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106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docx

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出现在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资格面试中教案写作中。

教学设计模板

1、课题名称

即所授课的名称。

一般要醒目地写在一页的首行中间。

2、课型、课时

课型有:

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等。

课时主要只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3、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传授哪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

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困难的内容。

5、教具

有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6、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提问、讨论、自学、演示、演讲等。

7、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其他事情进行。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序言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等。

导入要尽量新颖活泼,精简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怎么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识;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难点,以及时间的安排等。

(3)巩固练习

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

(4)归纳小结

即新授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复。

应用精炼的语言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系统地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8、作业设计

9、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目的明确,布局合理,要与讲课内容和进度相结合。

10、课后反思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现在《综合素质》(中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小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幼儿园)材料分析题其一。

各个级别《综合素质》都会出现。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都出现过,各位童鞋们,既要理解,也要熟记相关定义。

1.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3.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7.量力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小学科目二的下半部分知识点,赶快背起来啦:

教学设计(40分)

教学目标的内容

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定教学重难点

1. 吃透新课标;2. 全面了解学生;3. 深入钻研教材。

教学设计过程

1. 课堂导入

(1)直接导入;

(2)直观导入;(3)情境导入;(4)提问导入;

(5)复习导入;(6)悬念导入;(7)故事导入;(8)游戏导入。

2. 新课讲授

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3. 巩固练习

选择或编制一些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4. 课堂总结

封闭型总结(认知型总结):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开放型总结:

把所学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课程 

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 实践性;2. 开放性;3. 自主性;4.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 研究性学习;2. 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

3. 劳动与技术教育;4. 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实施(材分+单选)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的要素

三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

1. 教师: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

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 教材: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认识对象;

4. 教学策略:

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

5. 学习环境:

教与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须条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表现

1.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况性;

2. 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育要求: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我国小学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 直观性原则;3. 启发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5.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6. 因材施教原则;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 量力性原则。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 讲授法;2. 谈话法(问答法);3. 讨论法;4. 读书指导法;

5. 演示法;6. 参观法;7. 练习法;8. 实验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 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下,以“课”为组织单位;

3.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活动。

不足: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2. 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

(2)个别指导。

3. 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 其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制;

(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3)贝尔-兰喀斯特制;(4)特朗普制。

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 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 课外指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堂总结的意义

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 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课堂总结的方法

1. 归纳总结式

2. 启迪思维式

(1)设疑;

(2)伏笔;(3)延伸。

3. 分析比较式

4. 比照式总结

5. 交流评价式

6. 活动激趣式

7. 渗透式小结

8. 悬念式总结

9. 前呼后应式总结

10. 延伸式小结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 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 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规模;

3. 班级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1. 积极的课堂气氛:

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