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338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证明题.docx

离散数学证明题

编号

题目

答案

题型

分值

大纲

难度

区分度

1

用先求主范式的方法证明(P→Q)(P→R)(P→()

答:

先求出左右两个公式的主合取范式

(P→Q)(P→R)()()

(()))(P()R)

()()()()

()()()

(P→())(P())

()()

(())(P()R)

()()()()

()()()

它们有一样的主合取范式,所以它们等价。

证明题

10

2.3;2.4

3

3

2

给定连通简单平面图<>,且6,12,则对于任意,d(f)=3。

答:

因为63,且〈〉是一个连通简单无向平面图,

所以对任一,(f)3。

由欧拉公式2可得8。

再由公式(f)=2,(f)=24。

因为对任一,(f)3,故要使上述等式成立,对任一,(f)=3。

证明题

10

6.4

3

3

3

证明对于连通无向简单平面图,当边数e<30时,必存在度数≤4的顶点。

答:

若结点个数小于等于3时,结论显然成立。

当结点多于3个时,用反证法证明。

记。

假设图中所有结点的度数都大于等于5。

由欧拉握手定理得(v)=2得5n2m。

又因为〈〉是一个连通简单无向平面图,

所以对每个面(f)3。

由公式(f)=2可得,2m3k。

再由欧拉公式2可得2m

从而30m,这与已知矛盾。

证明题

10

6.4

3

3

4

在一个连通简单无向平面图〈V,E,F〉中若3,则3-6。

答:

3,且〈V,E,F〉是一个连通简单无向平面图,

d(f)3,。

由公式(f)=2可得,23。

再由欧拉公式2可得2。

3-6。

证明题

10

6.4

3

3

5

设<>是连通的简单平面图,3,面数为k,则k24。

答:

记。

因为<>是连通的简单平面图,故每个面的度数都不小于3。

从而由公式(f)=2可得3k2m

再由欧拉公式2有

2

及2

故k24。

证明题

10

6.4

3

3

6

在半群中,若对,方程a*和y*都有惟一解,则是一个群。

答:

任意取定,记方程a*的惟一解为。

即a*。

下证为关于运算*的右单位元。

对,记方程y*的惟一解为y。

是半群,运算*满足结合律。

b*(y*a)**(a*)*。

类似地,记方程y*的唯一解为。

即*。

下证为关于运算*的左单位元。

对,记方程a*的惟一解为x。

是半群,运算*满足结合律。

**(a*x)=(*a)**。

从而在半群中,关于运算*存在单位元,记为e。

现证G中每个元素关于运算*存在逆元。

对,记c为方程b*的惟一解。

下证c为b关于运算的逆元。

记*b。

则b*(b*c)**。

b*,且方程b*有惟一解,。

b**。

从而c为b关于运算的逆元。

综上所述,是一个群。

证明题

10

8.3

4

4

7

是一个群,H、K是其子群。

定义G上的关系R:

对任意∈G,⇔存在h∈∈K,使得*a*k,则R是G上的等价关系。

答:

a∈G,因为H、K是G的子群,所以e∈H且e∈K。

令,则*a**e*k,从而。

即R是自反的。

∈G,若,则存在h∈H,k∈K,使得*a*k。

因为H、K是G的子群,所以1∈H且1∈K。

故1*a*1,从而。

即R是对称的。

∈G,若,则存在∈H,∈K,使得*a*k,*b*l。

所以*b**(h*a*k)*(g*h)*a*(k*l)。

因为H、K是G的子群,所以g*h∈H且k*l∈K。

从而。

即R是传递的。

综上所述,R是G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题

10

4.4

3

3

8

设h是从群的群同态,G和G2的单位元分别为e1和e2,则

(1)h(e1)2;

(2)1,h

(1)(a)-1;

(3)若1,则h(H)G2;

(4)若h为单一同态,则1,(a)。

答:

(1)因为h(e1)h(e1)(e1e1)=h(e1)=e2h(e1),所以h(e1)2。

(2)a∈G1,h(a)h

(1)

(1)=h(e1)=e2,

h

(1)h(a)(-1)=h(e1)=e2,故h

(1)(a)-1。

(3)∈h(H)∈H,使得(a)(b)。

故(a)h(b)()。

因为,所以∈H,故∈h(H)。

又1=(h(a))-1

(1)且1∈H,故1∈h(H)。

由定理5.3.2知h(H)G2。

(4)若,则1。

故(h(a))()(e1)2。

从而h(a)的阶也有限,且(a)。

设(a),则h()=(h(a))h(e1)2。

因为h是单一同态,所以1。

即。

故(a)。

若a的阶是无限的,则类似于上述证明过程可以得出,h(a)的阶也是无限的。

故结论成立。

证明题

10

8.2;8.3

5

5

9

设*是集合A上可结合的二元运算,且,若a**a,则。

试证明:

(1)*,即a是等幂元;

(2)*b*;

(3)*b**c。

答:

(1),记*a。

因为*是可结合的,故有b*(a*a)**(a*a)*b。

由已知条件可得*a。

(2),因为由

(1),a*(a*b*a)=(a*a)*(b*a)*(b*a),

(a*b*a)*(a*b)*(a*a)=(a*b)**(b*a)。

故a*(a*b*a)=(a*b*a)*a,从而a*b*。

(3),(a*b*c)*(a*c)=((a*b*c)*a)*(a*(b*c)*a)*c

且(a*c)*(a*b*c)*(c*(a*b*c))*(c*(a*b)*c))。

(2)可知a*(b*c)*且c*(a*b)*,

故(a*b*c)*(a*c)=(a*(b*c)*a)**c

且(a*c)*(a*b*c)=a*(c*(a*b)*c))=a*c,

即(a*b*c)*(a*c)=(a*c)*(a*b*c)。

从而由已知条件知,a*b**c。

证明题

10

8.1

2

2

10

I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

,a*2。

试证:

为群。

答:

(1),(a*b)*(a*b)2=

(2)24,a*(b*c)

(b*c)-2

(2)-24。

故(a*b)*a*(b*c),从而*满足结合律。

(2)记2。

对,a*22-222=2*a.。

故2是I关于运算*的单位元。

(3)对,因为a*(4)42=242=(4)*a。

故4是a关于运算*的逆元。

综上所述,为群。

证明题

10

8.3

4

4

11

R是集合X上的一个自反关系,求证:

R是对称和传递的,当且仅当在R中有<,c>在R中。

答:

“”若由R对称性知,由R传递性得

“”若,有任意,因若所以R是对称的。

若,则即R是传递的。

证明题

10

4.3

2

2

12

f和g都是群的同态映射,证明的一个子群。

其中

1、答:

证,有,又

★★

的子群。

证明题

10

8.2;8.3

4

4

13

设R是A上一个二元关系,

试证明若R是A上一个等价关系,则S也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答:

(1)S自反的

,由R自反,,

(2)S对称的

S传递的

(1)、

(2)、(3)得;S是等价关系。

证明题

10

4.4

3

3

14

1)用反证法证明。

2)用规则证明

答:

1证明:

⑴P(附加前提)

⑵T⑴E

⑶P

⑷T⑶E

⑸P

⑹T⑷⑸E

⑺T⑹E

⑻T⑺I

⑼T⑵⑻I

⑽P

⑾T⑽E

⑿T⑾E

⒀T⑼⑿I

2、证明

①P(附加前提)

②P

③T①②I

④P

⑤T③④I

⑥T⑤E

证明题

10

2.4

5

5

15

,是半群,e是左幺元且,使得,则是群。

答:

(1)

(2)e是之幺元。

事实上:

由于e是左幺元,现证e是右幺元。

(3)

(2),(3)知:

为群。

证明题

10

8.1;8.3

4

4

16

设,在上定义关系当且仅当,证明是上的等价关系,并求出

答:

证明:

1):

即R自反。

2):

即,即R对称。

3):

从而,

即R传递。

综上得出,R是等价关系。

证明题

10

4.4

3

3

17

试证明若是群,,且任意的,对每一个,有,则是的子群。

答:

证明:

(1)设群的幺元为,则有,∴即H非空。

(2),则有,

从而

故是的子群。

证明题

10

8.1;8.3

5

5

18

证明:

1)P→Q,,R,>S

2)A→(B→C),C→(),

F→()>B→F

答:

证明1):

(1)R前提

(2)前提

(3)Q

(1),

(2)

(4)P→Q前提

(5)P(3),(4)

(6)前提

(7)S(5),(6)

证明2):

(1)A前提

(2)A→(B→C)前提

(3)B→C

(1),

(2)

(4)B附加前提

(5)C(3),(4)

(6)C→()前提

(7)(5),(6)

(8)F→()前提

(9)F(7),(8)

B→F

证明题

10

2.4

4

4

19

证明:

1)、,P→R,Q→S=>

2)、(P→Q)(R→S),(Q→W)(S→X),(),P→R=>P

答:

证明1):

(1)R附加前提

(2)P→R前提

(3)P

(1),

(2)

(4)前提

(5)Q(3),(4)

(6)Q→S前提

(7)S(5),(6)

(8),

(1),(8)

证明2):

(1)P假设前提

(2)P→R前提

(3)R

(1),

(2)

(4)(P→Q)(R→S)前提

(5)P→Q(4)

(6)R→S(5)

(7)Q

(1),(5)

(8)S(3),(6)

(9)(Q→W)(S→X)前提

(10)Q→W(9)

(11)S→X(10)

(12)W(7),(10)

(13)X(8),(11)

(14)(12),(13)

(15)()前提

(16)()()(14),(15)

证明题

10

2.4

5

5

20

证明:

1)、()→(),,P→(),=>M

2)、,(E→F)→D,>B

答:

证明1):

(1)附加前提

(2)P→()前提

(3)P

(1),

(2)

(4)前提

(5)U(3),(4)

(6)(5)

(7)()→()前提

(8)(6),(7)

(9)M(8)

证明2):

(1)B附加前提

(2)前提

(3)D

(1),

(2)

(4)(E→F)→D前提

(5)(E→F)(3),(4)

(6)(5)

(7)E(6)

(8)E前提

(9)(7),(8)

证明题

10

2.4

3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