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610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docx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

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

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

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

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

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

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

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

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

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

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

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

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

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

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

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

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

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

”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

“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

”并出示情境图。

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

”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

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

”这样的加法问题。

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

”,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

”,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

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列式“5+9=”。

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

“你是怎样算的?

”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

”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

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

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

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

教师可以说:

“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

”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

”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

”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

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

”同时板书。

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

”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

”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

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

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

拨计数器。

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

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

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

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

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

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

”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

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

”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

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

以动入境。

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

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