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632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docx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教学项目一:

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是观察研究的成果。

观察研究是学前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观察,可以收集资料、了解差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观察方法,通过学习与比较,能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选定一种观察方法,学会制定观察计划。

3.现场观察,掌握记录数据与信息的途径,学会综合分析,得出观察结论。

4.掌握观察报告的结构,根据观察内容与主题,写出格式规范、主题明确的观察报告。

理论与实践

观察方法及其比较

  ↓

设计观察提纲

  ↓

幼儿园观察实践

  ↓

撰写观察报告

一、观察法

⏹观察有广义、狭义之分,又有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之别。

在这里,观察指狭义的观察,即直接观察。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在观察界定中,“感官和辅助仪器”是观察的两个基本途径。

⏹一般观察依赖于观察者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如果有条件,可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照相、录音、录像等。

“有目的、有计划”是指观察要解决的问题和获取的资料,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观察的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

⏹“自然状态”指被观察对象必须处于常态之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人为控制,以其本来面目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

⏹“系统、连续”是指观察应是全面的纵向的,而不是片面的、偶然的。

⏹“考察、记录、分析”是观察的基本过程,即通过仔细观看,详细记录,综合分析,以获取对事实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根据观察记录的方式以及对观察行为的选择控制程序不同,美国的艾温和布什纳尔将观察法分类叙述性观察、取样观察和观察评定。

⏹取样观察法,这是一类比较严格、系统的观察记录方法,以行为为样本,适应于研究儿童群体。

包括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等。

观察评定法,要求研究者在观察基础上,对行为或事件做出判断。

包括等级评定量表法和频率计数法等。

⏹轶事记录法是早期研究儿童的一种观察技能,用于记录不同种类的资料。

最早用于培训教师的观察能力。

⏹轶事是指独特的事件,轶事记录法的重点,在于那些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任何可以表现幼儿某一方面发展的行为情景。

因此,观察者记录的往往是自己观察到的幼儿的典型行为、异常行为,等等。

⏹轶事记录法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儿童的行为特点,了解儿童是如何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的思维及其概念的形成,有助于成人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是怎样看世界,怎样认识周围事物的。

⏹例一,当两岁半大的辛西娅(Cynthia)看到她的妈妈在喂婴儿吃奶,就对妈妈说:

“我也要喂他。

”然后看看自己,似乎意识到好像少了些什么,就说:

“他可以吃我的腿。

”Cynthia的话告诉我们,当婴儿在吃奶时,她所想到的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也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使用轶事记录法不受任何时间条件的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观察者随时记录其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

⏹轶事描述法可以帮助我们具体地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

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任何一位留心于幼儿表现的教师都可以进行轶事描述。

描述的资料还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传至以后的接任教师继续记录,或者为后来的教师提供孩子发展情况的信息资料。

做好轶事记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事件发生时,要尽可能快地记录下来;

第二,要确认目标儿童的基本动作与语言;

第三,叙述应当包括情景、时间、基本活动;

第四,描述主角的动作与言词,包括在情境中其他人对他的回答的反应;

第五,无论何时,应尽可能用正确的文字记录,以保有原本对话时的情境;

第六,依序描述发生的事件;

第七,要客观、准确、完整。

(二)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即,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

⏹时间取样法有两个限定条件:

一是要观察的行为必须经常出现,频度较高,每15分钟不低于1次;二是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

⏹运用时间取样法,研究者需要预先选择要观察研究的行为——目标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类,规定操作定义,编码。

所谓操作定义,是指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予具体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运用时间取样法,研究者还需要预先确定观察的时间结构和记录形式。

要依据观察目的,决定记录哪类指标,如行为的呈现或行为呈现频率、行为持续时间。

时间取样法的记录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查核记号,打勾“√”,记录行为的出现与否;另一种为记录记号,划记“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时间取样法观察指导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

需要明确观察任务是什么、观察哪些内容、观察范围多大,是观察儿童个人还是观察集体,需要观察的时间以及场景等。

第二,确定要研究的行为的操作定义,对如何观察或测定某一特定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第三,设计和编制适用的记录表格。

在观察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记录表格的编制为其中重要的环节。

记录表格要留有空白,便于记录预先未曾想到的其他重要信息,以及随时产生的想法和评价等,应与客观记录相区分。

(1)研究所需的资料种类和记录方式。

要依据观察目的考虑是记录行为的呈现,或记录有关行为的呈现频率,还是行为持续的时间;

(2)确定观察的时间单位。

包括单位时间长度、间隔和观察次数,以及总计需要观察的次数和总的时间阶段。

如,每日1小时,对每个幼儿观察1分钟。

(3)权衡行为类型、观察时间单位、观察人数三方面因素。

观察记录的内容越多,在定时间间隔内可观察的对象就越少;如果观察的时间长度和间隔较短,人数和行为类型则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记忆和记录困难。

通常情况下,在特定时间里,能够观察和判断的行为类型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0类。

因此,如果需要对儿童群体进行观察时,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可抽取一部分作为全班的代表。

(4)编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

建立行为类型系统,把目标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成分,简化记录方式。

编码行为类型系统,设计简化记录的形式。

编码可以是行为或事件代表的词语的缩略语或汉语拼音字母。

第四,保证观察信度。

运用时间取样法进行观察,通常需要做预备性观察培训观察人员,并进行信度检验,保证观察结果是可靠和有效的。

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同时对某一行为进行观察,并计算观察信度,即观察的一致性。

观察信度一般不得低于0.80。

(三)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以预先选取的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对某些特定行为或完整事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的主要区别:

时间取样法获取的资料重在事件行为的存在,而事件取样法则着重行为事件的特点、性质,以此作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而时间在这里仅仅是说明事件持续性等特点的一个因素。

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的限制,因而可以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事件取样法的使用原则:

1.确定要研究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确定其操作定义。

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或事件呈现频率应比较高,如儿童的争执行为、伙伴之间的友好行为、对成人的依赖性、儿童的社交能力等。

2.预备性观察,选择要研究的行为。

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状况,便于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

如,要考察有关儿童的交往行为或游戏等,需要在非集体活动的时间;研究儿童的语言通常选择有成人或其他儿童在场的情景下进行观察。

3.确定所需要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

事件取样法记录较灵活,可以采用提前编码记录,也可运用叙述性记录。

有时观察者亦可编制简便适用的记录表格。

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

⏹第一,能全面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

不仅可以获得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其背景、起因,得到有关“为什么”的线索,有助于分析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

每一次目标行为或事件的出现都可以及时记录,而不是持续的记录。

第三,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或事件。

没有特别限制的条件,适用性广。

事件取样法的缺点在于:

由于观察者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注重了行为的当时状况,不能充分了解导致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全部信息。

(四)频率计数法

⏹频率计数法指在观察过程中只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或行为持续时间的一种方法。

⏹频率计数法不对行为内容作连续的描述记录,但要求明确规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指标,行为要有明显的辨别特征,并要事先制定记录行为发生次数的记录表格。

如,对儿童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举手发言、提问、做小动作、离开座位、与别的小朋友讲话等就是一些比较容易辨别的行为。

而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作为观察目标就很难观测,因为这些行为没有明显的辨别特征,观察者只能凭经验来判断,观察的准确性较差。

如果把思想开小差改为做小动作,视线离开目标,就比较容易观察。

⏹频率计数法是时间取样法的简化,不必描述记录行为的全过程,只需在现场记录规定行为的次数或持续时间,可极大地简化记录内容,提高观察的效率。

在需要纸笔记录的观察方法中,是最简便实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运用。

不足之处:

所得行为信息仅限于明显外露行为的频率和次数,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信息则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消失。

如,我们要研究儿童课堂上的侵犯性行为,如果我们将教学情境用录音、录像全部实录下来,观察过后仍能通过原始记录再现当时情境,如,谁侵犯谁、为什么要侵犯、怎么侵犯的、侵犯的后果如何等。

而采用频率计数法,我们得到的可能只是侵犯的次数,事后无法再现侵犯事件的全过程。

时间长了,甚至连谁侵犯了谁、为什么要侵犯等信息也无从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