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663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根据材料“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知,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B项正确。

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

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大,故排除。

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5.英国的格雷斯顿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可耻的交易而升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B.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辩护

C.认为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商业贸易战争

D.未看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答案】

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A、B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正义”“可耻”不符;

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的支持,故排除D项;

由题目中的信息“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顿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故本题应选C项。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鸦片战争的影响等。

在思考相关鸦片战争的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近代化史观。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6.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辛丑条约》拆炮台

B.《马关条约》开商埠

C.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

D.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

《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均是长江流域的城市。

故答案为B项。

《辛丑条约》拆毁的炮台是北京至大沽,排除A项;

C、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外部海上国家”,排除。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因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感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A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

B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

C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材料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B;

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晚期,思想封闭,排除其他选项。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可以看出这位学者对于辛亥革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层面;

B选项只是一个方面;

C选项说法错误;

D选项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意义

10.鲁迅先生曾向中共中央发过一份贺电:

“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与这则贺电直接相关的是

A.北伐胜利进军

B.挺进大别山

C.长征的胜利

D.淮海战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死于1936年10月,而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淮海战役发生1948年,故可排除BD;

北伐胜利进军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就,国民革命主要是国民党领导的,所以,北伐胜利进军不能单纯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据此可排除A;

故本题选C。

11.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表格数据反映了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这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故C正确;

材料没有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故A错误;

材料数据也不能体现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故B错误;

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国共合作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数据,注意不要脱离材料数据而主观臆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的信息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说: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

”这个“新的开创时期”,主要指清政府()

A.通过军事改革开创新的时代B.废科举推动教育近代化

C.倡办商业加速经济转型D.预备立宪促进民主进程

清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行的“新政”没有改变其封建专制的本质,没有开创新时代,排除A;

B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但不是“新开创时期”的主要表现,排除B;

清末新政兴办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该项措施利于社会转型的到来,故C正确;

清末立宪设立了责任内阁,但没有改变其专制的本质,排除D。

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措施

【名师点睛】清末新政(1901-1904)

(1)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2)措施和客观影响: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

③改革学制、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4)结果:

激化了阶级矛盾

预备立宪:

(1)原因:

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

(2)历程:

五大臣考察宪政→宣布预备立宪→设资政院、谘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出台

(3)后果:

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

(4)实质:

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

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

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

——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

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

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

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1)材料一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

(4)在不同的背景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

(1)问题:

鸦片战争前,中英海军实力悬殊。

影响: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地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观点:

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如果在装备和技术上进一步提高,能够战胜日本。

不正确。

(3)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极端腐朽,政治制度落后;

战前清政府对战争未作认真准备,期待外国调停;

战争中慈禧太后、李鸿章执行妥协投降的政策,使清军陷于被动;

部分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动摇了军心。

客观上,日本政治制度先进,战前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4)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争胜利的根本不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

(1)问,第一小问根据“蒸汽机”“木制”等信息即可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的问题及鸦片战争影响的相关知识综合作答。

(2)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二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作出判断。

第(3)问,从政治、统治阶级的态度、中日双方差距等方面来分析。

第(4)问,从制度方面来分析作答。

14.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1858年

《天津条约》規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1864年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

“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19世纪末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

“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20世纪初

时人称:

“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1919年前后

陈独秀指出:

““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1924年

孙中山认为:

“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

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日本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证: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和腐朽,引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及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网共两党由对峙走向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总之,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并加剧了两国间的民族危机,客观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抗日的旗帜下中华名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这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加以提炼,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此立论,材料涉及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或者寻找材料中与日本有关的两则材料,从日本的侵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作答,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15.【选做题】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

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

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措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

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

(1)规模大、程度深;

借鉴西方文明;

坚定沉稳;

有计划、有步骤。

(2)东方道德:

天皇制,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

西方技艺:

殖产兴业政策,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建立君主立宪制

【详解】

(1)关于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一“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可从规模、程度、学习的对象等方面归纳特点;

根据材料一“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可从坚定沉稳,有计划、有步骤方面归纳特点即可。

(2)解决本问首先要理解“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是指保留日本的传统,又向西方学习;

然后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可从天皇制,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等方面回答“东方道德”;

可从殖产兴业政策,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方面回答“西方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