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0576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知识网络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汉语次常用字1000个》

汉字造字法(“六书”)

产生错别字的几种情况:

因形近而错

因音同或音近而错

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

因音近义通而错

因音同音近而错

复习重点——

区别同音字

区别形近字

区别近义字

考点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D

《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Useofpunctuationsmark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

点号7种:

句号(。

)问号(?

)叹号(!

)逗号(,)顿号(、)分号(;

)冒号(:

标号9种: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间隔号(·

)书名号(《》)专名号(×

顿号、逗号、分号三者在表示并列关系的区别,在综合使用时根据语境注意升降格

引号要分清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单双引号的变化以及与句末点号的关系

括号注意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的区别以及与句号逗号的关系

省略号后面一般不再用标点,也不能用“等”“等等”

冒号除了提示下文还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一句话中一般不能套用两个冒号

破折号在表示解释说明时与括号有所区别

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

“七点不能居行首,三标前后有讲究;

连接间隔写中间,着重用在字下头;

破折省略均连写,一行两格处中游。

考点4.正确使用实词D

知识点——

词语的性质:

实词6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词语的意义:

要求能够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用法

词语的结构: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包括单音节词、外来词、连绵词等)

合成词(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其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补充式、名量式、附加式、重叠式等)

词语的环境(语境):

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确切意义,区别同义词能够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判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注意辨析词义轻重的差别

注意辨析词语范围的大小

注意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注意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词语和科技词语等)

考点5.正确使用虚词D

词语的性质:

虚词6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词语的语法意义:

对介词关涉对象及组成的语法结构理解的考查

对副词限制修饰的语义的理解和考查

对句子中虚词的辨析和修改

对连接句子及分句间的关联词语的辨析和使用

对助词使用的辨析

了解虚词的语法地位

掌握常见的虚词的基本用法

了解虚词连接或关涉的对象范围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注意一些虚词的习惯用法

考点6.正确使用熟语D

熟语的定义: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结构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理解

熟语的分类:

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成语中关键字词的读音

成语中关键字词的书写

常见成语的出处

成语中关键语素的理解

成语意义的把握

成语使用正误判断及修改

根据成语错位对称的结构合理推断成语的意思

了解惯用语和歇后语的特点

考点7.辨析并修改病句D

病句的6种类型: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关注点:

句子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考虑语序是否恰当

句子中有“是否、是不是、能否、成败、好坏”之类的词语,考虑是否是一面或两面搭配不当

否定、多重否定或否定加反问,看句意是否表意相反

碰到有代词的句子注意指代是否明确

有介词或连词则考虑它们是否得当,是否掩盖主语、主客颠倒

有数量短语则看是否产生歧义,倍数是否用错,表约数的词语是否矛盾、重复

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会不会是句式杂糅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有关联词注意是否搭配得当、是否位置得当

辨析病句的具体方法:

语感审读法

结构梳理法

逻辑分析法

仿造类比法

考点8.正确扩展语句D

扩展语句的形式:

添加成分型扩展

补充完善型扩展

修辞型扩展

情景型扩展

先弄清“根据什么”,看清题目要求;

再弄清“应该说什么”,弄清语句内容;

然后再弄清“应该怎么说”,也就是弄清语言形式

扩展内容的来源:

运用想象、联想等手段,加定语,加状语,增加修饰和限制成分,对原有信息加以充实,使原句的意思更加丰满、更具表现力

考点9.正确压缩语段D

压缩语段的类型:

缩写语段

编写提要

概括转述

拟写一句话新闻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主要信息

压缩语段的方法:

摘取法(单句——提取句子主干)

分层法(复句——划分层次关系)

复合法(句群——弄清句间关系)

考点10.正确选用和变换句式D

长句和短句的不同特点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不同特点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不同特点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不同特点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不同特点

整句和散句的不同特点

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不同特点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变换

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考点11.正确仿用句式D

单句仿写

复句仿写

句群仿写

修辞仿写

首先注重形式:

词性相同

句式相同

排列相同(排比或对偶)

其次注重内容:

符合话题

内容相同、相反或相关(有逻辑关系)

考点12.语言表达简明D

了解对语言简明的要求:

简洁不罗嗦

明白无岐义

辨析句子成分是否有赘余

辨析句子意思是否明确

歧义句的语意理解和歧义的消除

对语句中赘余部分和多余信息的删除

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语意概括

对不简明语句的修改

考点13.语言表达连贯D

了解语言连贯的特点:

共同的话题

合理的语序

必要的衔接与呼应

正确排列语序

正确衔接上下文

语句续写

修改不连贯的语句

考点14.语言表达得体D

了解语言得体的特点及对其要求:

内部语言环境要合乎一定的形式规范。

外部语言环境要求场合得体、对象得体、目的得体、风格得体

根据目的的差异调整语言

根据对象的差异调整语言

根据场合的差异调整语言

根据表达方式的差异调整语言

考点1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

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8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对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辨识:

明喻、暗喻、借喻之间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对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优劣进行鉴别

对作品中的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进行鉴赏评价

对语言环境中运用修辞方法语句含义的理解

按照语义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来表达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A

了解不同时代的有影响的中国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识记我国文学发展过程的“源”和“流”

识记不同时代的一定量的中国重要作家姓名、朝代(时代)及其代表作

考点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A

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别的有影响的外国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识记不同国别的文学发展过程的“源”和“流”

识记不同时代的一定量的外国重要作家的姓名、国别及其代表作

考点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

了解我国古代论说、史传、笔记、序跋、赠序、书信、箴铭、哀祭、碑志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识记并能区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

识记并能区别我国古代论说、史传、笔记、序跋、赠序、书信、箴铭、哀祭、碑志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考点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

领悟含义

默写准确

书写规范

留意语境

《2007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的40篇(首)背诵与默写篇目(仅供参考)

(一)古文(10篇)

1.劝学(节选:

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2.过秦论(节选:

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游褒禅山记(节选:

从“其下平旷”到“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9.石钟山记苏轼

10.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30首)

1.氓《诗经•卫风》

2.短歌行曹操

3.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5.孔雀东南飞(节选:

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汉乐府

6.山居秋暝王维

7.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8.将进酒李白

9.蜀道难 李白

10.旅夜书怀杜甫

11.登高杜甫

12.兵车行杜甫

13.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14.琵琶行白居易

15.李凭箜篌引李贺

16.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17.石头城刘禹锡

18.锦瑟李商隐

19.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20.鹊桥仙秦观

21.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2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2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25.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26.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2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2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29.窦娥冤(节选:

【滚绣球】)关汉卿

30.长亭送别(节选:

【端正好】)王实甫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同义和近义

通假字联

常用实词(120个,按音序排列)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联想推断

语言结构推断

辨析词性推断

语法推断

语境推断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

了解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常用虚词(18个,按音序排列)

而,é

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3)动词,如,如同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2)介词。

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然,rá

n

(1)代词,这样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

(5)形容词,正确,对

(6)动词,认为……正确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所,suǒ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为,读音一:

i

(1)动词

①做,干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③成为,变成

④担任

⑤作为,当作

⑥是,算是

⑦以为,认为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读音二: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焉,yān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

它,它们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以,yǐ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已经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5)动词

①用

②以为,认为

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等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3)副词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②遵循,沿袭

(5)名词,机会

于,yú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4)介绍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6)介绍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7)介绍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8)介绍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9)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与,yǔ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

此时读yú

①给与

②结交

③赞同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

哉,zāi

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

则,zé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

可译为“就是”

者,zhě

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⑤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⑥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

⑦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⑧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之,zhī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

相当于“的”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3)动词,往,到……去

分清虚实

辨明用法

熟悉课文

注意特殊

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

(1)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4种特殊句式):

判断句

性质:

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形式:

“……者,……也。

”或“……,……。

”形式的判断句

带“乃、即、则、非”等副词的判断句

带判断动词“为、是”的判断句

被动句

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有“……于……”“见”“见……于……”“为”“为……所……”“被”等标志的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其被动性体现在动词的被动意义上)

倒装句

性质:

词语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不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或“偏次——正次(中心词)”的形式,而是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倒装形式。

分类:

宾语前置

否定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