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的历史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汤溪的历史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汤溪的历史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当时,龙游石窟主要用来藏武器及训练军队。
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国向吴国称臣,越国军队编制及武器数量都受到吴国的严格管制。
勾践表面上对吴国服服帖帖,暗地里却训练军队,制造武器,企图东山再起最后,最终灭掉了吴国。
这些史书上都有记载。
要让这些训练军队的事情不让吴国发觉,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很偏僻的地方,考古学家根据这一点,推论出龙游石窟是当时姑蔑国为越国私藏武器,训练军队而开凿出来的。
姑蔑国最后怎样了呢?
到了战国时期,先是楚国灭掉越国后,到后面秦国灭掉了楚国,姑蔑国最终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在金西设置大未县,这也是汤溪历史上首次被设置为县。
(大末县的名称和姑蔑国有关系,古代,姑字有大的意思,蔑和末谐音,到了东汉时候,大末县被叫成太末县)当时的太末县的县城也在九峰山下。
而且县城的遗址在清朝时期还看得见。
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街址,历历犹存。
”
历史上,在金华地区,除义乌设乌伤县外,太未县是同时期最早设置的一个县。
从秦朝开始,太末县有时单独作为一个县,有时作为其他县的管辖范围,不断在变化,名称在不同朝代叫法也不一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唐朝以后,宋朝以前这段时间),太未县改成为龙丘县(龙丘的名称可能与九峰山有关系,有一个隐士叫龙丘苌chang,他隐居在九峰山,九峰山有另一个名称叫龙丘山)。
由于九峰山地区水资源短缺,加上吴越王钱镠(liú
)向扩大吴越国的版图,他决定把龙丘县的县城迁到现在的龙游去,因为“丘”这个字在古代有坟墓的意思。
后面龙丘为改名为龙游。
所以,现在的龙游县城,是从九峰山下搬过去的。
从秦朝开始在九峰山下设置太未县,到五代十国时期龙丘县搬迁到现在的龙游,我们汤溪这里作为一个县断断续续持续了1150多年。
以上这些历史非常零散,都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
以上资料我主要从网络上面和《汤溪县志》上查来的。
汤溪这个名称直到明朝才开始有。
汤溪的名称与我们学校附近的汤塘村有关系。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来到汤塘村。
那时候,这个村不叫汤塘。
据说,朱元璋曾在该村的一口池塘里洗脸,觉得塘的水很热,汤溪这边把热水成为汤。
后面就这个村就命名为汤塘。
汤溪的这个汤字与汤塘的汤可能有着某种联系。
前面讲到,五代十国的时候,也就是宋朝之前,九峰山下的龙丘县搬到现在的龙游去了。
从宋朝到元朝,汤溪不再设置为县,明朝成化七年之前(1471),汤溪这块地方是属于龙游、兰溪、遂昌、金华交界的地方,是属于一个四不管的地带。
由于地里位置特殊,土匪强盗经常在这一带出没。
据《汤溪县志·
第一卷》记载,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浙江丽水、遂昌等地出了一股强盗,这些强盗经常来汤溪这边抢劫。
为了剿灭这股土匪,浙江省里派来一位叫陶成的官员,他带领军队驻扎在山口、大岩、苏村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那时属于兰溪县管辖。
后面,这支明朝军队在汤溪抓到了几百个土匪。
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们这边的稳定。
明朝政府决定在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交界的地方设置汤溪县。
明成化七年(1471),汤溪正式设置为县,第一任知县,叫宋约,他就是汤溪的第一任县长。
宋县长走马上任后,就开始了汤溪的开发建设。
比如,造学校,造城墙,还有城隍庙等设施,现在我们汤溪城隍庙就是他手上开始建造的。
汤溪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是汤溪城的保护神,我们汤溪首任县长宋约在任县长期间,为汤溪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离任之后,送县长被供奉在汤溪城隍庙里,作为汤溪城的城隍老爷。
农历四月十六是宋县长的生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汤溪人都要举行活动,来纪念宋县长,到了现在,就演变为农历四月十六的交流会。
从明朝成化七年,到从明朝成化七年(1471)开始一直到1958年,前后500来年,汤溪始终都是一个县。
这500来年里汤溪发生过的重大事情,在汤溪县志里都有记载。
我粗略的翻看了一下汤溪县志里记下的历史事件,大部分事件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在这500多年里,汤溪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的旱灾、水灾、雪灾如,明成化十二年大旱,成化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连续三年大旱,明弘治元年大旱,明正德三年四月大霜杀竹,是年大饥,民食草木。
嘉靖三年大饥,八年大水,九年九月雪霜杀草,晚禾无收。
嘉靖十五年,冬雪深四尺。
二十三年大饥。
康熙十一年春,饥民剥树皮,掘蕨根以食。
康熙二十年大水,早稻无收,六月豆俱漂没。
康熙二十一年大水,豆麦无收。
康熙二十五年大水,漂没民房无数。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大水,是年饥,五十四年饥。
嘉庆七年四月五月连雨四十余日,秋大旱。
嘉庆二十五年夏大旱,自五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八日不雨,秋大水,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连日大雨,洪水成灾。
在这五百多年里,还有过三次地震的记载。
这些是我挑选了有关天灾里的一部分记载,像这样的记载在县志里很多很多。
而且这段历史汤溪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有文字记载。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夜地震。
弘治十八年九月地震。
民国七年正月初三未刻地震,房屋摇撼有声。
有关人祸的,主要是战争给汤溪人民带来的灾难。
最大的灾难是清朝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带领军队从衢州一路打过来。
四月十七日,汤溪县令李元寿扔下汤溪城自己逃命,四月十八日,太平军从汤溪西门直入,放火烧了城隍庙,并对城内外商铺民居进行抢掠。
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太平军到下面乡村抢掠。
然后,太平军攻占了金华。
攻占金华后,太平军经常到汤溪来收钱。
比如,每家每户要交两块银元,如不交,就烧房子。
还有让汤溪老百姓进贡银两,粮食,酒肉等。
太平军还专门到各村打听谁家有钱。
他们到有钱的人家敲诈勒索。
还有很多妇女不堪太平军侮辱而自杀。
七月,太平军拆掉了莘畈乡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叫延兴寺,把寺庙的木头运到汤溪造办公大楼。
九月,西北乡很多村民被太平军带走。
十一月,太平军在塔石山坑等地杀人防火,其中塔石和山坑两个村的房子基本被烧光。
大概情况是,太平军来了之后,在厚大这个地方设置了一个路卡,守这个路卡的头是一个姓范的汉奸,他常带太平军去塔石山坑等村里敲诈,塔石和山坑村里的人就想办法把这个姓范的汉奸和一些首关卡的太平军给杀了。
当时,有个叫胡永谦的塔石人,组建了一支民团,在岭上百善村防守,太平军一千多人攻下了这支民团的据点。
然后,太平军来到塔石和山坑村杀人放火,杀了多少人不知道,县志上记载是两个村的房屋焚烧殆尽。
被杀的人中有两个留下了姓名,一个就是前面说的胡永谦虚,一个是傅玉成。
从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十八日太平军攻下汤溪县城,到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一,清军收复汤溪县城,在将近三年时间里,汤溪老百姓所遭受的灾难是我们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
县志记载,同治二年二月汤溪发生了饥荒,五月瘟疫横行。
原文是,贼退后,流亡渐集,然无所得食,饿殍载途,旋复继以大疫,数口之家,有死亡殆尽者。
太平军来到汤溪给汤溪带来的灾难是明朝和清朝年里最大的一次人祸。
比这更大的人祸是民国时期日本鬼子在我们汤溪犯下的罪恶。
如果大家感兴趣,这段历史下次再讲。
总结,了解了这段历史,我的感受。
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要节约粮食,要好好读书,要居安思危,要学点本事。
还有,要多看点历史书籍,尤其是地方历史。
汤溪县志XX搜索可以查到,要下载一个软件。
最后我简要说说汤溪县在什么时候取消的。
从明朝成化七年汤溪开始作为一个县,经历了明朝,清朝和民国。
1949年10月2号,汤溪县召开群众大会,庆祝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
12月15号,中国人民银行汤溪办事处成立。
是年,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
1950年9月下旬,汤溪镇农民陈双田,参加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
回县后,组成全县第一个互助组。
次年,被评为省一等互助组;
1951年9月,全县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捐献“汤溪号”战斗机1架,计款15万余元;
1952年4月,我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集体农庄;
1953年12月,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4年,陈双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1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汤溪支行建立。
同月,县广播站建立。
2月,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6月6日,中共汤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是年,全县双季稻面积达6.064万亩,粮食比上年增产429万公斤;
1958年10月28日,浙江人民委员会通知:
经国务院9月5日批准决定,汤溪县建制撤消,并入金华县。
汤溪县并入金华县前夕,其基本情况:
31257户、122950人。
田209994亩、地31150亩、山288210亩。
有九峰(汤溪)、罗埠、曙光(琅琊)、中戴4个人民公社,18个大队,265个小队。
镇上,老旧的民居已不多见。
关于地名,尚留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说法,东门大致在今天的汤溪第一人民医院和汽车站的位置,北门在今天的汤中旧校区处。
直到今天汤溪百姓还使用着这些名称,比如“我今天要到东门去”,“东门山”,“西门头”等。
可见以前的风俗习惯对汤溪人的影响之大。
据称,一直有护城河和城门,很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以前人到汤溪,都说是“进城去”,汤溪人也被称之为“城里人”——那些城门,但在文革时,调了起重机,全毁了。
备用.
和好面粉后包汤团正式开始,切成1元硬币般大小的圆球,压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发挥右手拇指和食指的灵活度风土人情
一.特色小吃
汤溪街上有四种美味:
拉面,馄饨,煎饺,葱饼。
1)汤溪拉面(汤溪麦面)
汤溪麦面也就是汤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兰州拉面,但是在金华城区、金西区,哪个人不知道汤溪麦面啊!
那味道那是相当棒的啊!
别看就是面粉这样一拉,有粗有细,做起来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
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啊!
我们从小就是吃汤溪麦面长大的啊!
2)汤溪汤团
如果你是汤溪人,对于本地特有的"
汤团"
一定不陌生,喜欢吃的更是占大多数. 在春节前后或喜庆时节去汤溪地区(汤溪\洋埠\罗埠\蒋堂)的亲戚朋友家,最传统的点心就是"
,一个白瓷碗装着几个白白圆圆又带点尖头的"
,上面点缀切细的青葱,下面浮着用酱油和猪油调制的红色汤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顿开,垂涎欲滴!
若是主人好客,往往还在汤圆碗内打进两只土鸡蛋,这碗点心就更精道了.这里也有网友赞叹过它的美味,并寻觅售卖店铺,其实地道的农家点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办事,特向老妈请教,现将工艺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首先是汤团粉的制作,这是可口美食的关键工序,搞砸了就不用学后面的工艺.米要选用上等糯米,所谓的"
上等"
当然是自家耕种的,好东西留给自己吃,二等货才拿来卖呢!
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一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发酵的.秋冬季节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天,期间每隔10天左右换一次清水.
时间到后,米便泡好了,捞出糯米时有一点必须要注意:
一定要用滤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搅动时没有丝毫浑浊才可以.沥干水后发白的糯米闻去有一点轻微的酸气,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时间过长或偷懒没换水的缘故.然后是在阳光下暴晒,在冬天的太阳底下至少要5天以上,总之要越干越好,最后用机器碾成粉末,汤团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汤团粉应该密封在塑料袋中严防受潮,最好放在铁皮桶内,这样可以数年不坏.好了!
可以去菜市场买汤团馅的原料准备包汤团慰劳自己了.
最正宗的馅是萝卜\豆腐干和瘦肉,现在也有用冬笋,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据自己口味调制.切细各种料作,搅拌均匀.在包汤团之前馅要在铁锅内加少许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干一点,不可有太多汤水.老妈一般都是在脸盆内倒扣一只饭碗,然后再倒入炒好的馅备用,这样汤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证馅的干燥.
另取一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盖大小的丁状瘦肉,倒入酱油腌制半小时以上,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状的面粉兜.
倒入适量的馅,再填上一块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将整个汤团密封起来,最后的收口点留一点尖尖的头,既美观又保证汤团皮不破损,里面的馅不会溢出.
烧沸开水,下汤团,注意不可以下的太多以免弄成一锅糊糊.
汤团下锅后马上会沉底,所以我们这经常指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为"
下汤团"
.
用勺子轻微搅动以防粘锅,等到汤团浮起后约一分钟便熟透啦.
取大碗,倒如一点酱油和味精,用筷子挑一点猪油,然后就可以从锅中捞起汤团装碗.
最后撒点香葱,一口咬去满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馅,鲜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
要提醒一点,煮的过熟了口感滑腻不好吃,太生则糊口.酱油最好用罗埠老街的老酱坊出产的黄豆酱油,那样更好吃.
3)汤溪的卜
的卜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其原料也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里、经过几天后、拿出来放到饭甑里蒸熟、再进行压榨、就像压榨豆饼一样、留下的是一些糟啦、压榨下来的饴糖水就要放到大锅里面煮透、这个就像熬糖一样、其过程火熬、锅里的饴糖要不断的用锅铲搅动、防止沉底、沉底就焦、焦啦颜色就变黄、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饴糖熬好后还要练、就像揉面团一样、将饴糖里的杂质去掉、就变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后、就可以做啦、切成小段、就像做汤圆一样、加人馅、馅是炒熟的芝麻碾细再加入适量的白糖、这样馅就很清口、现在有一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细代替芝麻、这种口味就和正宗的相差远啦,做成汤圆状压成圆形、薄薄的一片、当然的卜的制作一般是气温低于15度的时候进行的、一般就是冬天啦、因为的卜遇高温会化、并且会相互粘连、气温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冬天吃就很脆啦、咬一口可能会蹦掉一大块,所以冬天吃的时候先用手预热一下,一手拿的卜一手托在的卜下面以免的卜掉掉,当然吃的时候也可以咬一小口让它慢慢的化掉,别有一番风味。
4)汤溪麻糍
这是一种汤溪古老的小吃,记的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村上有卖麻糍来,就会在那里围上很多人,按现在来讲是很便宜的,那时候小朋友们很多没有钱,就偷偷的用家里的大米拿来换麻糍,卖麻糍有各种配的佐料,在我的记忆里应该红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过后来的麻糍里面有细细的颗粒,那是不用熟饭做的缘故,吃啦会肚子不舒服。
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后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捣细,饭粒混合在一起,就像面团一样,捣好之后,做成碟子大小的一片片,粘上熟米粉,这样很多磊在一起也不会粘在一块,买的时候卖麻糍的就用剪刀给你剪成一块块的。
5)面筋餜
面筋餜与制作原料与拉面的一样,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
面筋的制作。
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形成面团,然后用清水反复搓洗面团,你回发现面团越来与小,但不会完全消失,剩下的一小团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来面团的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全是小孔,待续
风俗习惯
节日:
清明。
清明是每一个汤溪人比较重视的节日。
因为汤溪人不但爱吃,而且比较爱做各式点心。
所以,大凡与吃相关联较大的节日汤溪人都不会错过。
采许多的清明草归来(也许就是冯至诗歌里吟唱过的鼠曲草吧,有一层淡白的绒毛,结黄色的小珠花),煮熟,剁碎,与米粉和在一起,包成咸的(饺子状或鸭蛋状),裹成甜的(用一个木模子压成各式花案),一笼一笼蒸出来,整条街都飘着青涩的春的气息。
有一首题为“清明”的诗,是这样的:
揉一把鼠曲草/米粉蒸出清明的香/山头袅起白色的雾气/我在塘边洗衣/浅草打湿蓝布的鞋//塞一把细柴/灶台呛出青色的烟/屋外下起蒙蒙的雨/我顶着蓑衣归来/竹箕里斜插一把明亮的黄花菜//织一段回锦/红绿丝线编出细密的心/檐口飞进燕子的呢喃/我踩着晨光远行/脚步轻轻惊落桃李红白的梦。
这也是我爱的清明吧!
端午。
似乎不赛龙舟的,至少我未见过。
吃粽子。
七月半。
鬼节,也是吃。
蒸一种米糕,那种十几层的更好吃,很薄,不糊口。
也有甜的咸的之分,棱形,外边看不到。
中秋。
就是月饼。
集会。
在农历4月16、中秋节和冬至,汤溪固定会有三个集会。
以前交流的物事少,集合就不可缺少了,各种商品的汇集,人山人海,在学校里上课也得不到安宁,因为有高音喇叭,有马戏团等等。
但现在,集会还是有,人和商品么总是淡了。
东西的购买已经是非常便利的事情。
除夕。
除夕固然是重要的,吃年夜饭前贴春联,要放鞭炮,然后关门,吃饭,饭后可以拿到压岁包——也许许多地方都是如此的。
晚上要守岁,所谓守岁,在我家便转换成开着灯睡觉。
半夜零点,会听到许多的鞭炮声,因为是第二年了。
正月。
正月起来一般会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意思;
或是汤团,自然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正月初一一般是上坟祭拜的日子,当然,也可以开始拜年。
拎着各式糕点、礼物,一家家拜过来。
到了人家家里,一般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张放满瓜果的桌边,喝点茶(好事者会在茶里放些糖),然后便是吃点心(一般都是汤团),然后再吃饭,总之,以吃为核心。
一般走时,会有礼物置换,有小孩的,一般会有红包。
汤溪名人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地处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隅,原为汤溪县的县城,已有500多年的县治历史,是金华西部的重镇,金华金西经济开发区的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景观,陶渊明、龙丘苌曾隐居在九峰山,葛洪普在九峰山炼丹,宋代文学儒士徐安贞、徐伯珍在九峰山创办九峰书院,明朝进士胡少卿、近代文坛泰斗丰子恺,还有全国劳动模范陈双田等一代代名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篇章。
1、胡森墓
胡森,字秀夫,号九峰,晚号太末山人。
明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以功官至太常寺少卿,转南京鸿胪寺卿。
后辞归故里,隐居九峰。
卒葬九峰山麓。
2、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祖籍汤溪镇黄堂村。
师从弘一大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曾任职桂林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美协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著作等身,是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其漫画开我国之先河,蜚声海内外。
一九九六年,其女儿丰一吟等回祖地认宗,归宗黄堂。
3、陶公祠
九峰山为历代名士隐居的世外桃源,《后汉书?
郡国志注引《东阳记》》云“九峰山岩前有桃树,其实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谁植”。
相传,陶渊明游至九峰,入境生情,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陶渊明后裔陶成,明景泰年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负责剿除倭寇,屡建奇功,阵亡沙场,因战功显赫,陶公祠被赐封为忠烈祠。
4、陈双田
陈双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原汤溪村党支部书记,曾七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出访苏联等国。
5、魏祖清
清代医家。
字东澜,号九峰山人,浙江汤溪人,世医出血,其医术高明,自制之膏丹遐迩闻名。
远至京师,亦有求药者。
所著《村居急救方》行于世。
尚有《卫生编》、《树蕙编》、《千金方略注》等则未见流传。
旅游景点
1、.金华汤溪城隍庙
汤溪城隍庙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观古圣先贤的旅游胜地,其建筑构件雕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欣赏价值。
现被人们誉称为“江南第一庙”。
城隍庙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细纹饰,用五彩退晕等手法刷饰,原主要墙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绘,每一幅图画中都有一场戏,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
在每根梁的两端各雕刻着四纹图案,饰以缠枝花卉,中间以卷轴形式各雕瓶案花卉和壶杯果品清供饰物,在梁架结点上砌上明造的架料,以鸥鱼状纹的叉手为主体,饰以花卉图案,并将斗拱雕刻成花篮之状加以衬托更加丰富多彩。
前间月梁上,两端刻有龙须纹,而后刻有牡丹,中间刻有一组丹风朝阳图,以象征幸福和光明。
正殿庑廊上的一对獬豸,脚踏吉祥物,咧嘴侧视作腾挪跳跃之势,造型古朴生动,充分显示了獬豸的忠勇、为民主持公道的豪气。
可惜中亭的飞檐翘角、藻井在文革时被拆掉。
很多壁画被擦掉,很多雕刻被凿掉。
不过到现在还能够体现出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的气魄。
你们看这一对“鲤鱼跳龙门”,三根栋檀间就是一块木头雕造而成,可想而知当时这根树有多大了,那些牛腿雕刻得何等精细,玲珑剔透。
由来
汤溪城隍庙被大家称为江南第一庙的由来。
一、汤溪城隍庙大,这么大的城隍庙在全国还没有发现,它光柱子原来就有318根,只西斋房由于破损改成人字架的房少去21根,现在有297根。
二、雕刻精细:
有浮雕、深雕、深浮雕,调得栩栩如生(补充一点,现在这么有名的“金华佛手”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建造的汤溪城隍庙里就雕有好几处的佛手,说明佛手并非金华所独有),而且雕刻范围大是其他庙宇所不及的。
三、保存完整,现在来看如果不给大家指明那些已被拆除,可能大家还看不出来,所以说整体还是保存完整的。
在文革时期被拆去的有2个门楼顶部部分,中亭的上面部分和翘翻角现在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恢复回去。
四、结构严谨又科学,整个部分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同一中轴线上。
地面一层高一层,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
解放后,城隍庙停止祭祀活动,成为解放军驻地,稍后便成为汤溪县粮库,汤溪城隍庙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得意于此。
县人民政府认为城隍庙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的单位,经向省政府申报,1989年12月12日,批准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金华九峰山风景名胜区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
叠蟑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
距金华市区28公里,与金华县汤溪镇相依。
面积10.38平方公里。
系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
《后汉书·
郡国志)云:
“东阳记县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远望尽如莲花,龙邱长隐于此,因此为名。
其峰际复有岩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
龙邱长即龙邱苍,东汉太未人,与严子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