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80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育种与栽培.docx

水稻育种与栽培

作物育种学各论

第一章水稻育种

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

一、水稻生产的重要地位

1、稻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

•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以上。

•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产量高而稳,适应性强。

•稻米食味和营养价值好,品质优于其它粮食。

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

(1)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

我国年均生产稻谷1.66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9%,为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年均4.9亿亩,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次于印度;稻谷平均亩产338.5公斤,比世界平均高38.3%,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2)我国是稻作历史古国

●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

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谷、米粒、稻秆等遗物出土者达73处,最早的是浙江桐乡罗家角(7040±150BC)和余姚河姆渡(6950±130BC)。

古籍上有关水稻的记载非常丰富。

(3)我国是稻种资源富国

●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漠河,53°27′N)。

生态环境极为多样,稻种资源异常丰富。

●到1990年底为止,我国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国内品种达54972份,其中古老的地方品种达46887份。

(4)我国是水稻科技强国

•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比国际水稻所育成IR8时间早十年。

•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我国水稻育种简史与主要成就

•我国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

•建国前水稻的生产和育种,技术力量对比薄弱,水平低,发展缓慢。

•建国后,我国始终把育种和普及良种作为稻作增产的重要措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水稻良种矮杆化和杂交稻的兴起,为国际水稻育种界所瞩目。

50年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时期:

●高杆良种的评选利用(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

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

●矮化育种阶段(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

3个里程碑式的品种:

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杂种优势利用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袁隆平,李必湖,谢华安

南优系统,汕优系统,汕优63

●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80年代至今)

桂朝2号,特青,直立穗粳稻

●分子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

第二节水稻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

二、水稻育种的基本目标

1、高产

水稻的产量潜力究竟有多大?

水稻的产量潜力是指在最理想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所能获得的最高产量,据竺可桢(1964)估算,如果光能利用率达到3%,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单季稻产量可以达到21.24t/hm2(1416kg/亩)。

选育高产品种,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选择:

(1)营养生长势强(奠定生物产量的基础)

(2)株型好

a、丛生快长型(丛化育种)b、直立穗型c、重穗型

d、新株型育种与超级稻:

袁隆平的超高产杂交稻株型

(3)穗粒结构协调

(4)叶粒比协调(源库协调)

(5)个体与群体的协调

2、优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良稻米品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提出了品质育种。

•泰国大米(籼)的品质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声誉。

•国际上日本、韩国、美国都很重视优质粳米的生产与研究。

•特别是日本喜食中短粒粳米的习惯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基本一致。

由于长期重视品质改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日本粳稻素以品质优异著称于世。

•不同地域居民、不同民族对稻米品质要求各异

•南方:

籼米北方:

粳米少数民族:

糯米、红米等

(1)外观品质

•a、稻米的长度和形状

•稻米长度的分级标准:

•特长>7.5mm

•长6.61~7.50mm籼稻多为前两级

•中等5.5~6.60mm

•短<5.50mm粳稻多为后两级

•稻米形状是以长宽比确定,分级标准为:

•细长:

>3.0

•中等:

2.1~3.0

•粗:

1.1~2.0

•圆:

≤1.0

•国标优质稻谷(籼)要求达到2.8

•b.垩白质:

是松散的淀粉,易碎,外观差

•垩白质又分心白、腹白和背白,

•要求垩白小或无。

•衡量指标有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国标优质稻谷1、2、3级

•垩白粒率分别要求小于10%、20%、30%,

•垩白度分别要求小于1%、3%、5%。

•c.胚乳的半透明性

•根据稻米的胚乳透明程度,可分为蜡质和非蜡质两类。

•蜡质稻米无直链淀粉或含量极少,外观不透明,即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2%)。

•非蜡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很大(2.1~32%),其外观表现为不透明、模糊和半透明。

一般市场上受欢迎的是透明度好的稻米。

•云南的软米虽不透明,但米质较好,冷饭软而不硬,直链淀粉含量低。

(2)蒸煮和食用品质(理化性质决定)

•a.直链淀粉含量

•分级:

•高>25.0%

•中20.1~25.0%

•低9.1~20.0%

•极低2.1~9.0%

•糯性<2.0%

•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胀性大,米饭干燥、蓬松;中等含量的品种米饭较软而不粘,冷后不返生;低含量的品种米饭粘而软;极低含量和糯性品种直接食用少,一般加工副食品。

•绝大多数籼米属高或中等含量,大多数粳米属低含量。

•生活习惯不同对米质的要求亦不同。

如南方人喜食含直链淀粉中、高的籼米,北方喜食直链淀粉含量低的粳米,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等地)还喜食糯米。

•b.糊化温度

•即在米饭蒸煮时,稻米淀粉粒加热吸水膨胀至不可逆时的温度。

此时淀粉粒在偏光显微镜下失去双折射现象,所以也称双折射终点温度。

•测定糊化温度的方法是把精米置于1.7%氢氧化钾溶液在30℃处理23小时,然后测定其扩散度与透明度,即碱扩散值。

•c.胶稠度:

即米胶稠度:

一般测定4.4%的米胶冷后的凝胶长度。

•d.香味:

香米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米香的主要化学物质是2-乙酰-1-吡咯啉。

•e.食口性:

依生活习惯和各人口味有差异,但一般要求米饭白,有光泽,松而不硬,软而不粘,有韧性和滑润感。

(3)加工品质

•糙米率(稻谷去除果皮后的%)

•精米率(糙米去除种皮、胚后的%)

•整精米率(去除碎米后的整米%)

(4)营养品质

•主要为品种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

•一般品种蛋白质含量通常在8~9%,

低的5~6%,高的10~12%。

蛋白

质含量过高,往往食口性差。

3、多抗

(1)抗稻瘟病:

稻温病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

病原菌变异性很强,能不断产生新的生理小种。

类型有叶瘟、穗颈瘟、技梗瘟、粒瘟等。

(2)抗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是仅次于稻瘟病的主要水稻病害。

(3)抗纹枯病:

纹枯病分布广,危害大。

尚未筛选出免疫或高抗纹枯病的种质资源,主要是利用中抗种质进行抗性育种。

(4)抗条纹叶枯病:

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5)抗虫:

抗飞虱、螟虫等。

4、广适

三、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

(一)产量性状的遗传

穗数、粒数和千粒重都属于数量遗传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极少例外。

而且各自受有关特性的制约,例如穗数受分蘖力和成穗率影响,粒数受穗长、穗分枝和着粒密度影响,千粒重受粒形大小和灌浆充实度影响。

因此产量性状的遗传力低,受环境影响较大。

1、穗数2、粒数3、粒重(遗传力较高)

(二)农艺性状的遗传

1、矮生性(株高)

矮生性遗传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有利矮杆基因的研究、发掘和利用,矮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60年代的事。

我国在这方面据世界领先地位。

粳稻的矮生基因可分为两类:

•一类由单位点主效基因控制,如矮银坊、矮鬼(两者都不等位)、大黑(d1)、九洲矮3号(d53),而且在遗传上往往不等位。

•一类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许多矮杆推广粳稻均属此类,如日本晴,农垦57等。

•因此粳稻的矮生性遗传较为复杂

2、生育期

•水稻品种的生育长短差别主要是从播种到出穗阶段,从出穗到成熟之间的差别很小,灌浆快慢根据穗型大小、温度、水分及一些生理因素有关。

•水稻是短日喜温作物,对日长和温度反应的敏感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在品种间有明显不同,遗传机制较复杂。

生育期长短的遗传受制于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

(三)抗性遗传

1、稻瘟病抗性

•稻瘟病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

病原菌变异性很强,能不断产生新的菌系和生理子种,因此遗传上比较复杂。

我国利用7个鉴别品种将稻瘟病菌分为7群43个小种。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有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控制两类,多属显性。

主基因抗性(垂直抗性)易因小种变化,导致丧失抗性。

因此,微基因抗性(水平抗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

2、白叶枯病抗性

•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研究随选用的抗源、菌种和试验条件而不同。

籼稻的情况比粳稻复杂,主要与热带区菌种复杂有关。

•白叶枯病的抗性不论能籼、粳多受主基因控制,抗表现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或为隐性,并可能存在显性基因的互作作用和抗性修饰基因。

现已鉴定定名的主效基因排名至23(Xa-23),实际共有19个。

3、纹枯病抗性

•迄今尚未筛选出高抗纹枯病的种质资源。

•日本在50年代有过研究,认为抗病为显性。

江聘珍(1979)认为抗病为隐性。

沙学延(1987)和王建林(1989)认为抗性为不完全显性,F2呈连续变异,断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最少有效基因数为1~4对,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均较低。

•潘学彪的研究认为纹枯病的抗性由显性基因控制,并且存在不等位基因。

4、条纹叶枯病抗性

•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籼稻的抗性好于粳稻

5、抗虫性

•抗虫性表现显性或隐性,受1-2对主基因控制。

•。

第三节稻种起源与种质资源

一、稻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染色体组

(一)稻属植物的种类、分布

稻的学名为OryzasativaL.,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

1931年罗斯契维兹(Roschevicz)根据稻属植物的形态和地理分类,将稻属分为4组:

(1)普通野生稻

(2)颗粒野生稻

(3)紧穗野生稻

(4)长喙野生稻

⏹稻属各个种的分类和名称比较复杂和混淆不清。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后经张德慈(1985)总结归类为22种。

⏹我国是世界上原产野生稻的主要国家之一。

据调查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其中有一年生和多年生,护颖为线状或披针状,颖花表面呈格子形,这些特征在栽培品种中都可见到,因此认为它是在栽培稻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的一组。

⏹另外非洲野生稻、光身野生稻、长药野生稻也是栽培稻关系密切的种。

(二)稻属植物的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二、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

•日本冈彦-(Oka.H.I)认为栽培稻是分散起源或多起源。

籼起源于印度,粳起源于中国。

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栽培稻起源的不同见解

•建立较早、较有影响的是丁颖的观点。

丁颖(1949,1957)根据我国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植物学、地理学分布,结合历史学、语言学、古物学、人种学,认定华南一年生和多年生野生稻是我国栽培稻的祖先。

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稻作可能发轫于距今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扩展于4000年前的禹稷时代。

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种的系统发展过程提出五级分法。

•柳子明(1975)认为我国稻种起源地可能是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有野生稻分布,我国各大河流又发源于此。

起源于云贵高原的稻种,可能沿河流分布于各流域下游各地,长江和西江(广西、广东)流域为稻谷驯化的两个地带。

•王象坤,程佩声的研究,云南的光壳稻是从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成的粳型陆稻,由此进一步演变成栽培稻粳稻。

(3)关于稻作起源的问题

a.单起源和多起源的分歧与矛盾

b.稻作传播与民族迁徙的矛盾

c.籼粳单源和独立起源

d.陆稻和水稻起源先后的问题

2、栽培稻的亚种生态分类

a.籼、粳型分类

•加藤(Kato,1928,1930)根据形态学、生理学和杂交亲和性表现,将亚洲栽培稻分为印度型(indica)和日本型(japonica),前者又分4种生态型(夏稻Boro、秋稻Aus、冬稻Aman、久来稻Tjereh),后者分3种生态型(普通粳稻Keng、布鲁稻Bulu、诺达稻Nuda)。

•丁颖将我国栽培稻分为籼亚种(hsien)和粳亚种(Keng),并提出5级分类法。

b.籼、粳、爪哇型分类

•寺尾(Terao)、水岛(Mizushima1939,1950)认为栽培稻分为Ⅰ-a、Ⅰ-b(日)Ⅰ-C(爪)、Ⅱ和Ⅲ(印)3种类型。

•松尾孝岭(Matsuo1952)把栽培稻分为A型(日本型粳稻)、B型(印尼型或籼粳中间型)、C型(印度型籼稻)。

•冈彦一(Oka1953)把栽培稻分为大陆型(印度、印尼、中国南部、中部)及海岛型,海岛型又分为温带海岛型(日本、朝鲜)和热带海岛型(爪哇)。

•张德慈分为籼亚种(indica)、粳亚种(japonica)和爪哇亚种(Javanica),并进一步演化成各种生态型。

三、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

种质资源的鉴定可分为:

①描述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用于品种类型鉴别为主要目的的形态农艺性状鉴定。

②用于品种改良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特性鉴定与遗传评价,主要是抗病虫性、耐逆性、品质和营养、恢复性等特性鉴定。

具体鉴定内容和方法见P22-23。

四、稻种资源的育种利用

1、矮源的利用

2、抗源的利用

3、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4、育性亲和源利用

5、优质、特异资源利用

第四节水稻杂交育种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与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特点

1、品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1)杂交亲本间一般不存在生殖隔离,杂种世代结实率与亲代相似。

(2)亲本间的性状配合较易,杂交性状稳定较快,育成品种的周期较短。

(3)利用回交或复交和选择鉴定,较易累加多种优良基因,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2、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与种间杂交相比,籼粳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

•与品种间杂种相比,籼粳杂种常表现以下特点:

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发芽势强、分蘖势强、茎粗抗倒、根系发达、再生力及抗逆力强等优良性状;

但易出现结实率偏低、生育期偏长、植株偏高、较易落粒、不易稳定等不良性状。

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1)籼粳之间一般存在生殖隔离,杂种F1结实不正常。

(2)籼粳间具有许多可以互补的优良性状,F1表现强大的亚种间营养生长优势,但性状配合较难,杂种后代性状稳定较慢,育成品种的周期长而难度高。

(3)必须利用回交、复交或者利用广亲和品种架桥,来解决杂种后代不育和性状难以稳定的问题,并需扩大杂种后代的群体,加强选择压。

虽然难度较大,但可能育成结合了籼粳有利基因的突破性品种。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

一个育种单位应当选定几个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或一般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为核心亲本,并要有几套具有不同目标性状的常用亲本,同时注意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扩大拥有的遗传材料数目,根据一定的育种目标制定周密的配组方案。

亲本选配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杂交亲本双方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且双亲的优缺点互补,不能有共同缺点。

(2)亲本之一最好为适应当地条件的推广良种。

(3)亲本具有良好的配合力

(4)选用生态类型或亲缘关系或地理距离相差较大的品种配组。

(5)亲本之一的目标性状应有足够的强度

三、杂种后代的性状选择

(一)产量性状的选择

产量性状都为数量性状,但遗传力有强弱之分,粒重(包括粒型)的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效果也较好;而穗数、每穗粒数、产量的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效果较差,应随着世代增加逐步加强选择压。

(二)农艺性状的选择

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

水稻的抽穗期、株高等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早代选择的效果较好。

早代也应加强对株型等综合性状的选择。

(三)抗病虫性状的选择

抗病虫性多为质量性状,适于从F2代就在人工诱发或自然诱发下进行选择,选择应与产量性状及其他性状结合进行。

(四)品质性状的选择

粒型、垩白、透明度等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结合目测进行选择,蒸煮食用品质测定相对复杂,可在稳定成系时测定选择,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理化指标,也可根据黏度测定仪、食味仪等仪器的测定结果筛选。

评价食味的最好方法是品尝,但需种量多,评价烦琐,可在稳定后参试前进行。

四、育种程序与杂种后代群体的规模

(一)育种程序

①系谱法

②混合法

③集团法总论介绍

④衍行系统方法

⑤单粒传法

⑥混合系谱法

⑦组群筛选法

五、增代和缩短育种年限

(1)正季短日处理

(2)冬季温室加代

(3)冬季南繁加代

作物栽培学各论之稻

华南双季稻作区、华中单双季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区、华北单季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区、西北单季稻作区.普通栽培稻(类型籼亚种粳亚种)、非洲栽培稻

水稻的“三性”1、感光性:

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2、感温性:

水稻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3、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有一段在高温和短日照条件下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应用

1.在栽培方面的应用水稻品种的发育特性是确定种植制度、品种搭配、栽培措施的重要依据。

如播种过迟,出穗期延迟,影响齐穗;如过早,不能明显提早抽穗,营养生长期过长,消耗地力,增加管理成本。

2.在引种方面的应用1>高纬度引向低纬度稻区种植,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所需积温较少,对高温敏感,引到低纬度种植,应适当早播,秧龄不宜太大,以增加营养生长期,才能高产.2>低纬度引向高纬度,生育期延长,早稻引种容易成功,晚稻可能不能正常抽穗成熟,应选择较早熟的品种.3>纬度相同海拔不同的稻区引种,海拔低向海拔高引种,生育期延长,早熟品种引种较易成功;反之,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引种,生育期缩短,迟熟品种引种易获得稳产高产。

4>相同纬度、海拔稻区之间引种,成功率相对较高。

3.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发育特性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育种目标。

应用发育特性的理论,可解决熟期悬殊很大的品种间杂交花期不遇的问题。

育种工作中,常应用水稻发育理论,给育种材料提供短日高温条件,使世代周期缩短,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影响种子萌发能力的因素a.休眠,品种间差异很大b.成熟度:

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多发芽率也提高c.贮藏条件及时间:

籼稻种谷含水率低于13%、粳稻种谷低于14%,在低温、低湿下种谷可保存的时间更长。

稻种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a.水分:

适宜吸水量为风干重25%~30%;b.温度:

发芽的最低10℃(粳)~12℃(籼),最适28~32℃,最高40℃。

c.氧气:

有氧呼吸,胚乳贮藏物质转化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利于幼根、幼叶及生长点进行细胞分裂增殖而促其生长;在无氧(淹水)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中间产物和能量都很少,除胚芽鞘依靠原有的细胞的伸长而能生长外,其他的器官均缺乏养料不能细胞分裂而停止生长。

d.营养:

一般三叶前消耗胚乳营养,三叶后依靠光合。

e.土壤PH:

一般在4.5-5.5较适宜。

根系,拔节、穗分化初期前后增加最为迅速,到抽穗期达最大值叶分为芽鞘、不完全叶及完全叶

分蘖:

由稻茎基部的节(分蘖节)上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的条件下长成的。

一般栽培条件下,地上部4—5个伸长节与茎秆基部2个节(芽鞘节、不完全叶节)不发生分蘖,由接近地表、紧缩在一起的几个中间节位发生分蘖。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N(品种总叶数)-n(伸长节间数)

例:

一个品种总叶数为15,伸长节间数为5,移栽时为平均6叶无分蘖,计算理论上稻株大田有效分蘖期。

(提示:

缓苗期约1个叶龄)解:

移栽后,缓苗期约1个叶龄,即第7叶开始分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6-5=10,即产生有效分蘖的时期为7叶~10叶。

拔节:

生物学上,基部第1伸长节间伸长1cm。

田间50%的植株主茎拔节称为拔节期。

拔节期:

倒(n-2)叶抽出期,n为品种的伸长节间数。

例如:

主茎为15叶,5个伸长节间的水稻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叶,拔节期为叶,减数分蘖期为叶。

水稻的需水1.生理需水—叶面蒸腾用于正常生理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水分2.生态需水—株间蒸发、稻田渗透,生态需水(水层的作用)①水层下土壤为还原态,有机氮变为氨态氮,有利于吸收。

②水层调节稻田小气候,例如温度、湿度等。

③通过水层深浅和晒田,可以促控水稻生长。

④水层可抑制杂草发生

育秧方式①湿润育秧②薄膜保温育秧③旱育秧

壮秧标准:

1.形态标准:

叶片宽大挺健,叶色青绿无病虫,黄叶少;根系发达,短白根多,无黑根,腐根现象;苗基部粗扁,有分蘖;秧苗生长整齐不徒长。

2.生理标准:

光合能力强、干物重大,碳水化合物和氮化合物都高,且碳氮比适宜,大苗(7-8叶)为14,中苗(5-6叶)为10。

3.碳氮比过小,发根力强,但植伤率高(幼龄苗);碳氮比过高,植伤率低,但发根力弱(老龄苗)。

播种期,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12℃,我省4月底或者5月初播种水稻整个生育期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可变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水稻一生吸氮强度递减,拔节到抽穗,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抽穗后期。

需水量: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的水量和地下渗漏水量合称稻田需水量,前二者又叫稻田腾发量。

薄膜优点:

保温保湿、早播早栽。

旱育秧优点秧苗素质好早播、早熟高产

孕穗期是水稻需水临界期,其它对水较敏感的时期有抽穗开花期,返青及分蘖期,乳熟期

影响分蘖的因素1、栽培深度和密度:

浅栽有利于分蘖,3-3.5cm宜;适当稀植,降低穴苗数利分蘖。

2、营养:

在N、P、K三要素中,N素对分蘖影响最大。

提高叶片内N素水平是促进前期分蘖的关键,有效分蘖期内,要求叶片内含N量高于3.5%;控制苗体内N素水平也是控制无效分蘖的关键。

3、温度:

最低气温15—16℃,水温16—17℃,日均气温>20℃。

最适气温30—32℃,水温32—34℃。

最高气温38—40℃,水温40—42℃。

4、光照:

秧田叶面积系数达3.5时,大田叶面积数系达4.0时,光照条件恶化,分蘖终止。

5、水分:

分蘖期缺水受旱或灌水过深,降低分蘖节周围的温度,抑制分蘖。

影响穗分化的因素1、温度,最适为30℃左右。

2、水分,减数分裂期对水分最敏感,受旱后颖花大量退化,减产严重。

3、光照4、土壤营养

有效穗数(抽穗期)、穗粒数(穗分化期)、结实率与千粒重(灌浆期)

结实期<生育特点:

营养生长结束,并开始衰退,开花受精籽粒充实,决定粒数粒重。

主攻目标:

促使粒大粒饱,防止空瘪。

调控措施:

1、活水养稻2、酌施绿肥3、适时收获

长穗期<生育特点:

叶面积迅速扩大,节间伸长,穗分化,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并进,决定穗粒数。

主攻目标:

培育壮秆大穗,防止颖花退花。

调控措施:

1、施穗肥,小穗品种,重施促花肥,酌施保花肥,大穗品种,主要施保花肥,中穗品种,施促保花2、灌好孕穗保胎水3、防治病虫害4、使用生长调节剂

1.营养生长期

(1)幼苗期:

从稻种萌动开始至3叶期;

(2)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根系损伤,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