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204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

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

出处:

《论语译注;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

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

谒见。

3、有事:

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

责备。

5、先王:

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

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

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

是:

代词,指颛臾。

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这里指鲁国。

8、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何以:

为什么。

何……为:

表反问语气。

9、夫子:

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

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

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陈:

施展。

就:

担任。

列:

职位。

止:

不去。

12、危:

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

护持。

13、颠:

跌倒。

扶:

搀扶。

14、相(xiàng):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ì):

独角犀。

柙(xiá):

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

龟:

龟版,用来占卜。

玉,在:

指玉瑞和玉器。

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

椟(dú):

匣子。

17、固:

指城郭坚固。

近:

靠近。

费(古读bì):

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疾:

痛恨。

夫:

代词,那种。

舍:

舍弃,撇开。

19、有国有家者:

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

国:

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

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又有一说法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寡:

指人口少。

21、盖均无贫:

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

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3、安无倾:

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

句首语气词。

如是:

如此。

25、文:

文教,指礼乐。

来:

使……来(归附)。

26、安:

使……安定。

27、相:

(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

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守:

守国,保全国家。

29、干:

盾牌。

戈:

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

指军事。

30、萧墙:

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

古通“肃”。

这里借指宫廷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

“冉有!

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

“冉有!

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

“冉有!

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

古义:

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

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

古义:

用兵;今义:

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

古义:

没有能力;今义:

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

古义:

邦国;今义:

国家;家:

古义:

诸侯的封地;今义:

家庭)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

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

使动用法,使┅┅来)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

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

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

崩:

倒塌;析:

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宾语前置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

何以伐为?

(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

”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又如“何以见放为?

;夫子何命焉为?

”)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作品鉴赏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

“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