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566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江苏省常州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____________,随时随地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________地惦念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A.朝思暮想  触景生情  身不由己B.魂牵梦萦  触景生情  情不自禁

C.朝思暮想  感同身受  情不自禁D.魂牵梦萦  感同身受  身不由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

守仓库或做家具?

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

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A.①⑤④③②⑥B.③①②④⑥⑤C.④①⑤②③⑥D.⑤④②⑥③①

5.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②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⑤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黄叔扬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

少明敏好学。

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

居职封驳甚多。

辛巳以父丧归。

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

“北方不靖,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

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

”曰:

“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童俊狡狯,不宜独任。

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游,此其心不可测也。

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

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

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

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

“此有黄给事,何在?

”邑中无知其家者。

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

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

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

“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

”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

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

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

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

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

“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

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

”希直者,孝孺字也。

遂复稍稍食。

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

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

“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

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

”祠毕,绐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方不靖         靖:

安抚

B.视远而言游  游:

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收:

逮捕

D.绐家人归祭具  绐:

欺骗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3分)

(2)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5分)

9.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2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6分)

11.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4分)

12.“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2)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3)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4)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8)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

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

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

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

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

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

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

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

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

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

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

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

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

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

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

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

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

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

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

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

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

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

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

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14.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4分)

15.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