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思维探究 生物课Word文档格式.docx
《问题引导思维探究 生物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引导思维探究 生物课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理解是: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维探究,深化理解,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
只有那些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才会理解的更透,记忆的更牢固。
另外,不能把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性学习仅仅看作是表面上的、看得到的、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用大脑思考,进行思维探究才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关键。
有时候,表面上的平平淡淡并不代表没有探究,也许学生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探究。
二、我的课堂实录
(一)实录1:
“减数分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视频动画展示复习人的卵式生殖——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过程,教师适时地强调指出:
人的亲代和子代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教师:
人的亲代和子代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
(经过思考后回答)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这就说明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分裂前后染色体数减半。
这种细胞分裂就叫减数分裂。
那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减数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为何减半?
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上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了准备。
■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减数分裂
2.掌握精子的形成过程
3.探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变化规律
4.归纳总结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联系与区别
■逐级分层达标(分析讨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教师借助计算机投影分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识记并初步理解减数分裂的内涵。
Ø
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
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
新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该知识点如前面分析所述,内容十分繁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CAI课件直观灵活、富有交互性的特点,将知识点进行分解,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的次序,分层推进,逐步落实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
借助Flash动画介绍减数分裂过程概况及相关细胞
(播放减数分裂全过程的模拟动画,必要时可重复)刚才我们观看了减数分裂全过程的模拟动画,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视频展示出来):
减数分裂分为哪几个阶段?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各阶段又分为哪些时期?
两次分裂均分为间、前、中、后、末几个时期。
染色体数在什么时期发生了减半?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复制间期
减数分裂过程中涉及哪些细胞?
它们的数量关系如何?
相互如何演变?
1个初级精母细胞
(个别回答,并相互补充)1个精原细胞
减一
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二
4个精细胞
变形
4个精子
我们对减数分裂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联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又有主要哪些特征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逐个认识它们。
第二层次:
分时期播放模拟动画,探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播放减一间期动画)经过间期精原细胞变成了初级精母细胞,你们还发现有什么变化?
细胞体积略微增大。
联系有丝分裂,这种现象说明此时细胞内发生了什么?
(个别回答)染色体的复制。
对。
联系有丝分裂,并结合图解,思考并回答复制前后染色体、单体、DNA如何变化?
(个别回答)复制前后染色体数不变,但每个染色体产生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所以DNA数加倍。
很好!
现在我们明确了,减数分裂间期与有丝分裂间期一样,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而且复制的实质是一致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播放减一前期变化过程,并讲述)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一前期后,染色体螺旋化缩短变粗,渐渐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其形态,并先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联会,二是四分体(课件中已注明)。
我们把联会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请大家据图分析什么是同源染色体?
(个别回答)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
比较接近,但不准确。
应该是大小形状一般相同,而来源不同(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你所说的颜色不同就是绘图时用来表示他们的来源不同。
现在我们清楚了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请试定义联会、四分体。
(个别回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单体,称为四分体。
说明大家推理判断、分析总结能力不错。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动画演示减一中期变化过程)请注意染色体行为。
谁能说出此时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个别回答)染色体通过运动,使同源染色体两两位于赤道板两侧(附近)。
不错。
要知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运动变化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播放减一后期模拟动画)此时染色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染色体经过运动分到了细胞两极。
那么分开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呢?
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了,不是单体。
(与有丝分裂比较)
那么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又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
我们知道减一结束时染色体数减半,请对比减一和减二,分析染色体数为什么会减半?
(个别回答)因为减一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到了两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
(动画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及有丝分裂全过程)对比减二与有丝分裂各时期,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
减二没有同源染色体。
其他特征呢?
基本相同。
是这样,很简单。
看来对比、分析、总结会使我们事半功倍。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结果用投影展示出来:
◆
减一间期:
染色体复制
减一前期:
出现联会、四分体
减一中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位于赤道板两侧(附近)
减一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二:
无同源染色体,其他特征同有丝分裂
第三层次:
再次观看减数分裂模拟动画,探究染色体、单体及DNA的变化规律
(再次播放减数分裂全过程模拟动画)这次,请注意各时期染色体、单体及DNA数目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染色体数变化有何规律?
(个别回答,互相补充)减一结束时减半,减二后期暂时加倍,分裂前后减半。
(投影以上规律,后提问)单体呢?
(个别回答,互相补充)随复制(减一间期)而出现,随着丝点分裂(减二后期)而消失。
(投影以上规律,后提问)DNA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个别回答,互相补充)随复制(减一间期)而加倍,随细胞分裂(减一、减二末期)而减半。
总结得很完善,这些规律希望大家理解掌握,以备后用。
第四层次:
归纳总结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精子形成过程及有丝分裂过程图解)请对比分析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何联系与区别,并填写下表(投影展示):
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不
同
点
细胞分裂次数
子细胞染色体数
子细胞类型
子细胞数目
同源染色体行为
分裂实质
相同点
应用测试(略)
布置作业:
1、以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绘制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图像
2、绘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变化曲线
(二)实录2:
“遗传密码的破译”
1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通过复习“转录”“翻译”过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mRNA是怎样把其中的碱基序列转化为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排列次序的?
mRNA的碱基与氨基酸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下面将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2从数学角度认识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展示材料1:
mRNA只有4种碱基,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四种碱基是怎么决定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呢?
如果1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那么4种碱基只能决定4种氨基酸,显然这种组合是不够的。
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①如果2个相邻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最多能编码多少种氨基酸呢?
②如果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结果又是如何呢?
③由此仅从数据上分析你认为应该多少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4种碱基才足以组合出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通过数学运算,推理猜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陈述探究成果,同学评价订正。
预期探究结果:
①42=16种;
②43=64种;
③3个
结论:
理论上应该是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上述结论仅为数学推理,如何证明呢?
(引入材料2)
3科学家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
3.1克里克T4噬菌体实验
展示材料2:
上世纪50~60年代,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研究表明:
在T4噬菌体的相关碱基序列中增加或者删除一个碱基,无法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增加或删除两个碱基,也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但是,当增加或者删除三个碱基时,却合成了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请分析上述材料,试找出原因。
②这个问题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提示:
把THEFATCATATETHEBIGRAT中的单词看作决定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试着插入或删去其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字母,看后面的语意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和类比推理,展示结果,表达交流。
通过小组推演讨论,他们发现只有插入或删去其中的三个字母,后面的语意才不变。
然后类比推理即可得知: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信使RNA上的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过程中教师要多看、多听、多引导、少干涉,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③我们已经证明“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是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那么如何破译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呢?
(引入材料3)
3.2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大肠杆菌无细胞系统蛋白质合成实验
展示材料3:
1961年,尼伦伯格和马太利用大肠杆菌的破碎细胞溶液,建立了一种利用人工合成的RNA在试管里合成多肽链的实验系统,其中含有核糖体等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各种成分。
利用这个实验系统,尼伦伯格和马太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即UUU-苯丙氨酸。
①想一想,实验应该怎样设计?
实验前要把大肠杆菌破碎液中原有的DNA和mRNA除去,为什么?
教师提示:
实验提供有多个试管和20种氨基酸溶液。
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组讨论,大胆探究,设计方案。
②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面临3个问题:
合成怎样的RNA作为模板?
需要一组还是多组实验?
氨基酸怎样加入?
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争辩,达成共识:
用单核苷酸人工合成RNA,分多个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氨基酸,即可破译UUU-苯丙氨酸。
③上述方法只能破译AAA是赖氨酸的密码子,CCC是脯氨酸的密码子,GGG是甘氨酸的密码子,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如果密码子都是三相同核苷酸,那么mRNA的密码子就只能决定4种氨基酸。
所以在密码子中肯定有二种或三种不同核苷酸组合。
怎样才能破译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呢?
(引入材料4)
3.3霍拉纳的RNA重复序列翻译实验
展示材料4:
1966年印度—美国科学家霍拉纳(H、G、Khorana)发明了一种新的RNA合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成的RNA可以是2个、3个或4个碱基为单位的重复序列,例如,将A、C两种核苷酸缩合为ACACACACAC……长链,以它作人工信使进行蛋白质合成,结果发现产物是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说明苏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ACA,也可能是CAC;
同样,组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CAC,也可能是ACA。
仅凭这一组实验不能得到肯定的结果,那么如何证明组氨酸和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A还是CAC呢?
请设计实验证明。
提示:
参考霍拉纳的设计方法。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大胆设想、制定方案、对比分析。
经过讨论有小组会产生这样的设想:
再用类似的方法合成含有苏氨酸或组氨酸的多聚体,如果其模板RNA上有ACA或CAC,即可确定。
于是即可设计如下方案:
如合成(CAA)n长链,重复上述实验,合成产物为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苏氨酸的多聚体。
将科学家和自己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即可确定ACA是苏氨酸的密码子,CAC是组氨酸的密码子。
归纳总结:
通过数学推理和科学探究,我们知道了mRNA上每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并且了解了科学家破译遗传密码的方法及过程。
运用此类方法就可以破译其他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所有遗传密码破译之后就得到了课本第65页的密码子表。
请认真阅读密码子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总结遗传密码的特点。
4、遗传密码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①在mRNA上两个密码子之间有无核苷酸隔开?
②一个氨基酸具有1个、2个还是2个以上的密码子?
③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吗?
④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控制合成了人的胰岛素,说明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回答:
①没有。
总结:
这就是密码子的连续性。
②有的氨基酸只有1个密码子,有的氨基酸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
1个氨基酸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称为简并性。
③64种密码子有61种决定氨基酸,有3种不决定氨基酸,称为终止密码子,也叫无义密码子。
另外有2个起始密码子,但决定氨基酸。
④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这种现象称为密码子的通用性。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运用数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探究了“氨基酸和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取了破译氨基酸密码子的科学实验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借鉴、创新及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课堂练习:
略
作业布置:
假如,我们利用(ACU)n核苷酸长链合成了含有苏氨酸的多肽,那么苏氨酸可能的密码子有哪些?
如何运用实验方法确证苏氨酸的密码子究竟是什么?
三、“集中注意,有效思维探究方法”:
自我反思
(一)适当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消耗用大部分时间解决大部分学生可以自己获取的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确实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放开他们的手脚,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探究,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和辅助者,对学生学习和思维做出适当引导和点拨。
学生有了可自主支配时间,又有了教师教给的适当的方法,才能高效地学习。
我们教给学生的远不只是高考技能,而是学会学习,学会终生学习!
(二)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
教学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贴近生活的素材,学生很熟悉又很感兴趣,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参与学习活动当中,获取高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细胞呼吸”可以引入以下素材帮助学习:
“种子和果蔬的贮存问题”、“播种时要浸湿种子”、“淋雨的谷堆会发热”、“啤酒发酵并不需要刻意创造缺氧环境,为什么能够发酵出酒精”、“长时间剧烈运动后感觉肌肉酸痛”、“作物长时间水淹,为什么会烂根死亡”、“中耕松土的科学道理是什么”等等。
另外,教学所用的图片、视频和资料等都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亲切而感兴趣。
例如,“北极狐”、“雪兔”、“小麦得病枯叶”、“袁隆平相关视频”等等。
(三)问题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
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重难点的探究突破,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并且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要有层次性,让问题引导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要有启发性,问题一出马上启动学生思维,主动思考探究原因。
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才能把教师从繁重的复述知识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当好引导者。
同时也才能实现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减数分裂导入新课设计:
再如在学习细胞质遗传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细胞质基因主要分布在哪里?
细胞分裂时核基因平均分配,质基因呢?
细胞质遗传有何特点?
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判别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
(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多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我在课堂中的做法是设法调动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手和大脑同时参与学习过程,也就是听、说、观察、书写及思考并用,实践表明能够很好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确保让学生用心参与学习思维探究。
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我这里重点讲述调动嘴巴、手和大脑的做法,因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不愿动嘴去说、不愿动手去写、不愿大脑去思考的现象。
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愿意说、有话说,并不断引导让他们说得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比如在学习“免疫调节”中免疫系统的功能时,我首先这样发问:
“健康人体有癌细胞吗?
”,问题一出,学生很感兴趣,当然答案只要有两个方面:
有和没有。
教师适当引导,结合所学癌变的原理,学生很快就会统一认识:
健康人体可能有癌细胞。
然后,我接着发问:
“既然健康人体可能有癌细胞,为什么不是癌症患者?
”,大家也感觉很矛盾,顿时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开始查阅教材,回忆所学知识,当有人注意到“抗原可能来自人体本身”时,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癌细胞”可能是“抗原”,会被健康人体的免疫系统及时发现并清除。
调动学生动手书写,必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有必要去写。
比如说,在教师准备的练习和测试中出现了方程式书写、育种过程书写、遗传图解书写等,学生自然觉得很有必要动手去写,而且要达到规范书写才能得分。
另外,高中生物学有很多特例,这些特例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只要老师帮助同学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动手也不难。
还有,教师要和同学一起归纳总结知识和方法,这些简练的归纳总结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学生自然也会去书写。
高中教学中学生思维懒惰是非常普遍的,其危害也十分深远,它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主见和思想。
所以,我认为调动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进行思维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对于学习和高考,更重要的是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学生才会更加富有创造性。
要调动思维,最好的办法是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引导,要让他们感觉既感兴趣,又富有挑战。
具体方法前面已举例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五)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互相协助,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方法和观点的激烈碰撞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它会使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互相借鉴学习。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不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仅定位为获取正确答案。
一些非主流的,错误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观点,教师要允许其存在。
学生能够表达观点,至少说明学生对相关问题比较感兴趣并进行了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