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7858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课堂笔记电子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官府专用皇帝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家庭副业

自给自足(家庭的消费)

剩余产品出售

田庄手工业:

①豪强地主控制的田庄。

②田庄内部自给自足。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

(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麻葛)

(2)商代:

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工”

(3)汉代:

“丝绸之路”

(4)唐代:

①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②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5)宋元: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黄道婆)

(6)明清:

①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期)

冶金业

1.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

2.商周时代:

青铜时代(青铜主要作为礼器,权利和秩序)

3.春秋晚期:

人工冶铁

4.战国时期:

炼钢工艺

5.汉武帝时代:

①冶铁官营②煤炭作燃料③水排(东汉杜诗)

6.南北朝时代:

“灌钢法”

陶瓷业:

1.原始社会:

陶器(彩陶、黑陶)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器过渡到瓷器

3.唐代:

①唐三彩(陶器)②南青北白(A:

青瓷,越窑B白瓷,邢窑)③釉下彩绘

4.清代:

粉彩瓷器

古代手工业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先进,长期领先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私营,家庭)

3.手工业作为农业的附属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商业:

以物易物

2.商代:

商业兴起(商人,货币,商品)

3.西周时期:

工商食官(市场)没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市场

4.春秋战国:

A.私商兴起B.商业都会的出现

5.秦朝:

统一货币

6.宋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

7.明清: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明朝)B.商帮兴起(晋商,徽商)

市场的发展:

1秦代:

严格管理,明码标价

2.汉代:

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有正式的“九市”

3.南北朝时期:

“草市”出现(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尉”:

专职管理草市

4.唐朝:

A.草市由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B.坊市制,坊市分离商业活动的空间时间被控制。

C.夜市繁荣

5.宋代:

①打破了坊市控制,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商业服务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商业形式多样(草市,夜市,早市,庙会)

④商业都会繁盛

5.明清:

A.明朝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工商业市镇兴起

古代商业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国内外的贸易发展(交通发达)

3.商业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

4.重农抑商正常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基础:

农业和手工业。

2.环境:

受国家政局影响

3.关键:

政府政策

4.条件:

受海陆交通状况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

①商鞅变法明确提出。

②《吕氏春秋》理论阐述

2.含义:

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根本上

(分点:

A经济: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B政治:

维护政治稳定。

C思想:

安定人心,端正民心)

4.原因:

①(根本):

农业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经济的主要来源

③重农能够巩固统治。

稳定社会秩序

④商业和商人的不稳定性容易带来各个社会问题

5.表现:

A.重农: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B.抑商:

①限制民营商业的范围

②官营工商业,政府垄断

③征收重税,关卡林立

④限制商人地位,歧视商人

6.影响:

积极(前期):

①:

促进农业发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②安定人心,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消极(后期):

①商业长期作为农业的附属

②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严格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2.时期:

明清时期

3.原因:

①(根源)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③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防御措施

④(直接)应对东南沿海的反抗势力{台湾郑成功}

4.影响: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的侵略,

B.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阻碍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时间: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3.表现:

机房:

早期手工工场机户:

早期资本家机工:

早期工人

4.途径:

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江南一带)→竞争→贫富分化(富:

资本家穷:

工人)

5.产生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6.发展缓慢的原因: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征发重税)(关卡林立)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朝贡贸易,国际市场狭小)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D.买田置地的传统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2.开始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①.城乡手工业的衰败。

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④.洋行,买办等新现象出现。

①.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②.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曲折发展

(1)产生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④.洋务企业的诱导。

3.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产生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原因:

①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

②.交通便利。

③.商品经济发达

5.行业:

轻工业(纺织业,面粉)

6.途径:

①.私人投资近代企业。

②.部分手工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7.影响:

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会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3.代表:

①.张謇:

大生纱厂②.荣氏兄弟“面粉大王”

政治上: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资产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

西学东渐(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思想(三民主义)

(3)民族工业:

“短暂春天”

1.时期:

一战期间(1912~1919)

①.一战时期,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颁布了奖励实业的法令。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

3.概况:

轻工业(纺织业,面粉业)

4.短暂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5.影响: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短暂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①.南京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

(5)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影响:

民族工业内迁西南西北,从而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6)面临崩溃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①.战争破坏②.国民政府的恶性膨胀政策。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⑤.繁重的捐税负担。

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3.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小。

5.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重压迫。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

1.夹缝中生存:

三重压迫: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压迫。

2.斗争中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革命性(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妥协性与软弱性(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

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

1.推动:

①.政府政策。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

2.阻碍:

①.帝国主义压迫。

②.封建主义压迫。

③.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由原来的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2、第一个一五计划(1953~1957)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中国重工业基础的薄弱。

②.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③.应对美国的经济封锁。

④.照搬苏联。

3、三大改造:

本质: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①.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②.工业建设的需要。

形式:

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手段:

和平赎买。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初步探索)

1、正确决策:

①.《论十大关系》1956:

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照搬苏联的教训。

内容: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意义:

提出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1956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主要任务(从弱后的农业国→先进的工业国),工作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①.大跃进1958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影响:

资源浪费,环境遭到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一大二公”)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速度越快越好。

影响:

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年困难(1959~1961)原因:

由于中共“右”倾错误,自然灾害。

3、纠“左”(经济)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1965)

文革时期(1966~1976)

教训:

①.经济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得片面发展。

③.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⑤.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原因:

①.两个凡是。

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2、内容:

解放思想,①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方针——思想路线。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原因:

中国主要矛盾)

3、影响:

一个转折,两个基本点。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

①.人民公社化留下的弊端。

②.中国是个农业大国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形式

3、意义:

①.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改革1984

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体制:

简政放权,政企分开,间接管理。

4、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5、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转向按劳分配方式。

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设立1980原因:

①.靠近港澳国际市场,华侨多,有助于引进外资。

②.资源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区别

近代开放现代开放

背景不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开放主权独立,主动开放

目的不同满足列强需要发展本国经济

结果不同中国民族遭受苦难提高本国地位,增强综合国力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南方谈话:

1、背景: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六点(书56页)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十四大(1992)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共十五大1997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特点

行政手段

市场主导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意义:

1、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2、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增强综合国力。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1.1949~1952土地改革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发展。

核心内容: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因:

小农经济无法满足需要核心内容:

生产资料转集体所有。

3.1958人民公社化原因:

盲目扩大规模,公有化程度核心内容:

一大二公

4.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

人民公社化弊端核心内容:

土地公有,农民个体经营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新航路的开辟:

根本: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主观:

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的黄金热。

宗教:

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直接:

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传统商路。

2、条件:

①.造船技术②航海技术进步③.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④.相信地圆学说⑤.王室的支持。

①.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②.价格革命: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③.使世界联系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推动了自然科学。

⑤.西方列强开始对外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区别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

目的

宣传国威

掠夺财富

政治活动

经济掠夺

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553葡萄牙侵占澳门

1624~1662荷兰侵占台湾

荷兰——海上马车夫

1、崛起原因:

①.地理:

地理位置优越。

②.经济:

商业资本主义发达。

③.政治:

摆脱西班牙,独立。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确立。

④.外因: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溃败。

2、表现:

①.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②.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泛的殖民地。

3、特点:

(局限)商业资本发达,忽视国内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英国——日不落的帝国

政治: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建立,政治制度先进。

经济:

①.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

②.圈地运动③.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

军事: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殖民霸权的角逐

辩证看待殖民扩张:

对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初具规模。

对宗主国:

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

造成亚非拉的落后贫困与落后,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例:

日本)

三、“蒸汽”的力量

工业革命:

①.政治: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⑤.市场:

英国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的殖民地。

2、重大发明

3、过程

4、本质特征:

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5、影响:

1.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进入蒸汽时代。

2.英国实现工业化。

3.城市化进程加快。

4.生产管理的变化,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5.英国取得“世界大工厂”的地位。

6.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7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

8.社会日益分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9.推进近代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

10.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11.改变格局:

东方从属西方。

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①.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②.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

③.自由主义④.法制化建设。

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⑥.对外推行“炮舰政策”⑦.大工厂制度⑧.科教兴国。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途径:

殖民扩张

2、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

3、纽带:

交通运输

4、时间:

19世纪中期

5、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书97页画线部分)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工业化的积累。

④.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

⑤.殖民扩张,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2、成就(详见书102页)

①.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垄断组织的形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⑤.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4、对中国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发动救亡图存运动。

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短暂春天。

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区别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运用

电力的广泛运用

发明者

工人,技师,科学技术未真结合

科学家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生产组织

工厂制

公司制,垄断组织

工业部门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

中心与传播

以英国为中心传播慢

以美,德为中心,传播快

经济扩张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主义输出为主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经济危机:

(1929~1933)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⑤.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

2、导火线:

纽约股市的崩溃。

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持续时间特别长。

4、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①.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

②.激化社会矛盾

③.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国家走上不同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道路

④.导致国际形势紧张:

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间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1929~1933经济危机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③.罗斯福当选总统。

2、目的:

直接目的:

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

措施

法律

作用

一、整顿银行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二、加强工业指导

《全国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三、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四、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保护环境。

五、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工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4、特点:

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5、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6、作用:

对美国:

经济上:

摆脱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对世界: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西方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7、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为何日本,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而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

1、经济基础雄厚。

2、美国的民族传统,民主制度完善。

3、借鉴社会主义经验。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阶段

时间

特征

原因

总统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黄金时期”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三次科技革命

杜鲁门,艾,肯,约

20世纪七十年代

“滞胀”

中东石油危机

尼克松,福特,卡特

20世纪八十年代

“恢复发展”

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

里根

20世纪五十年代

“新经济”

宏观调控,微观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克林顿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国际: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国内:

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叛乱。

③粮食紧张,经济困难,形势严峻。

2、目的:

①.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3、措施: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工业:

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特点:

排斥货币市场,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积极:

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

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