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250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docx

思考建议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

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与对策

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重点镇和特色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

根据文件精神,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100个重点镇、100个特色镇名单。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选择31个镇,以简政放权、扩权强镇、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选择21个镇开展“四化同步”试点,这些试点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标杆和示范,也为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中,湖北有5个榜上有名;2017年8月公布的第二批名单中,湖北又有11个入选,两批次共16个小镇中有4个是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名单如表1所示。

湖北培育特色小镇首先要明确界定空间单元,基于湖北小城镇发展基础,不宜盲目效仿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开辟新的地域打造特色小镇,尤其是现有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的规模经济尚未完全显现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已有小城镇的基础优势和集聚效应,依托已有的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等地域单元,夯实发展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提炼发展主题来彰显特色,要用创新型思维挖掘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等不同形态载体支撑小城镇特色标签和形象塑造。

在已有小城镇发展实力和产业基础具备一定规模的县域,可以逐步效仿东部发达地区规划新的区域打造特色小镇。

遴选特色小镇一定要精选,不宜量多面广,兼顾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

具体路径包括构建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主题定位兼顾传统经典产业与现代新兴产业,力求唯一性形成吸引力;要素配置方面做好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保障;政策支持上赋予特色小镇更大管理权限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如图1所示。

1.体制机制环境。

体制机制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制度环境,体制顺畅、机制有效才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特色小镇的多重效益。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就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问题,兼顾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中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政府职能的发挥体现在编制规划、统筹设计、整体推进。

规划是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布局的谋划,规划的过程不仅是聚焦特色定位和目标导向、统一发展思路、明晰发展方式,更是稳定市场主体未来预期、引导发展主体相向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推进“多规合一”,促进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区域统筹安排、政策扶持设计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

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不能大包大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突出企业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主体,更能够迅速获取市场信息作出决策安排,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以引入专业化的产业园区运营商负责整体建设。

但需要注意,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应担负起职责,避免陷入产城脱节的境地;由一家龙头企业主导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还要避免企业个体出现垄断倾向、排斥同行业其他企业进驻,这也需要政府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2.特色主题定位。

特色小镇的根基和灵魂就是特色,而特色需要通过载体彰显,特色产业正是有效的载体。

新颖和富有创意的主题设计能够让特色小镇形成鲜明的地域标签和文化IP,成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集聚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吸引人才定居入住的有效途径。

而有些哗众取宠的定位设计、徒有名称而无实质内涵、特色产业支撑不强的所谓特色小镇恐怕只能是昙花一现、热闹一时。

特色小镇在确定主题定位时,切不可凭空臆想,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依托已有发展基础和产业现状,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市场消费需求升级方向,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明确特色小镇文化彰显的不同维度和具体载体,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例如浙江诸暨大唐镇依托袜业产业集群打造袜艺小镇、嘉兴濮院镇依托羊毛衫产业集群打造时尚小镇,均是立足本地雄厚产业基础,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既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促进了小城镇发展的升级和功能拓展。

浙江还有些特色小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如龙泉上垟的青瓷小镇、龙游红木小镇都是将历史经典文化元素结合具象化的实体经济彰显特色产业的魅力。

因此,湖北在培育特色小镇过程中,需要科学谨慎的遴选主题特色,不能妄自菲薄或一味地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新兴产业,对自身的传统经典产业视而不见,相反,这些传统经典产业正是湖北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既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体育健康、特色定位体制环境要素配置养生养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挖掘香菇、茶叶、林果、酒类、纺织鞋服等传统特色产业的潜力。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不能简单地低端发展,而应体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将传统历史文化产业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用新兴产业的思维和模式提升传统经典产业的素质和效益。

3.要素资源配置。

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保障支持,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要素集聚势必不能满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配置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要素,助推特色小镇步入自我积累发展的良性轨道。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协同作用,以市场化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小镇建设。

建设特色小镇要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招商引资等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湖北可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特色小镇产业发展。

鼓励专业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市县政府积极协调并优先支持项目方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贷款。

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发行城投债和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

特色小镇是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模式。

习总书记讲过: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唯有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无论是农业型、先进制造业型、科技创新型、文化旅游型等不同主题的特色小镇,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超越小城镇传统发展模式,都需要科技研发人员、职业经理人、高端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支撑。

引入上述高端人才需要结合所在市县的人才计划有针对性地向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倾斜,形成“领军人才—吸引团队—梯次构成”的人才体系充实路径,可以采用院士工作室、首席专家工作室等平台吸引人才进驻,借助武汉市实施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引导和优化不同类型人才在省内特色小镇的配置,明确特色小镇产业链提升的人才链需求,主动与特色产业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对接,逐步充实特色小镇的人才体系队伍。

引入高端人才的同时,基层干部队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工人同样需要通过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丰富职业技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将三农工作队伍充实到特色小镇的人才队伍体系中,助推农业主题型特色小镇的率先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背景下,土地要素日益成为稀缺和紧张的发展要素,尤其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约束下,特色小镇更需要体现紧凑精致的精明发展思路。

因此,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基础、开发现状和土地利用指标,因地制宜地研究特色小镇的土地要素获取和奖惩机制尤为必要。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出台鼓励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奖励扶持政策。

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结合城乡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

可以学习浙江省的做法,注重土地政策的激励和惩罚,对列入培育对象的特色小镇进行年度或周期考核,完成规划目标的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对于三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特色小镇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定位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型的特色小镇,还是传统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体现新业态、新模式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要素保障。

立足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吸引科研人员入驻,有条件的小镇可以逐步建设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谋划建设技术市场,主动与科研院所对接,引入科技成果在特色小镇转化,形成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密切特色小镇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机制与平台建设。

4.政策扶持创新。

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统筹城乡规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产业支撑和功能复合叠加,抓好小镇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创新规划理念,遵循《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按照“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多规协调、规划项目化”的要求,创新小城镇全域规划编制的理念与方式。

开展各类典型示范。

浙江特色小镇为全国做出了样板和示范,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培育特色小镇的基础区情和实现路径不尽相同。

湖北可以根据小城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潜在优势,以湖北已经入选全国两批次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为标杆,再遴选一批特色镇重点培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扩权强镇,采取“政府引导、市县主体、市场运作”方式,集中支持,重点投入,逐年打造一批理念先进、既富有特色又具备现代产业竞争力、宜居宜业、能吸引外部游客和生产要素集聚的示范特色小镇,探索创新创业型、先进制造业型、历史文化型、科技新兴产业型、旅游型、农业服务型等不同主题特色小镇的有效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

强化政策扶持。

可以对已经具备基础的“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进行特色凸显和档次提升,通过政策引导着眼于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拉长和效益放大,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业素质、叠加旅游功能实现融合发展。

在扩大管理权限方面,赋予特色小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特色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加强公共服务方面。

按照事权财权匹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特色小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财政体制、收入划分、转移支付以及各类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向特色小镇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加快发展。

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放宽特色小镇落户条件,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特色小镇转移,加快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逐步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提高特色小镇的人口聚集能力。

(弘利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