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686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

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3.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

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

42年的整风运动,在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基础上,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

1942年,4月1人,《解放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改版后的《解》第一刊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党斯的宣传中心;同时报纸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的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

II、改版后的特点(成效):

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III、改版的意义

《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为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连续发表了许多阐释新闻工作社论和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温馨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及文风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4.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且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I、党报理论方面

1.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1944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首次提到“全党办报”的口号。

全党办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首先是党的领导机关即各级党委,必须充分重视并善用报纸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高的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②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切实关系党报、重视党报、经常阅读研究和讨论党报,自觉为党报撰写文章,帮助党报发行,自觉承担对党报应有的责任

③报社工作人员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

2.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党报的特征是:

党性、群众性、战斗型和组织性。

党报的性质是党的喉舌耳目,任务是紧密联系群众。

3.加强新闻弓着这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观点

4.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

5.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6.发扬党报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II、新闻理论方面陆定一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该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文章主要谈到了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

5.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

《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I、重大意义:

《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

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

《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I、经验总结:

《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

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坚持真实报道

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6.香港和海外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I、香港的情况:

抗战爆发之后,香港原有的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

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最早迁至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该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深受欢迎。

1938年上海《申报》迁至香港出版,至1939年7月停刊,在香港一共出版一年零三个月。

1941年8月《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

该报及时、系统的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宣传,很快受到社会关注。

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等。

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该社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中文版由邹韬奋等负责。

该刊的任务是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件。

该刊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抗日活动,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进步报刊处境艰难,因此有很多进步爱国人士纷纷转移到香港办报。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华商报》晚刊和《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

《华商报》晚刊创刊于1941年,日出对开一大张,每日下点五点出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该报在廖志成的领导下,由邹韬奋、矛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等7人筹办,从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了8个月。

《华商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

随后该报还发表了范长江的《祖国十年》等佳作,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大众生活》创刊于41年5月,邹韬奋创办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有金仲华、矛盾、夏衍、胡绳等人。

其社评几乎都出自邹韬奋之手,特点是及时、讲透、有针对性。

对于大众生活反应和加强了海外侨胞渴望胜利、祖国振兴的愿望与舆论,因而在海外读者中影响巨大,平均每期销售数量高达十万份。

《光明报》于1941年9月创刊,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由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总经理。

II、海外的情况

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华文报刊,不论原有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战爆发后,无不同仇敌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同胞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的华文报刊。

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战板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自1937年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爆发这一时期,其中以胡愈之、郁达夫为代表的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影响最大。

从抗战中后期到战后初期,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长达7年多,以“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自居,是一位杰出的海外报刊活动家。

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

1938年,郁达夫应邀到星洲日报,次年他担任该社早报副刊和晚报副刊的主编。

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等,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报》创刊于1940年,地点在纽约。

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真相。

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都已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的唯一使命、

7.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到后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那些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被称为“孤岛”,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孤岛时期当时的“孤岛”报刊不受日寇的控制。

党和受党影响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进行抗日宣传。

影响较大的有《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等。

另外,上海的许多民营电台也拒绝向日寇登记,有的还进行了抗日宣传。

“苏联呼声”电台用俄、中、英、德等多种语言广播,真实报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从而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战前《申报》《新闻报》等民营企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使得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这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个心头大病。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

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共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并且毛泽东等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东解放区负责人,只是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在国统区,进步的新闻事业一直受到迫害。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借口抗战的需要,制订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

广大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非常不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引起了更大的不满,终于在国统区爆发了拒绝新闻检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更大规模的斗争。

经过:

1945年7月,国民参议会的6位参议院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访问。

黄炎培将他在延安耳闻目睹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造成的诬蔑。

这本书没有送检就出版了。

这是国统区第一本拒检的书籍,从此,拉开了拒检的序幕。

8月,重庆的《中华论坛》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

这一行动得到了重庆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随后重庆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

重庆《新华日报》杂志社,报到了杂志拒检的消息,还发表了《为笔的解放斗争而斗争》的时评。

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