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83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

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

7.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

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

8.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A.竖直下落B.斜向东下落

C.斜向西下落D.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

9.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

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四、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五、课下作业:

第2节运动的快慢

自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速度概念的建立;

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上节学习的机械运动,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平时所学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某一个物体而言的,即相对参照物而言。

提问:

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

你认为哪些物体快?

哪些物体慢呢?

(小组内讨论)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1.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学生阅读教材P31第1、2、3段回答问题

(1)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2)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3)公式单位换算:

1m/s=km/h

3.自学“闪光摄影”讨论教材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4.自学教材P33“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举例说明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3)小组讨论应如何计算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三、达标检测与反馈矫正

1、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是m/s

2、甲、已两辆汽车都向北行驶,甲车速度为10m/s,乙车速度为15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速度是,运动的方向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速度是,运动方向是。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m/s,合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m/s。

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B、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5、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A、1.2m/sB、1.25m/sC、2m/sD、2.5m/s

6、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内的速度是()

A、20m/sB、10m/sC、5m/sD、无法确定

7、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

8、一列180m长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

四、自我小结:

1、这节课我学到了

2、我还有的疑问

第3节长度时间测量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

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

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36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课文第37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

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

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

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

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3、停表的使用

练习停表的使用方法。

(三)误差: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产生的原因: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减小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随堂检测与反馈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

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

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三、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四、课下作业

第4节力

有一份辛劳就有一分收获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会画出物体在某一方向受力的示意图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

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1。

2。

(4)点拨: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析:

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5)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结论:

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体验1N的大小:

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

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出猜想

3、探究: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1推门实验:

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2举尺实验:

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

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也影响力的效果。

总结: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和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

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实验探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实验一:

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实验二:

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

观察: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实验三:

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4)实验四:

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5)看课文第43页图12.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

2、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

三、达标检测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

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

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

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下作业

第5节牛顿第一定律

在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推理,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惯性的认识

一、牛顿第一定律

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辩论”:

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我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因为。

我同意伽利略的观点,因为。

自学课本45页的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一下问题:

1.本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实验有什么条件?

2.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3.选择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

4.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

参考课本所示进行实验,记下每次小车停下时的位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表面状况

阻力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的越。

推理: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笛卡尔补充说“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补充:

“静止的物体在没有收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根据:

你的推理以及笛卡尔和牛顿的补充,你能概括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吗?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牛顿抓住时机,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

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

运动规律是:

二、惯性

1.自学课本48页惯性部分,并小组讨论试着解释“想想做做”上的相关内容。

1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2火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坐在车上的乘客竖直向上抛出苹果,苹果会落回手中吗?

3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最下面一个,情况会怎么样?

2.小组讨论为什么汽车的后窗上常贴有“请保持车距”的字样?

3.阅读“科学世界”部分说说你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三、随堂练习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果

B.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伽利略等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C.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说法的肯定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将来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验证。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的推力B.子弹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子弹具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市内限速是由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容易造成事故。

B.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C.物体处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如在太空的飞船内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不存在没有惯性的物体

4.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利”的一面的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B.人踩在西瓜皮上会滑到

C.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D.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

5.下列现象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是()

A.向上抛石块,石块出手后会上升的越来越慢

B.向上抛石块,石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