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966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姜兰英

物流师/经理

山东德远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尹训廷

培训师/人力资源经理

南储仓储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邱明静

副教授/物流师/教研室主任

刘珍刚

副教授/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

曹仁广

报关员/供应链经理

山东俊富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

一、建设基础

(一)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都将现代物流作为优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11年4月发布的《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还提出把山东省建成全国九大物流区域之一。

潍坊市同时属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区,是山东省7个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是重点建设的4个临港物流基地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这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必将对物流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物流人才已被列为全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中、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为100多万人,其中,对高职高专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量的60%。

通过对潍坊市及周边地区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1%左右,在一些粗放型经营的物流企业中受过物流管理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则更少。

物流企业急需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实现技术更新升级,提高管理规范化程度,同时对物流专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二)专业基础

1.厚实的专业积淀

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672人。

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5%以上,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奖16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经过7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在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11月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山东省商业经济学会、潍坊市物流协会理事单位;

2011年4月经潍坊高新区科技局批准,成立了潍坊职业学院高新区物联网及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了“一条主线、二个阶段、三个平台”的“12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

“二个阶段”是指人才培养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阶段,“三个平台”是指培养过程中搭建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岗位对接三个平台。

行业企业介入、校内外实习实训、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6人。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3人,11人具有硕士学位,双师素质教师5人。

院级教学名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全体专任教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共同提高;

通过“梯队建设、分向发展、分层培养”的方式,初步培养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大赛、教研科研等不同领域的带头人。

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均来自物流生产管理一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团队意识强,成长进步快,2011年9月,物流管理研究团队被评为“潍坊市十佳社会科学研究团队”,为培养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

本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目前,本专业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达90%,近年来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了10多部专业教材,在核心期刊、国家、省级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

5.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中先后2次获得省级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物流沙盘模拟大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次、省级一等奖1次、省级二等奖3次,在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在全国大学生全程电子商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1次。

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取得“双证书”人数比例达到90%。

往届毕业生中,已有超过20%的学生成长为岗位能手、技术标兵,走上中级管理岗位;

还有部分学生代表企业回母校交流合作、招聘学生。

6.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不断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现有2个校内实训室和1个物流实训中心。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了潍百集团等5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教师下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场所。

7.“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1)构建了“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宽平台”是指围绕职业素养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平台;

“多方向”是指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四个物流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

第1-2学期学习职业素养和职业基础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5-6学期在校外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突出专业方向能力。

其中,职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就业的需要。

(2)制订了专业课程标准

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管理基础》、《企业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12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性考核。

(3)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潍柴动力(潍坊)集约配送有限公司、潍百集团等合作企业支持参与下,构建了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资源体系两大部分。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实训实习课程(包括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和各门课程的实训项目,实践资源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8.社会服务逐年深入

随着校企合作建设的逐步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层次、程度不断提高。

每年为潍百集团等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120人次以上,开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认证培训150人次以上,进行职业技能鉴定110人次以上。

专任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运作中的问题,主持或参与社会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

(三)问题与不足

经过6年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关注点、管理方式不同,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

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2.实训实习条件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规模、层次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

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实训设备。

3.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设计不够系统,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4.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有一定局限性,服务面不广、服务层次不高、参与程度不深,需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尽快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建设和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潍坊市作为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和临港物流基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山东半岛区域高素质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按照学院做“优”服务类专业的总体要求,与潍百集团、山东德远物流等企业合作,探索实施“三方联动,三级跟进”的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实施“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技能培养构建平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内培外引”方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高技精、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省内一流的物流实训中心,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进一步提高专业影响力,拓宽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的层次与水平;

形成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建设

由政府、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校企双方运作,建立“三方联动,三级跟进”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找准“双赢点”,稳固合作关系,深化全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促进专业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岗位对接。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

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强化实训实习环节,创新实施“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培养、校企工学交替、企业实习三个阶段,将素质养成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目标。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围绕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技能培养,校企紧密合作,建设与“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相符合的平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与企业合作,重点建设8门特色课程,开发6本特色教材,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

4.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聘用在物流行业企业中有较强影响力的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引进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2-3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8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新聘请物流工作一线技术骨干44名,兼职教师达到50人。

5.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建设期内新建成1个大型综合性物流实训中心、1个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3D物流模拟实训室,满足教学、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培训等的需要。

新建5个紧密合作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专业影响力,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层次与水平。

为潍坊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提供培训、咨询、鉴定等技术服务1500人次以上。

建设期内,力争在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实现收入200万元。

7.专业群建设

通过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建设,带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客户服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相近的课程资源平台。

三、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体制建设

在学校校企合作部门的领导下,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产学合作办公室。

校企合作理事会向上对接学校校企合作部门,向下领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产学合作办公室工作,对外联系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专业建设委员会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二级学院的领导下负责专业建设的论证、规划、指导工作;

产学合作办公室作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专设机构,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二级学院的领导下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具体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与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及重大问题决策,并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扩大、优化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行业、企业成员单位,使其能更好地领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

(2)改组专业建设委员会

以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二级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组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3)成立产学合作办公室

在二级学院成立产学合作办公室,作为校企合作专设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对外沟通协调与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事务,对内协调安排教学组织、实训实习、学生管理等事宜,强化校企联合。

2.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由政府、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与潍百集团、山东德远物流等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三方联动,三级跟进”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三方”是指由行业(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作、协调、指导,“三级”是指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个层面上根据职责分工,组织落实。

如图4-4-3-1所示:

图4-4-3-1“三方联动,三级跟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为保障各项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工作职责类,明确各方的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做,如《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产学合作办公室工作职责》等。

二是工作规范类,提出工作标准和要求,使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如《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暂行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

校企合作主要内容见表4-4-3-1:

表4-4-3-1校企合作内容一览表

序号

合作内容

合作形式

说明

1

专业发展规划、建设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二级学院负责人、企业专家、行业或协会专家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

聘请物流行业专家、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与物流专业骨干教师重组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

3

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物流职业标准和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界定物流岗位之间的衔接性、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

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物流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确定培养目标,创新实施“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5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校企共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6

课程建设

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共同修订、评审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合作开发精品课程与教材。

聘请高层次专家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带入课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7

师资建设

校企共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企业聘请专任教师为顾问,承担企业课题研究、物流方案设计、员工培训等工作任务。

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实践,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

8

实习实训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制订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责任、权利与义务。

新建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表4-4-3-2体制机制建设规划资金预算表

单位:

万元

建设项目

负责人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

小计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

建立与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互兼互聘长效机制,优化院企合作管理制度和专业建设工作制度。

9

校企共同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合作开发教材、师资培养、培训。

2

合计

16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中物流企业专家的作用,把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论证,开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实现物流企业专家及校外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学生就业每个阶段都有企业人员参与。

如图4-4-3-2所示:

图4-4-3-2开放办学、校企合作贯穿始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更好地服务潍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面向潍坊区域内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来自用人单位、行业、往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如图4-4-3-3所示:

 

图4-4-3-3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物流业务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对接物流产业相应的工作领域与技术领域,根据物流岗位群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其所需的专项能力,并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业务规格和专业核心技能。

从而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如表4-4-3-3、图4-4-3-4所示:

表4-4-3-3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分析

岗位名称

工作过程分析

专项能力

仓库管理员

核对清单——验收货品——签收清单——入库——分类储存——仓库盘点——出库

1.入库、储存、盘点、出库作业能力及单证处理能力;

2.仓库的业务组织、协调能力、仓储软件操作能力。

运输调度员

制定运输管理制度——制定运输计划——制定费用计划——制定行程计划——运输过程控制——行程与车辆跟踪——运输费用总计——运输工作总结

1.运输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2.运输设备及软件操作能力

商品配送分拣员

联系供应商进货——商品入库检验——入库储存——货物分拣与补货——流通加工——配货——包装与搬运——出库与运输

1.配送中心管理与组织;

2.配送中心业务处理能力。

货运代理

业务员

接受货主询价——接单——订舱——装箱——报关——提单确认和修改——签单

1.组织、沟通能力;

2.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及报关报检能力。

物流信息管理员

基础信息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决策支持

1.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能力;

2.物流信息技术(数据库、条码识别、EDI、物流信息系统)使用能力

图4-4-3-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将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2.创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创新实施“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4-4-3-5所示:

图4-4-3-5“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三段递进、两项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3学期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人文素质。

4-5学期通过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以及岗位轮换,进行专业强化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物流职业习惯等岗位专业能力。

第6学期通过毕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岗位综合能力。

如图4-4-3-6所示:

图4-4-3-6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继续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使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岗位对应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在对潍坊市大型物流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跟踪回访的基础上,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岗位群,分析每个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进行解构,进行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再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

加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的建设,重点建设5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3本,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1.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和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调研,确定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按照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对接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的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图4-4-3-7所示:

图4-4-3-7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为原则,按认知实习、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四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培训、实践操作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素质养成与物流职业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如表4-4-3-4所示:

表4-4-3-4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

构成要素

内容与措施

实践教学目标

素质养成目标

人文素养:

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

职业素养: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的职业素养。

综合素养:

通过感知企业文化和企业实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能力培养目标

基本技能:

在物流实训中心进行具体物流作业操作、设备使用,培养物流操作能力

专业技能:

通过教学项目以及岗位轮换,模拟典型物流企业流程,培养物流核心专业技能

综合技能:

通过校内综合实训、企业岗前培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物流一体化运作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

认知实习

包括专业宣讲、认识实习、市场调研、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旨在通过感悟式学习让学生从行业概况、就业方向等方面了解物流行业,获得对物流职业的感性认识。

单项实训

仓储管理岗位实训;

配送管理岗位实训;

运输调度岗位实训;

企业采购岗位实训;

销售岗位实训。

综合实训

以校内为主开展ERP实训、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实训、第三方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一体化运作实训。

顶岗实习

以校外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