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564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docx

浙江省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专题十含答案

阶段检测十(专题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

答案 A A项,图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项,图示标志是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C项,图示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故C错误;D项,图示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D错误。

2.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的是(  )

答案 D 根据仪器的特征,A为量筒,B为容量瓶,C为圆底烧瓶,D为分液漏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托盘天平、玻璃棒是必需仪器

B.实验室中,盛装NaOH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

C.加入稀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未知液中不含N

D.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需预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答案 B A项,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不需要托盘天平,故A错误;B项,二氧化硅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黏合性的硅酸钠,则盛装NaOH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故B正确;C项,加入稀NaOH溶液,可能生成一水合氨,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不能说明不含N,故C错误;D项,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试纸不能润湿,否则测得溶液的pH有误差,故D错误。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

①加热盛有液体的烧瓶时,需加碎瓷片或沸石

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

③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

④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

⑤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③⑤

答案 B ①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为了防止暴沸,要加碎瓷片或沸石,故①正确;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②正确;③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以防止漏气而导致实验失败,故③错误;④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注入水中,否则浓硫酸容易溅出,发生危险,故④正确;⑤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是为了便于试管中的水流出试管,故⑤错误。

故选B。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蒸馏完毕时,先关闭冷凝水,再停止加热

D.分液时,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下口放出

答案 B A项,滴定前,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错误;B项,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B正确;C项,蒸馏时,为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错误;D项,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液体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D错误。

6.下列除杂或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镁粉中混有少量铝粉:

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B.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铁:

加入足量双氧水

D.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Na+,无K+

答案 A 铝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用于除杂,A项正确;Fe3+遇KSCN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2+遇KSCN无现象,加KSCN,溶液呈红色,证明存在Fe3+但并不能证明无Fe2+,B项错误;双氧水将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C项错误;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Na+,但并不能证明无K+,因为黄光可遮住紫光,观察K+焰色反应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D项错误。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烧杯可以精确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

B.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

C.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

D.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答案 A 精确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用容量瓶,不能用烧杯,A项错误;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B项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所以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C项正确;溴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在苯中溶解度较大,且苯和水互不相溶,所以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D项正确。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滴定管前要检查是否漏液

B.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C.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浓度氯水的pH为3.5

D.燃料电池实验中,用KNO3溶液或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效果要好得多

答案 C 有连接的装置或有活塞的仪器在使用前要检漏,滴定管有活塞或乳胶管的连接装置,所以在使用前要检漏,故A正确;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故B正确;氯水具有漂白性,故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故C错误;燃料电池实验中,用KNO3溶液或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使溶液的导电能力更好,故D正确。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玻尔

B.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碘被称为“海洋元素”

C.做焰色反应实验所用的铂丝应先蘸稀硫酸,再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D.用蒸馏的方法可将CCl4和Br2的混合物分开

答案 D 道尔顿1803年最早提出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是在1904年提出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是1911年提出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1913年提出的,故A错误。

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因此溴被称为“海洋元素”,故B错误。

焰色反应的铂丝应当先在浓盐酸中洗净,故C错误。

Br2与CCl4两种液体互溶,而二者沸点不同,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应当采用蒸馏的方法,D正确。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

D.衣服沾上大量的浓NaOH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

答案 D 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故A正确;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正确;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故C正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浸泡,应用大量水冲洗,故D错误。

11.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苯和溴水混合后加入Fe粉制溴苯

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C.检验淀粉在稀硫酸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物的方法是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D.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充分反应,根据溶液中是否含有碘单质和碘离子判断该反应有一定限度

答案 B A项,应该用液溴,错误;B项,油脂不溶于水,油脂皂化后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二者均能溶于水,所以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正确;C项,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首先要中和过量的酸,错误;FeCl3和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溶液由黄色变为紫色,碘离子无法检验,D错误。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B

向FeBr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CCl4混合振荡、静置

有机相呈棕黄色,水相呈无色

Fe2+的还原性大于Br-

C

将稀硫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非金属性S>C>Si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D

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变红色

铝可从铜盐溶液中置换出铜

答案 C A项,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利用的是SO2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错误;B项,向FeBr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Fe2+先被氧化,水相呈红色,故错误;C项,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产生CO2气体,说明硫酸酸性强于碳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正确;D项,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铝表面发生钝化,放入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无变化,故错误。

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

紫色消失

H2O2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

B

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

有白色沉淀生成

X一定是Cl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显血红色

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D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答案 A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紫色消失,H2O2在该反应中被高锰酸钾氧化,H2O2作还原剂,故A正确;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有白色沉淀生成,X可以是具有氧化性的Cl2、NO2或碱性气体,如氨气,故B错误;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含Fe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Fe2+,故C错误;铝在加热时迅速转变成氧化铝,因为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因此不会滴落下来,故D错误。

1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

B.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H+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Ba2+

答案 B 盐酸能与含C或HC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不一定有C,还可能是HC,故A错误;加盐酸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S,故B正确;酚酞遇碱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OH-,故C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Ba2+或Ca2+,故D错误。

15.实验室按照如图操作程序提纯某种物质,下列分析一定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过滤,其目的是将固液分离

B.可以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

C.可以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

D.不能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

答案 C A项,操作Ⅰ将固体溶于水,故是溶解操作,A错误;B项,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应先加生石灰,再蒸馏,故B错误;C项,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操作Ⅰ为溶解,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采取冷却结晶法分离出硝酸钾,则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故C正确;D项,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可以先加水,操作Ⅰ为溶解,操作Ⅱ为过滤,操作Ⅲ是蒸发结晶,故D错误。

16.某研究小组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