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边城》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1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人,美景融为一体。
无比和谐而又充满了各自的与众不同。
在小巷里,琳琅满目的饰品和民族服装很是抓人眼球。
充满文艺气息的小酒吧里,民谣歌手弹着他那迷人的吉他,仿佛在说着这风光古城的辉煌历史,讲故事的人入迷了,听故事的人听醉了。
古城的夜晚大概是最撩人的了,没有霓虹灯的璀璨但却有篝火的迷媚,没有演奏会的宏大,只有几把吉他,几支笛,一把二胡一个鼓。
街边的艺人就这样自顾自的弹着,唱着。
游人们喝着,吃着,谈天说地着,一切都慢下来了,一切都随着河流的缓慢而静止。
远离都市的喧闹,它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安乐。
读过《边城》便知小城情趣,去过古城便知作者心绪。
在那个夜晚,我做了一场特殊的旅行,我又重新捧起沈从文的《边城》,再读,便有另一番感触。
眼前心上的,是我的家乡梧州。
那里淳朴的民风感染着我,令我不禁感叹我们家乡的骑楼城,夜幕当空,华灯初上,无比旖旎。
绚烂的灯打在鸳鸯大桥上,七彩的江面令人叹为观止。
不比夜晚的风情万种,早晨的小城是静谧的,像一个含羞的少女,散发青春的美丽。
望鸳江春泛,一清一浊,一婉约一豪放,是苏子笔下的:
“我爱清流频击楫,鸳江秀水世无双。
”凤凰古城的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皆是山环水绕,却又各有特色。
这类小城,让人萌生千百个喜欢的理由。
我羡慕那些能把景致写得如此真实的人,每每看到精致处我总会惊叹不已,究竟是有多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写下如此词句。
说多了就是,爱生活,爱读书罢了。
在那个没有电子的时代,信纸是心绪,而书则是寄托。
每每有着共鸣的人,一定有那么几本同样爱看的书,它是精神文明中伟大的杰作。
在这个繁华绚丽的时代,电视剧电影代替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我还是希望,多看书。
纸墨书香带来的情致和温暖皆是这些不可比拟的。
人与人之间变得更融洽,更有气质,更具文雅,都可以归功于看书。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是脊梁,而“礼仪之邦”的美誉不能徒有虚名。
在学校的综合楼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牌匾正闪着独有的光芒。
在教室的每一个位置,同学们认真看书的场景感染了红枫树的每一片枫叶。
红枫精神在学校里延续,读书所带来的爱和对事物宽容悲悯的气量会为人所称赞。
读书风气在社区里传开,人人讲礼貌懂文明的好习惯在古城里划下了这个时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流过,美好依旧,如茨维格所言: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
《边城》读后感范文二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
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初次读《边城》是在两年前初三时,那时兴许还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
如今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开始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
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
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
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
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
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
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
边城的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
他们善良,没有一丝世俗的恶。
即使战火马上就要蔓延开来,他们还是过着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
但他们各自在命运面前还是无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简直是钟灵毓秀。
无所拘束,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充满了灵气。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姑娘,在面对她的终身幸福时,却只能是被动的、等待的姿态。
自始至终都如此。
她没有别的选择。
她的命运不是自己掌控的。
她的悲剧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们常常感叹的、我们往往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的所谓“命运”。
结局暗示了这个故事无疑是个悲剧。
我相信“或许”只是作者委婉的说法。
傩送不会回来了。
翠翠要重复上一代的悲剧了。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
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
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边城》读后感范文三
永远的边城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用含情脉脉的笔触为世人描绘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天是端午节,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领略一番几十年前的凤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一个王字。
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水中,让人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捉到,谁就成为这个鸭子的主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莫不为这边远的小城增加光彩。
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义的二十四个小时,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快乐中度过。
他们是真正喜爱传统节日,喜欢在节日里做带有地方风俗的事。
传统文化在他们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那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垌生活,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使我向往边城里的生活,向往端午节的到来,向往那里的风土人情。
在那里,传统节日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他们重视节日的到来,不像现在的我们为了“偷懒”而期盼节日的到来。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的赛龙舟勾心斗角,少了以前的那种和平喜悦的氛围。
而其他人也仅仅是为了休息,才去观看赛龙舟,没有之前的积极热爱了。
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我认为,想要保护本土民族文化,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边城》里那样用心去对待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勉强地去接受节日的到来。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
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
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我深深思考,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奋斗,使之发扬光大。
不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座沉入历史洪流的“边城”。
《边城》读后感范文四
念和谱谐在《边城》
人向往着什么?
世界又究竟需要什么?
一片树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这是多美好的世界啊。
但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之时,一切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它开始有一间小屋,一个村庄,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个脚印,一辆自行车……可人究竟向往着什么?
人心究竟追求着什么?
是一栋栋大楼,一座座城镇,一辆辆车,还是数不尽的财富,道不完的安定?
谈及和谐,《边城》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样一幅画面:
“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位老人,一个姑娘,一只黄狗。
溪水潺潺流过,流入小城,溪水却依旧清澈,仿佛渗入城里人家的美好,连接城里城外人们的心。
”那里的生活,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谱出和谐,那么自然安和——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世界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处处高楼大厦,一派繁荣之景;
但背后,却又是另一番景色——那里草木不生,噪声不断,净气匮乏,飞禽走兽不在;
那里垃圾成山,泥沙入河,净水难寻……如此环境,是和谐么?
不,根本不是。
人们的身心均受到严重压抑,所以他们最初从落后的乡村奔入发展的城市,却在最后又从发展的城市回到落后的乡村。
我们谁,也不想到最后,子孙后代,指着那突兀无林的肮脏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积的污浊的河流骂自己的祖宗,责怪我们。
所以我们,该念和,该谱谐。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
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可以掀起大浪;
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
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可以促成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给世界带来变化。
我想人们要的,该是美,是爱,是安,是平,是和谐。
念和谱谐,就像《边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画面——人与人的心灵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发展的和谐……《边城》让我看到了人们的淳朴,勤俭,友善,和谐,那也许是我们在生活中难寻的美好,所以翠翠“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顺顺“大方洒脱,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里的人儿,美好到令人向往,和谐得让人们感慨,有时也会让人忧愁,思索。
念和谱谐,就像《边城》触动人心的,一个人要和谐,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要和谐,世界处处要和谐。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
社会的和谐,就是自由与正义同在,就是肝胆相照,苦乐同在,就是众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谐,就是善意与美德同在,发展与健康的统一。
和谐,和的是心,谐的是情,和谐是真心真情的美。
《边城》或许就是展现了那样一幅人与自然相互接触,美好和谐的画面,但毕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启发着每一位读者。
到底是让《边城》告诉我们,还是我们告诉我们自己——转念一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该有所调整。
和谐,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念和,谱谐,念每个人心,谱世界美好。
《边城》读后感范文五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
一口读完这本书,我便不得不承认,沈从文先生写的东西是有魔力的。
《边城》就像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沈先生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出一副明媚秀丽的风景画,使人如置身于小城的山光水色之中。
湘西小城的至美与小城人民的正直朴素,让我无法不去了解沈先生。
沈先生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怀。
于是,先生用他的“湘西情结”、充满柔与活泼、充溢着水的灵性的笔触勾勒了湘西人民生活特有的一面,回荡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演奏出一曲温婉的田园牧歌。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未被世俗所污染的净土,那里有一群善良之人,人性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啊,小说中的人物仿佛都过分善良,都太替别人着想,所以,就酿就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悲剧。
大老与二老的爱情之争在我看来十分温柔,他们都不愿意占对方便宜——即便是争,也要争的公平大方。
他们各自努力,想要得到翠翠的认同。
可就在天保看到自己的命运后,他毅然的放弃了,将希望留给了二老,独自一人踏上了航程。
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天保在出航的过程中竟不幸葬身海底。
傩送因为哥哥的逝世,最终并未再向翠翠走去,而是选择离开小镇远行。
无知天真的翠翠只能孤单地等在渡口,等待心上人有朝一日向她招手。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先生笔下的这座边城远离了喧嚣与纷扰,只留下宁静与质朴。
小城里有悠悠的河水,有隐隐的青山,有淳朴的人家。
这个被人遗忘的小城,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有最美的风景,有浓烈的人情,有纯真的爱情。
可当时的湘西却已经变得冷漠、自私、懦弱。
先生失望、纠结,在这种情感的催促下,他完成了《边城》——这部“牧歌”式小说。
这是先生心里的边城。
那我们心里的呢?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沉默的、质朴的城,可是它是否还在?
它是否在日复一日地波涛汹涌中早已面目全非?
它是否在岁月的洗刷中被侵蚀得破烂不堪?
希望它没有。
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座边城都是一个世外桃源。
它不受沾染,静静地立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而你,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一座城,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温柔细心的对待他人,用笑容温暖他人。
你心中的边城依旧完好,一如你的初心。
但有的时候,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尔虞我诈,边城渐渐被腐蚀,被风化,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满身漏洞,不堪一击。
这时,你也同心底的这座城一样,变得世俗,丑陋。
每个读过《边城》的人,都在向往着这个“边城”,殊不知,边城就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粗心大意,那一座边城已经消失不见。
所以,守好心中的这座城吧,它是你的信仰,它是你的化身,每个人都只有一座城,每个人都是一座城。
《边城》读后感范文六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给我们展现的他心目中的“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笔墨极具中国山水诗画的风采。
他的笔尖时时流露着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落笔生花。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实、勤劳的茶峒人呢?
翠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野兽。
”但是,沈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
天保大老这样一只“水鸭子”竟就那样的淹死在了河里;
白塔坍塌、田地冲毁、祖父去世;
就连翠翠最心爱的傩送二老也离她而去。
然而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是悲惨的,但是它之中蕴含的民风是朴实的。
碧溪岨的渡船老人——翠翠的祖父,实在可以算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的乡村人。
每当有人渡河,他便极力迎上。
有人把钱塞进他的手里,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你这个!
”他不收渡客的钱,就是为了心安起见而收了,也把那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实在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纯朴人。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翠翠,他更是顷进了一生的精力。
从小,翠翠就由祖父一人带大,翠翠大了,祖父又为翠翠的幸福奔波。
他在小说中的一生似乎都是围绕着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说的主角,她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翠翠十分的可爱,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
祖父在夜晚寻找翠翠时,她却答复: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实在可爱之极。
长大后的翠翠喜欢看新娘子,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对傩送二老的喜爱却缄口不开,只是羞红着脸。
她对傩送二老的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感人。
天保、傩送兄弟和船总顺顺则是茶峒边城中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人的榜样和代表。
他们与邻居相互敬爱,他们在当地帮助“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们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
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
船总顺顺更是不计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冲走的翠翠。
茶峒的美德在这些茶峒人中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发扬的光大,无不令人神往。
读到了纯朴的民风,我在想,沈先生也许在向往着他笔下的这样一种安定的生活。
但是他为什么给这样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加上那么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
20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也许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那么,像沈先生想象的这样的“边城”我又从何找起呢?
也许,只有我们心中向往的开阔地才是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边城”。
“边城”只是人们向往的其中一种形式,真正的“边城”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只要我们有向往,我们就有自己的“边城”。
《边城》读后感范文七
《边城》给我印象的最直接画面就是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着碎花布衣的天真活泼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在青山绿水间生活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我觉得写小说就是在说故事,而小说能否吸引人就是看作者说故事的能力如何了,在看故事的同时可以让读故事的人心悸动,读完后仍有回味,那一定会是一个好故事吧。
《边城》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好故事。
小山城茶峒更象是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当时在桃源外还有着纷繁的战事,而这里的人们更关注端阳节的划船比赛,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比较幸福的人。
在这个小山城生活的人们都展现出人性善的一面,相互帮助,不注重物质,心灵也和青山绿水一样安静、详和而纯净。
渡船人和船夫常常会为钱而推来推去:
渡船人要给,而船夫因为渡船为公家所有而不要。
实在推不掉的,船夫便拿那些钱买来茶叶和烟草,供给过渡的人需要。
和每一个地方一样,这里也有穷人与富人,但是好象看不出穷人和富人之间那条无形的鸿沟,有钱人船总顺顺和老船夫进行的是平等的对话。
老船夫虽然穷,但是他并没有遭到什么歧视,相反好象得到不少尊重:
买肉时人家因为他一年四季为大家摆渡而不收他的钱,铺子的商人总是送他这样那样的东西,船总顺顺也在端阳节请他在临河的吊脚楼上看划船比赛。
即便是最后老船夫在那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死后大家也义不容辞地来帮着翠翠料理后事,船总顺顺带了人与物来到渡口,跟翠翠说:
“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要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他和这一对爷孙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况且翠翠是间接致他大儿子死的那个姑娘。
那是怎样的一个小山城呢?
青山绿水滋养着人的性子,人心如此平和与宽广。
我是疑心这个世上本没有这样一个边城,是沈从文杜撰出来的。
他看惯了勾心斗角的人心与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心灵上需要一方净土,而小山城茶峒就是他心灵中的净土,通过这一方净土而告知世人:
人心并不总是向恶,人心原本也是如青山绿山一样纯净与美丽。
这个故事中最美丽的一条线索就是翠翠的爱情。
看惯了现代生活那种快节奏的感情,阅读这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是需要慢慢回味的,也正是这种欲说还休轻轻拨动了人心上那根细细的弦,在心灵上奏响最柔美的乐声;
又似在心上轻轻地挠痒痒,痒得让我觉得舒服无比。
翠翠在山水中成长,象一只轻盈的小兽,又象一只美丽的飞鸟,和自然融为一体。
她的成长中虽然没有母亲的指导,但是人的一切情感不会因为没有母亲而停止,十五六岁的翠翠也在这样的年龄情窦初开,灵魂也开始在睡梦里因歌声而浮起。
在那样的年龄,在那样的时代,翠翠无疑不是很明了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靠爷爷对她的观察与猜测来体会她的心理活动,见到自己可心的人却如一头小惊兽,一下子消失在山林里,由此而来,彼此内心的信息得不到沟通与交流,造成的误会便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爱她的两兄弟中的哥哥心怀失恋的剧痛而落入激流淹死,弟弟在失去兄弟的同时也得不到爱的明确回应而离家远去。
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还是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小儿子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
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