。

然而,游客中超过81.4%的人认为徽州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仅有1.4%的游客不认可徽州文化。

当然游客们对各自的家乡文化也是相当认同的。

调查还表明,徽州文化作为一种受到高度认同的文化,不愧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这其中所显示出的文化认同,所体现出的本地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游客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都是“各美其美”的重要体现,可以说,皖南地区的居民以及到皖南地区参观接触徽文化的游客们都是能够做到“各美其美”的,这是文化自觉的初级表现。

2.美人之美:

文化包容与文化接纳

调查显示,本地居民多(52.1%)希望游客尊重本地文化,有29.8%的居民甚至希望游客能够推崇徽州文化,15.4%的居民希望游客能够接纳本地文化,有0.7%的居民要求游客至少要对本地文化非批判,就是说可以不崇尚,但也不要否定,可见超过97.2%的本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游览是提出要求的,是希望游客能够做到文化接纳的。

而游客们也普遍表示,我们应该广泛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化,积极宣传丰富多彩多的中华文化,了解其他文化,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接纳的荣誉感,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接纳能力。

同样,游客来到皖南地区,来到徽州文化的核心区,也是非常希望本地居民能够接受他们的家乡文化的,超过56.5%的游客希望本地居民尊重家乡文化,26.1%的游客希望最好可以接纳他们的家乡文化,有17.4%的游客甚至希望他们所到之处的居民都能够推崇他们的文化,简单分析可见,100%的游客是希望旅游地居民能够做到文化包容,能够正确的看待和尊重外来文化的。

反过来看,调查显示,面对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文化差异,超过45.8%的本地居民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并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另有30.6%的人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外来文化,同时有17.1%的本地居民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向游客宣传本地文化,以期得到游客的尊重,加强文化交流”,总的来说,超过93.5%的本地居民是能够包容外来文化的,是能够尊重外来文化的,具有良好的文化包容性。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分别有4.2%和2.3%的本地居民选择漠视外来文化和抵制批判外来文化,这是不利于文化交流的,也是文化包容性有待提高的,“文化自觉”尚待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样,面对旅游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家乡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更有超过55.1的游客表示要“了解并汲取旅游地文化的精华”,另有30.4%的游客表示要“了解并尊重”旅游地文化,同时有8.7%的人希望通过“努力向当地居民推介家乡文化,以期得到居民的尊重,加强文化交流”,总的来说,超过94.2%的游客是能够接纳徽州文化的,是从心底尊重徽州文化的,具有良好的文化接纳性。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分别有4.3%和1.43%的游客选择抵制批判徽州文化和漠视徽州文化,这是不利于文化交流的,也让我们对于他游览徽州地区表示不解,这不足6%的游客的文化接纳性却可以改进,“文化自觉”也存在瑕疵。

3.美美与共:

文化自豪与文化传播

首先我们来看文化自豪,在徽州这种旅游区,见到外来游客是很正常的,当本地居民看到游客时,超过82.4%的本地居民都表示会主动向游客介绍徽州文化,并就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知识进行广泛宣传;

在问及当您外出旅游时,是否会向外地居民介绍徽州文化时,仍有78.6%的本地居民选择了“是”。

当一个地方的居民能够认同本地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后,能够不吝啬本地的优秀文化,积极宣传本地文化,这就是文化自豪的最好表现,调查表明,本地居民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谈及如何更好的提高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居民们纷纷表示,要提高本地居民文化自豪感,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徽州文化,发展地方文化教育,同时加大文化保护力度,更要保护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个基本上,通过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发展经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切实体会到徽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作为当地居民,要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努力学习和了解本地丰富的文化现象和内涵,正确认识徽文化的优缺点,了解各地的多彩文化,并在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增加地域文化自豪感。

相比较而言,来本地旅游的游客来自天南海北,他们背后有着丰富的客源地文化(家乡文化),超过81.4%的游客表示他们会向本地居民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会传播家乡文化;

同样,当他们来到本地,认同徽州文化,接纳徽州文化后,超过78.6%的游客表示回到家乡后要向家人介绍徽州文化,这就做到了徽州文化的在相当广泛的地域进行了传播。

这么多的游客能够来时给本地传播来丰富的客源地文化,走时向家乡传播回多彩的徽州文化,这就是文化传播,调查显示,游客有着相当的文化传播意识。

4.天下大同:

态度与愿景

一方面,中国现代文明下,本地居民和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角度:

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是任何其他文化所能比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各国各地游客都应入乡随俗,本地居民多应推崇本地文化,同时可以接纳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

二是从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出发,认为西方文化过于开放和抽象,不能盲目推崇,但西方文化也有它先进的地方,对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加以吸收和借鉴,绝不能再走盲目排外的老路;

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出发,认为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传统文化,尊重西方文化,尊重当代文明,可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应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认证态度。

我们认为,现代文明下的中国人,在保护好、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合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我们要合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在保护、宣传的基础上走出去。

要传播中华文化,不吝惜的与全人类共享,并从中创造财富与价值。

我们相信,一个多样化、特色化、效益化的中西文化交融新模式是值得期待的。

另一方面,怎样将文化中的世界性和国际性本土化也是我们团队非常关注的问题。

对此,广大游客和本地居民主要认为,传统的就是国际的,世界性和国际性的东西也都来源于传统,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扬长避短,汲取这些被世界广泛认同的优秀文化,不盲目,不保守,加强政府引导,积极传承本土文化,发挥优势,加强交流与学习。

一方面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样可以向世界和国际社会表明什么样的世界性文化是我们乐于接受的,这有利于文化的成功本土化;

另一方面,做国际文化的引进者,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向中国介绍西方优秀文化,这样一个熟知中华文化运转模式的人,可以知道如何将优秀的西方文化应用到中国实践中去,这有利于文化的本土化成功。

总而言之,在当代中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的世界,仍是我们心中永不落幕的愿景。

(四)文化生态保护

1.文化生态现状

调查显示,超过52.4%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活中仍保留一些家乡传统习俗,但非常少,有39.4%的被调查者选择还是有比较多的家乡传统习俗在生活中被保留了下来,总的来说,仅有4.9%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活中已经基本不再保留任何传统习俗了,这就是当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现状。

当然,近60%的被调查者在一定数量或相当数量上的文化传统缺失,仍警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此外,当被调查者被问及“是否愿意选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路线”时,67.8%的人表示愿意,4.9%的人表示不愿意,此外都选择了无所谓,这表明,大多数人是愿意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愿意体验“文化生态旅游”的,这说明,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未来发展,是有可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2.政府满意度

在被问及对当前政府文化生态保护力度的满意程度时,51.7%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11.2%和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总的来说,对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态度是满意的,但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的。

3.面临问题

通过分析,当前阻碍文化生态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问题是“认识和关注不够”(59.2%)、“缺乏有效保护”(45.0%)和“缺乏资金”(30.6%),我们认为,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短期内无法解决,需要长远规划和设计的问题。

我们认为促使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认识和关注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合理宣传,既要保证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继续推进,又要继续保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保持客流量的相对稳定。

同样,如何有效传承文化,如何应付外来文化冲击都是我们所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资金缺乏也是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4.前景看法

虽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有55.1%的被调查者是“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当然担忧的也不少,调查显示,分别有21.0%和2.0%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比较不乐观”甚至是“完全不看好”,喜忧参半但总体偏向乐观的前景观,正说明了文化生态保护既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难事,只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是终将能够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

5.发展方式

关于文化保护的发展方式,主张文化保护与商业化运作始终是主流,超过76.1%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这种发展方式,有12.5%的被调查者担心商业化运作在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可能导致部分不可逆的文化生态破坏,表示无法接受商业化这种功利色彩严重的运作行为与公益性的文化保护发展产生某种关联。

6.政府建议

主流观点来看,被调查者依然非常期待政府能够在文化生态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超过71.0%的被调查者建议政府“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和半官方或非官方的民间团体多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加大宣传”,切实做好文化生态保护的统筹与协调,此外,分别有58.8%和38.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通过合法的奖励承诺,认可和鼓励广大民众积极自主的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鼓励全民保护”、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切实保护本地文化生态”。

(五)文化生态利用

1.对本地经济的影响

调查显示,分别有87.9%、77.7%、66.3%和48.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旅游开发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居民收入两极分化。

数据分析显示,文化生态利用对本地经济的影响率为56.65%。

2.对本地环境的影响

调查显示,分别有78.8%、77.9%、58.3%和30.0%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交通状况、促使了本地人环保意识的加强、导致了本地环境质量下降。

数据分析显示,文化生态利用对本地环境的影响率为43.93%。

3.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调查显示,分别有85.7%、43.9%和35.3%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开发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改善了本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民风民俗受到了影响,本地的违法现象也增多了。

数据分析显示,文化生态利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率为32.17%。

4.文化利用的问题与建议

我们进行旅游开发,就一定要思考它的利于弊,要重视旅游开发,认真审视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开发是合适的,是有益于文化生态保护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保护景区的生态安全(32.8%);

形成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吸引力(28.8%);

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对旅游活动进行科学布局(23.6%)是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也有14.8%的被调查者希望旅游开发亦能够重视“减少景区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