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区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石景山区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石景山区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
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
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
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
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数量大B.艺术手法新
C.作品类型多D.研究发展快
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
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
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
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
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
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
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
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史记》中大约120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
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
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
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
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
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
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7分)
万物不①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
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
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曰:
“嘻!
尽之矣。
非桀,其孰为此也?
”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
“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南之国闻之曰:
“汤之德及禽兽矣。
”四十国归之。
人置四面,未必得鸟;
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
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
”吏曰:
“此无主矣。
”文王曰:
“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
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
今我非其主也?
”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闻之曰:
“文王贤矣!
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问曰:
“子之父母不有恙乎?
”置杖而问曰:
“子之兄弟不有恙乎?
”杙②步而倍之,问曰:
“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
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
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
(《吕氏春秋·
孟冬纪·
异用》)
注释:
①不:
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
②杙(yì
):
小木桩。
③楗(jià
n):
门栓。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原:
根本
②其孰为此也其:
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罟:
网
④非徒网鸟也徒:
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闻:
报告上级
⑥又况于人乎于:
对,对于
⑦杙步而倍之倍:
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暴:
凶恶,残暴
A.①⑥B.②⑧C.③⑤D.④⑦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B.皆离吾网
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译文:
10.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请具体说明。
(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今之政者何如?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论语·
子路》)
硁(kēng),击石的声音。
①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人不断。
请说明“硁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
(4分)
②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中都用到“惆怅”,第一首诗中的言诗人情感,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
B.第一首诗中的“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C.两诗中分别用“衰红”、“萎红”描写不同状态下的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
D.第二首诗写风雨中的牡丹飘零,尾句中的“何况”连接前后文,增进了语意。
13.下列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只恐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