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254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docx

圈层分类之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岩石圈

05年:

8、怎样理解内外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02年,08年:

4、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试举例说明。

答:

(1)地貌发育是指固体地球表面组成地貌的物质,在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位移运动以及地貌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

(2)内动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等能量通过地壳的作用动力使固体地球表面的地貌发生变化。

外动力作用是指来自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能、日月引能等能量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多个圈层物质运动作用于固体地球表面使之地貌发生变化。

对地貌发育而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只有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的差别,在作用对象与作用时间上两者不可分离。

(3)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使地表物质和能量不断转换,进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基本起伏形态,地貌分布和组合的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则同时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削高填低,以减小地表的起伏。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由于地壳运动即内力作用所致,而其表面地貌的高低起伏同时也离不开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因而地貌的发育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而成。

04年4、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答:

(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

(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各地,而向斜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地貌学上称为地形倒置。

(4)当长轴褶曲中较硬岩层相间分布时,软岩层被外力破坏后,硬岩层突起可出现一山两脊或一山多脊,但岭谷的延伸方向始终与褶皱轴向一致。

★大气圈

06年09年2、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

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从气温上有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

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从降水方面来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年,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

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均匀,变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日变化小。

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02年3、简述对流层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过程。

04年1、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05年1、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答: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各种规模和形成的空气运动综合情况,大气运动范围有大有小,因而按大气环流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大气环流,区域大气环流和地方性大气环流。

(1)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机理与过程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样就使得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作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赤道低压,而极地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极地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由于赤道上空的气压高于极地上空,赤道地面的气压又低于极地地面的气压,于是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一个理想的热力单圈环流。

②同时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动的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在南北纬20~30度附近,气流完全偏转成纬向西风,阻挡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继续向高纬流动,随着纬度20~30度上空空气不断汇集,空气发生下沉运动,进而在纬度20~30近地面形成一个高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

该气压带形成后在低层分成向南向北的二支气流,向北的这支气流与极地高压向南流的空气在纬度60附近辐合上升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这样便形成了全球性的7个纬向气压带。

由于7个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全球性的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南北)低纬信风带、(南北)中纬西风带、(南北)极地东风带,全球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南北移动,而随之南北移动。

综上所述,在地表性质均一情况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6个大气环流圈,也常称之“三圈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存在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09年:

(2)区域大气环流

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下列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3)地方性大气环流

地方性大气环流主要是因地表受热不均和地形动力作用产生的一种局部地区的地方性气流运动,其类型有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

05年9、试述亚欧大陆信风带与西风带的大陆东岸与西岸在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上有何差异?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

(1)亚欧大陆信风带。

东岸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多,主要集中在6~10月(北半球)。

该地区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盛行。

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受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

西岸气候为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终年高温少雨、炎热干燥,因为该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

(2)亚欧大陆西风带。

东岸气候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因为该地区处于世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的区域,季风环流盛行。

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形成丰富的降水,而冬季风来自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降水较少。

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地中海气候由于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温带海洋气候由于终年受越经大西洋暖洋面的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05年10、试以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

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归纳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

人为因素:

长江上游多年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中下游大量的围湖开垦造成面积较大湖泊的数量锐减,失去对洪水的调蓄功能等原因所导致。

自然因素:

1998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下旬,副高脊线明显北移到24°~28°N,并向西伸,雨区移向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长江上游的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金沙江先后普降大到暴雨,6月28日,三峡区间出现大暴雨,雨量超过100mm的降水面积就达2.18万km2。

7月上旬副高本应继续北跳,但却突然南撤东移,7月16日至25日,一条东西向的强降水带,笼罩整个长江干流及江南地区,使该区相继连降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雨带在长江南北拉锯,上下游摆动,以致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的大洪水。

04年2、试述我国东部地区某些年份出现“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现象的原因。

06年10、试分析我国东部水旱灾害的形成机制。

答:

(1)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大型环流系统,是向我国输送水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它随季节转暖北上与中纬度南下冷空气形成气旋和锋面后带来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降水带,通常该雨带在每年2月~5月主要位于华南,6月位于江淮流域,7月~8月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上旬开始南撤。

(2)由于副高的势力强弱每年不同和向北推进的速度快慢有别,使得雨带在我国东部地区停留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别,如果副高过强,雨带北移推进过快,则会造成南方相对往年少雨,出现干旱,而北方相对往年多雨出现洪涝,即南旱北涝,反之若副高较弱,雨带北移过慢而在南方停留时间过长,则会出现南涝北旱的格局。

(3)1998年~~~~~

水圈

06年:

3、简述海洋水运动对稳定地理环境的贡献。

答:

海水的运动是指海水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主要包括洋流、潮汐、波浪三种形式,海水的运动对全球地理环境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气候。

海水的运动对低纬和高纬的热量传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调节了纬度间的温差,同时对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2)对水文。

海水的运动使得不同区域的水汽交换水利进行,有利于全球水汽的平衡。

不至于出现有的地区过分干燥,而有的地区降水过多,造成洪涝灾害。

(3)对生态环境。

海水运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净化。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的补偿流能为表层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利于海洋生物的发展。

(4)对地质地貌。

通过海水运动,有利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循环,对地质地貌的稳定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05年:

3、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

02年:

2、简述洋流在调节全球温度分布方面的影响。

答: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地非周期性的运动。

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空气中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则将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

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海洋中运动着的水体——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洋流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洋流在低纬和高纬的热量传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了纬度间的温差。

第二,由于大洋东西岸冷暖洋流水温的差异,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发生显著区别,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布。

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

洋流还对降水和雾有很大影响。

暖流影响区气旋发育,降水往往比较多;寒流影响区则往往发育高压,降水比较少,以致成为荒漠。

寒流沿岸还多雾。

这主要是在春夏季节,寒流沿岸陆上暖空气在白天流到寒流洋面,下层冷却达到饱和所致。

06年:

11、试述人类活动对河流演变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其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05年:

11、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

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