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阿!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
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
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
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
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出示课件——闰月出生,五行缺土。
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也是一种文化。
接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
然后合作探究,聊聊闰土。
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
出示“()的闰土”,找一些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谈话:
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
最后疑点争鸣,精读点拨:
(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
(2)对“四角的天空”的理解;
(3)写人叙事的方法总结。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蒙眬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先总写。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其次是回忆。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二写梦中"
好的故事"
。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
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
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鲁迅:
“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
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
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
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
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
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
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
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
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
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
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多幅画面;
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1943年)时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比敬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至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1.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
相互照应,让整节课更显精致。
3.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
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
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
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
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
接着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
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
最后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教师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
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反思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
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
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
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
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
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
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
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来认真想一想,反动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3.分析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重视朗读和诵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通过初读感知,范读指引,再读理解,品读体验,对比读揣摩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还没能广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达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在朗读加强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够细致到位,可以说学生还没有掌握朗读的要领,朗读的效果还很青涩。
首先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范读指引,指导朗读。
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要读好这首诗很不容易,无论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是朗读效果的提高,都很具有挑战性。
于是,我将朗读视频请入课堂,这是对学生朗读的良好引领。
然后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意思会慢慢显露出来。
以读代讲,对比品读,体验情感。
对比始终是体会情感和领悟表达效果的好方法。
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培养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
懂得热爱人民的人,人民也会爱戴他,欺压,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会唾弃他。
最后课堂小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习作》教学反思
“习作”安排的是《有你,真好》,要求同学之间用文字表达彼此真挚的情感。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效果:
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有很多事都离不开朋友的拔刀相助,不同的事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
有欢笑,有泪水;
有满足,也有遗憾……无论从哪个角度想,对于朋友的帮助,都要真诚地答谢——面对面可以,书面用文字表达也可以,从中感受朋友、同学彼此间真挚的友谊。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进行“习作”的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
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
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说话,学生在课前也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
首先回忆自己与朋友间发生的值得写作的一件事,接着每一部分先描写自己的心情,然后再通过朋友的一句话来表现朋友的关心与鼓励,最后用一句话点明“有你真好”的意义。
写完后,同桌互读,交流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互改,全班可以以“感谢有你”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进行感恩教育,提高班级凝聚力。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是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知识总结。
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四方面的内容:
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意在让学生学会如何给文章起一个醒目的题目,练习用给出的词写一段话。
“书写提示”里展示了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让我们了解他书法的特点。
最后,“日积月累”留给我们的是鲁迅的著名话语。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交流平台”这个版块时,我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里给出的内容,总结出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知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先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
——还可以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明白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学过的文章里,哪些是用这种方法总结文章内容的。
2、读“词句段运用”里列出来的各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拟题的好处。
有的是用文章中的人物做题目的,有的是用故事情节做题目的,有的使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不管是哪种方式,这样的题目很有吸引力,让读者看到题目都想了解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习作如何拟题才能更有吸引力。
3、“书写提示”的版块展示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柳公权的书法名作,并引导学生总结他楷书的特点是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家的作品。
4、“日积月累”里展示的都是鲁迅先生的蕴含深刻的语句。
我在讲述这一板块时结合着这一单元有关鲁迅的文章进行讲解的,在学生阅读、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鲁迅的伟大。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语文园地各个板块之间衔接很自然,将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既保证了课堂的严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不呆板,还生动、有趣。
对于这一课,其他的部分都还不错,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短,“词句段运用”关于题目这一块,还缺乏有效的练习。
学生们只是在表面上学会了怎么样拟题目,但是真的实践起来是什么样的效果,没有从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
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充分备课,不光背课本知识,还要备学情,真正成为课堂的掌控人,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